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

【乡土情结】从汪曾祺到韩寒,中国作家一直很乡土

白鹿原是观众的地名,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坐标。

/ 电影《白鹿原》

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海明威的哈瓦那,狄更斯的伦敦,巴尔扎克的巴黎……

每一个作家笔下,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西方作家如此,怀有浓重乡土情结的中国作家更是如此。这些文学空间或许与现实空间相去甚远,但却能无限趋近心灵的真实。

如果给中国文学作一幅群像,连起来,大概能得到一份地图。

沈从文画了湘西,冯骥才画了天津,孙犁画了白洋淀,陈忠实画了关中,汪曾祺画了高邮,曹乃谦画了温家窑,叶兆言画了南京……

沿着他们书写的脉络,我们可以看见一片土地的千百种样子。反过来,嗅着乡土的腥气,我们也可以看见一个作家如何破土而出。



孙犁的《荷花淀》把背景设定在烟波浩渺的白洋淀。/ 全景


也许是出生的地方,也许是路过的或长住的地方,作家们总是会选择一处作为故乡。有了这片故土,他们笔下的房屋才会有地基,人物才会有血液。每个作家与他的乡土,都在彼此滋润,彼此成就。



两个上海


上海这座城,90后大概是从80后的笔下开始了解的。

一个郭敬明,一个韩寒,他们貌似对立,但又莫名相似。参加新概念、写书、办杂志、拍电影,甚至,他们都会聚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是某个群体的精神符号,也是精明的时代商人。

但这两个人写下的上海迥然不同。


对于上海的书写,历来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高楼大厦的流光溢彩,一种是弄堂里的琐碎。/ upsplash


从四川扎进上海市中心的郭敬明,写华丽的CBD大厦、黄浦江的灯光、倾洒在外滩的香槟;而出生在上海边缘的韩寒,写荒芜的操场、无人问津的岛屿、四面伸展的高速公路。

郭敬明的上海从寸土寸金的静安开始,即使是在他还没住进静安的时候。

而那些金字塔顶端的贵族,坐着奔驰S600L或者凯迪拉克SLS穿行在任何他们想要踏足的地方。他们把冷气开得足了又足,哪怕是在全球油价疯狂飙升的今天,他们也恨不得把自己的车子笼罩上一层寒霜,这样他们可以轻蔑地透过车窗玻璃,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这个城市里生活在他们脚下的庞大人群。——郭敬明《小时代1》

郭敬明看见了挣扎的环卫工和小白领,也看见了陆家嘴的巨贾大鳄。他从高处俯瞰这“最美好也最肮脏的海市蜃楼”,浓墨重彩去描写满城沉甸甸的金子和痛苦,但那些爱恨情仇和生死挣扎,却总显得轻飘飘的。



在东方明珠塔的光芒下喝香槟,这是郭敬明看见的上海。图/《小时代》


韩寒的上海从亭林镇出发,永远在仰望繁华,大楼的影子朝着人压下来。从他的车窗里看上海,公路有时向西,有时向北,有时向南,但只要向上海开,就会被这影子结实地堵住。

上了沪闵高架,没开几公里因为过了半夜12点要封路维修而被赶了下来。在地上磨蹭到了延安路高架,心血来潮,说去亚洲第一弯看看,濒临外滩,打开了手机的拍照功能,沿着原来的路线,结果一头扎到一个隧道里了。回想了以前的新闻才想起来,亚洲第一弯已经没了。——韩寒《我在上海,过得很好》

一座世所瞩目的魔都,在韩寒的书里和电影里,却始终带着西部公路的气质,只有来处,没有尽头。


在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里唱《光辉岁月》,这是韩寒看见的上海。图/《飞驰人生》


当他们手里的笔杆最终都变成镜头,我们看到的两个上海也更具象。

两个上海都是上海。他们从不同的高度抚触上海,把这座城市沿着天际线劈成两半。高的那一半大约是属于梦的,宏大得没边儿;底下那一半似乎属于人,走在路上的所有人。



粗野四川


千禧年前后,大概是新概念的黄金年代。1982年出生的韩寒和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从新概念里孵化出来。一年之后,新概念又走出来一位少年作家——1984年出生的颜歌。



颜歌,一位来自四川的女作家。


比起前两位出圈的名气,知道颜歌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当时的颜歌,几乎满足所有美女作家炒作的要素:非常年轻、才华横溢以及算得上貌美的皮相。

一开始,颜歌擅写幻境,缥缈空灵,即使在一众精于此道的青春文学作家中,也是很抢眼的。

好像是那个关于童年的璎朵的梦,我站立在孔雀河边面对着大草原,看着太阳在传说中的马尔马拉,在孔雀河的尽头升起,如烈火一般渲染了整个天空,这个时候璎朵终于离我而去,她化为尘土随着流水而去,滚滚奔向孤辰星下面那个纠缠的马尔马拉,藻海无边。——颜歌《马尔马拉的璎朵》

