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球童
公元660年,党率小正邦渡海远征百济,与新罗东西夹击,十天内占领百济都城,消灭了百济帝国。
3年之后,唐将刘仁轨又在白村江口彻底击败了百济遗民与倭国组成的复国联军,继续巩固了其对朝鲜半岛西南的占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不到十年之后 (672 年),新罗攻占唐朝的泗沘要塞并建立了所夫里州 ,控制了前百济的全部领土。本来胜券在握的唐朝军队,究竟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丢失了这片入嘴的肥肉?
01 各怀鬼胎的战争
645—668 年,唐朝为控制东北边疆,维护唐朝在当时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对高句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唐朝利用自己的水师力量在朝鲜半岛西南建立了百济战场,不仅有效钳制了高句丽在南方的军事力量,甚至在短期内取得了灭国拓地的骄傲战绩。不过,作为唐朝的盟友新罗,显然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这个崛起于东南的半岛本土政权选择依附唐朝,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更大的目的是借助大唐的力量统一朝鲜半岛。
唐朝灭亡百济之后,将原来熊津、马韩、东明等五都督府建制为一元化的熊津都督府建制,以原百济国太子扶余隆为都督,稳定了熊津都督府的局面,赢得了原百济移民的归心,这显然严重刺激了新罗人的心理。一个即将在朝鲜半岛常态化管理的唐朝政权,绝对是新罗人的眼中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
02 大唐的忧虑与失策
在唐朝用兵朝鲜半岛之际,吐蕃利用唐朝战略重点放在东北方向之机,不断蚕食唐朝西部领土,对唐朝西部边陲构成了巨大威胁。
高句丽战争结束后,唐朝本来在安东都护府(平壤)留守了两万的驻兵,但由于高宗皇帝迫切希望向吐蕃进行反击,因而在高句丽战役结束后的次年(669)将包括刘仁轨与薛仁贵在内的驻守军马撤回内地,从而造成唐军在高句丽故地兵力的严重不足。
公元670年唐罗战争爆发,新罗与高句丽叛军组成的联军渡过鸭绿江,在乌骨(今辽宁凤城)击败唐军,暂时封锁了辽东与朝鲜半岛的通道,唐军因此陷入极大被动局面。
图/高句丽军队
在咸亨元年(670)四月将唐军阻挡在鸭绿江北以后,新罗军队迅即改变主攻方向,于当年七月由新罗王金法敏亲自领兵猛攻熊津都督府,一举攻陷百济故地的熊津八十二城。由于唐军留守部队与百济旧民的顽强抵抗,新罗军队在洗劫一番只得撤军。此战中熊津都督府损失惨重,当地唐以黑齿常之、沙吒相如为首的部分原百济军所剩无几,唐军可控的军事力量即将耗尽。
图/唐朝军队
次年初,唐朝终于为熊津州都督府派来了难能可贵的援兵。然而,由于前一年唐军在大非川之战中的惨败,唐军支援兵力仅数千人之数,显然不能与新罗举国七万之众相抗衡。
03 无奈的撤退
面对无法从北方路上获得有效援助的唐朝军队,新罗军队采用了袭扰战,“在熊津南践百济边地之禾”,利用破坏农业生产的方法来损耗唐军的粮草,逼迫唐军退出半岛。公元671年9月,薛仁贵以鸡林道行军总管的身份统领第二波援军来到百济之地,而此时的新罗军已经将主力调到新罗前线,并全力袭击唐军补给船队,表现出对百济之地势在必得的战意,而此时北方的唐军则在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山地中艰难推进,不能为南线唐军提供有效支持。
公元672年5月,薛仁贵率领唐军与控制下的大量百济军民,自锦江口撤出朝鲜半岛,新罗顺利占领半岛西南全境。
此次唐朝的失利,自然有吐蕃在西线战场上强势进攻的因素,但是唐朝在战争中的战略部署明显存在疏漏:首先,唐朝对新罗的战略野心明显疏于防范,过早地撤走了安东都护府的驻防军队;另外,唐朝自持国力在西吐蕃战场上的战略冒进也让其丧失了大量可战之兵。最后,唐朝在朝鲜半岛南北战场上缺乏有效协同,各自为战的方式更是葬送了这场战争。
参考文献:
1.三国史记
2.资治通鉴
1.《灭百济之后,大唐为何没能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成功立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灭百济之后,大唐为何没能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成功立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