最近有个保姆和我聊天,说自己的宝宝是纸币粉碎机,抱怨外国奶粉太贵了,我拿了一口,国产也有便宜质量好的奶粉啊。(大卫亚设)。

哪知这宝妈宁肯多花钱,也不敢喝国产奶粉。

为何?还不是08年的三鹿毒奶粉爆出来后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当年,这事在9月11日爆出,被称为“中国的911”,几亿中国父母从此对国产品牌失去信心,从此国产奶粉是路人。

也正因如此,国产奶粉失去了10年市场。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从60%跌落到35%;在有些城市,国产奶粉的份额甚至只有20%。几十万吨的奶粉积压在仓库里,企业很着急,国家也很发愁,开始加码对本土优质奶粉品牌的政策保护力度。

但对于父母来说,不买就是不买。一直到2019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随着奶粉行业的监管和制度越来越完善,国产奶粉才逐渐走出信任危机,重新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很多人都听过三鹿事件,具体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1.从合作社到奶粉龙头企业

三鹿集团的总部在中国河北石家庄。它的前身,是1956年由18家饲养户组织起来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60年代初,在45个社员们的辛勤劳动下,这个小小的合作社成了石家庄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厂,主要产品是鲜牛奶。

从1964年开始,奶牛场开始从奶牛饲养和鲜奶生产,转向奶粉等乳制品的制造加工。 1973年,一个叫田文华的人带领技术团队,造出了一条完整的喷粉生产线,奶牛场的奶粉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名字也改成了“石家庄牛奶厂”。

田文华

1987年,田文华被任命为企业一把手,她提出了“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新模式。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企业在买了奶牛以后自己不养,而是卖给农民。农民没有钱,买不起,怎么办呢?不急,把牛养好了,用牛奶来还债。就这样,企业只需要付出很低的成本,就能快速地扩大生产规模。

有了充足的奶源,奶粉生意也做得越来越红火。到1993年,三鹿奶粉的产量和销量冲到了全国第一,更是通过同行业的收购、联合,率先组建起了企业集团。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三鹿集团始终是中国乳业的领头羊,不管是收入利润还是资产规模都成倍地增长,占领了全国奶粉市场将近20%的份额。

在当时,三鹿奶粉可以说是国产奶粉的标杆,是品质的保证,是国家免检产品,是中国父母的放心选择。2007年9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这个节目上架了特别系列叫“中国制造”,第一期讲的就是三鹿,说三鹿奶粉出厂之前要经过1100道检测检验。

2008年1月,三鹿集团的配方奶粉研究项目荣获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又在6月成为了中国航天乳饮料的唯一生产企业。

2.三鹿的毒奶粉被曝光

2007年,三鹿集团的销售额再创新高,突破了100亿元,连续第15年蝉联了销量第一。但也就在这年,消费者们陆陆续续地发现,三鹿奶粉似乎不对劲。

2008年上半年,各地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好几例不到1岁的“结石宝宝”。经过医生的检查推测,可能是奶粉出了问题。后来一问父母,喝的是三鹿奶粉。

9月11日,调查记者简光洲在《东方早报》发表报道,直接点名三鹿。窗户纸被捅破、炸药桶被点燃,这篇报道马上就引起了行业巨震。卫生部也跟着发声。

三鹿集团原本不承认产品有问题,但随着事态逐渐严重,集团才发布声明,确认部分批次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了三聚氰胺污染,并宣布召回这些批次的产品,总量700吨。根据后来质检总局的报告,每100克三鹿奶粉里,三聚氰胺的含量高达256毫克,用美国的标准看,超标了几百倍。

三鹿这颗炸弹,很快在行业内引起震荡,全国22家乳制品企业的奶粉里都检测出了三聚氰胺,伊利、蒙牛、光明、雅士利等等品牌,全部中招、无一幸免。为什么三聚氰胺的添加这么普遍?

3.奶粉为何添加三聚氰胺?

我们知道,蛋白质里面,含量最高的就是碳、氢、氧、氮这四种元素,其中碳氢氧元素太常见了,糖和脂肪里面到处都是,所以人们一般用氮元素的含量来反推蛋白质的含量。在牛奶的蛋白质里,氮元素大概占16%左右,所以,奶粉里面测出了多少克氮,再乘个六点几,就能估计出有多少克蛋白质。

搞明白了检测方法,有的人就开始钻空子了:既然你光测氮元素,那我随便掺点含氮量高的东西,不就能冒充蛋白质了吗?于是,他们就盯上了三聚氰胺。

对于这些不法分子来说,用三聚氰胺来冒充牛奶蛋白质是最理想不过了。一个是它的含氮量很高,三分之二都是氮元素;再一个它很常见、很便宜,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买得到;更重要的是,它白色无味、跟奶粉长得差不多,而且没有被放进国家标准,不在乳制品必须检测的名单里,轻轻松松地就能通过现有的常规检测。

