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了大量进口冷冻食品包装新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1月13日至15日,西安、郑州、厦门等8个地方集中通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强调,应警惕新冠病毒“物传人”现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他解答了“物传人”的传播路径及如何降低“物传人”风险的问题。 物品只是传播介质 王新宇介绍,以往从未发现呼吸道病毒有“物传人”现象,包括流感病毒、非典病毒,都未被发现有附着在物品表面、通过冷链运输漂洋过海,造成跨国传播的先例。新冠病毒“物传人”是一个新认识。 “物品不会主动将病毒传染给人。”王新宇解释,“物传人”本质上仍是接触传播。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喷溅飞沫或接触物品,将新冠病毒附着到物品表面,其他人用手接触物品上的新冠病毒,再用手触摸口鼻等呼吸道器官,最终将病毒“搬运”到呼吸道中,这就是“物传人”的一般传播路径。 此外,新冠病毒在物品表面没有复制能力,不会增殖分裂,这与病毒寄生于生命体的情况不同。物品只是病毒传播的介质,既不会散播病毒,也不会成为病毒的培养皿,不接触就不会造成感染风险。对于“物传人”要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担心。 重点关注冷链,注意手部卫生 新冠病毒在高温环境下相对不稳定,却能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存活,所以冷链运输产品仍是目前阻断“物传人”需要关注的重点。例如11月12日,武汉市疾控部门对冷冻食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发现一批从青岛海关入关的进口冷冻肉外包装样本有3份检测结果呈阳性。该批产品从8月7日入关到被检出阳性,超过3个月。 进入秋冬季,新冠病毒在污染物表面存活时间可能延长。自11月16日凌晨起,上海严格落实《关于对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实行中转查验的通知》,凡是进入上海储存、加工、销售的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需查验核酸检测和消毒证明;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应当进入中转查验库进行核酸检测和外包装消毒。除以上措施外,王新宇认为,具体分析确诊病例接触过哪些环境,发现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防疫漏洞,对症下药堵住漏洞尤为重要。 “‘物传人’风险和在公交车上摸一下把手的风险一样。”王新宇说,降低“物传人”风险的最佳方法还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碰过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物品后,应注意手部卫生,不要用未清洁的双手触摸口鼻。来源: 解放日报
1.《【接触传播】“物传人”本质是接触传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接触传播】“物传人”本质是接触传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4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