所以,在一些地方,三聚氰胺又被叫做“蛋白精”,成了非法奶农们心照不宣的秘密武器。

他们以为,这些所谓的“蛋白精”毒性很低,吃不死人。确实,三聚氰胺在人体里面没法代谢,而是马上就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对于大人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可对于泌尿系统还很脆弱的孩子来说,就成了莫大的风险。而且,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中大多还含有三聚氰酸,当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碰在一起,就会形成像盐花一样的结晶,嵌在孩子的肾脏里,甚至导致肾衰竭。

4.乳制品的行业潜规则

作为奶粉产业的标杆,三鹿为何也出现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情况?非法添加的问题为何如此普遍?

之前我们说起过,田文华成为三鹿的一把手以后,建立“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新模式;后来的蒙牛、伊利等也都仿照了这个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扩张的成本,让中国乳制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可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企业对鲜奶源头的管控力,为三聚氰胺事件埋下了祸端。

像西方的乳业公司,大多拥有自己的大牧场,养殖、加工一条龙。可是在当时的中国,80%的奶牛都是在农村散养的;农户们自己喂牛,自己挤奶,每个地方都有私人的奶站,统一从农户手里收购鲜奶,然后卖给像三鹿这样的企业。企业很难采取统一的措施去提高鲜奶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随着乳制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尤其是2007年金猪年,全国有2200万个小宝宝出生,对奶粉的需求大幅提高,抢奶现象愈演愈烈。鲜奶的价格从八毛一斤一路涨到一块五一斤,供不应求、加上没人监督,奶源质量随之失去了保障。

奶站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往鲜奶里面兑水,滥竽充数。可是兑了水以后,鲜奶里的营养成分就被稀释了,没法过蛋白质检测这一关,于是就往里面添加三聚氰胺,继续滥竽充数。为了争夺奶源,为了稳固市场,为了获取利润,不少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第一时间就扼杀危机的苗头,而是一再地纵容。

从2007年12月以后,三鹿集团陆续接到了消费者的投诉,说孩子喝了奶粉以后出现尿红和结石等现象。于是从2008年5月起,集团内部开始对奶粉质量问题进行排查,发现婴幼儿系列奶粉里“非乳蛋白态氮”的含量是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好几倍。所谓非乳蛋白态氮,就是人为添加进去的不属于牛奶蛋白质的氮元素。

可以说,公司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可是,一来这个指标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可循,二来也不能肯定这就是导致婴儿肾结石的罪魁祸首,所以迟迟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根据田文华后来在庭审上的说法,公司和消费者一起,先后委托了6家省级和国家级的权威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得到的结论全是“合格”。

一直到8月1日,集团匿名送检的奶粉出结果了,16个批次里有15个批次的三聚氰胺含量过高;技术人员反映,问题出在公司收购的鲜奶原材料上。于是她马上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当时三鹿的第二大股东,新西兰的恒天然集团,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开召回产品。如果三鹿真的这么做了,虽然不一定能避免破产的命运,但至少不会被舆论骂得这么惨。但是,会议上的大多数高管却否决了这个建议。

他们认为,公开召回会损害品牌的声誉,不如就不说奶粉出了质量问题,就说要更换产品包装、搞促销活动,从各地的经销商手里悄悄地把问题奶粉给换回来。

可是,不明真相的经销商们一点也不配合。过了半个月,三鹿又给经销商们发了通知,严令各地货架和仓库里的产品必须在5天内调换完毕。可是,经销商们还是不知道换货的真实原因,执行起来也马马虎虎。

就这样,三鹿隐瞒真相、召回迟缓,以至于在发现质量问题以后的一个月,毒奶粉仍然在市场上流通。与此同时,媒体关系部门也严格地做着保密工作,脸不红、心不跳地回应着各方的质疑,把真相给压了下来。

甚至在9月11日东窗事发以后,三鹿集团的道歉信中还是在强调奶农和奶站等外部原因,对公司内部的问题却毫无反省、只字不提。

9月12日,三鹿集团被勒令全面停产;17日,免职后的田文华被刑事拘留;12月24日,三鹿集团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五十年的荣耀,一朝化为乌有;昔日的品质保证,落得人人喊打。三聚氰胺事件,不仅让三鹿灰飞烟灭,更是让中国奶粉行业跌入谷底,开始了“失去的十年”。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1.《【08年娱乐圈毒】从免检产品到人人喊打“毒奶粉”,三鹿如何将50年辉煌毁于一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08年娱乐圈毒】从免检产品到人人喊打“毒奶粉”,三鹿如何将50年辉煌毁于一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