但在新概念捧红的少年作家群里,颜歌几乎是最快褪掉标签的一个。获奖的6年后,颜歌写下了《五月女王》,这是颜歌第一部完全植根于平乐镇的作品,从此,她由纯净的云端落回粗野的川西。



颜歌的作品《五月女王》。/ 重庆出版社


《我们家》《平乐镇伤心故事集》相继而来,越写越短,从二十几万字的长篇,到后来一个个的短篇,她的野心越来越小,没有史诗,只有“心甘情愿地小打小闹”。在颜歌亲手创作的平乐镇面前,她每多搭出一片瓦,就越觉得自己对它了解得太浅。

比起新概念时期的大篇幅形容词,平乐镇里的颜歌很少再去评价什么,她就像一个满口脏话、爱看热闹的野孩子,兴致勃勃地把看到的事情复述给别人听,把粗暴的方言糅碎了夹在字里。

钟贵峰眼睛花一花,就看见她将白细细的手腕子一转,把这抽屉的东西哗啦啦倒出了窗子外。这正似平地里打了一个惊雷,刹那间,满街上,黑里夹着白,花里透着红,洒满了男人的三角裤和棉袜子。棉袜子倒还好,折得就是圆鼓鼓的,落到街面上来还是圆鼓鼓的;三角裤们却失了依靠,软瘫瘫地倒在泥巴地上,好像过了夜的锅盔,面湿湿地发臭。——颜歌《江西巷里的唐宝珍》

克制点评的欲望,也不再专门描述环境,把人物分娩出来,就扔在纸上不去干涉了。就是这样,藏在川西人群里的平乐镇逐渐显形,从朦胧中先有了声音、影子,然后露出手掌、眼睛,最后是脚掌,十根脚趾正使劲抠着土地,往底下钻。



四川是一个兼具多种气质的省份。/ 四川攀枝花 / 维基

颜歌与郭敬明是同乡。在差不多的年纪,郭敬明带着《幻城》从四川去往上海,创下了他的小时代;而颜歌则回到四川,拨开云雾,捧起土壤,让笔轨转了个陡峭的弯。

她这样形容创作平乐镇时的感受:

我的父母用各种文学名著把我喂养长大,从学前班一路读到博士,所以我总是想变得更好,更漂亮,更文明,更进步——但我终于在这一天发现,自己所沉迷的原来是我们镇的肮脏、丑陋和粗俗,我想用世上所有的诗意和美好来描述它,来告诉所有人,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世界,我深深地崇拜并热爱着她。——颜歌《可是我哪里都不想去》



四川有着漫长的文学传统,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也是一个诞生于四川的故事。


B级高密

颜歌曾表示,自己受福克纳影响很深。把不同的故事放在同一片土壤里生长,福克纳是这方面的超级大师。他用一辈子的笔墨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600多个人物生活在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里,命运永远交缠。



是谁让魔幻现实主义举世闻名,让马孔多众人皆知?没错,正是在下,马尔克斯。


这个体系影响了很多文学大师,比如马尔克斯和他的马孔多,比如莫言和他的高密。

莫言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高密东北乡”,就是莫言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这里有土匪、老爷、商人、傻子和疯子,这片土地热腾腾、血淋淋。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莫言《红高粱家族》



莫言的故事常常发生在高密东北乡。/ 电影《红高粱》


他形容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极端爱恨都泼进土里,让高密东北乡的人与物,都吸饱了作家的情绪。

而暴力与狂欢,都是高密东北乡的罂粟,这里的人对此欲罢不能。

在《檀香刑》一书中,莫言用一万多字记录了凌迟的过程,从“开刀!”开始,到“第五百刀,请大人验刑。”结束;从野狗兴奋地等着吃肉,到撑得拖不动肚子。

而这一章被命名为《杰作》。施刑者感到自豪,围观者啧啧赞叹,瘦狗终于吃了顿饱饭,做了幸福的畜生。



《檀香刑》是一本很多人都不敢看第二遍的书。/ 作家出版社


年轻的颜歌赋予平乐镇以深情,而大师莫言则削尖了笔杆,从历史的缝隙钻进去,刨出来一片片的脓疮,他的高密东北乡,是一部浩瀚的B级片。

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为5块钱一本的《故事会》写文章。在他看来,火车上你也许无法阅读托尔斯泰,但没有人能抗拒一本《故事会》。如果仔细翻阅和回味,你会发现这本不起眼的民间老杂志野得很,会用粗糙的、长着倒刺的舌头去舔舐读者的神经。

正像他在领奖时的演讲那样,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于斯德哥尔摩领取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维基




无邪高邮


与大风厚土的高密东北乡不同,到了南方,硬邦邦的笔杆子都变得水灵灵的,带着湖畔的烟火气。

我小时候,从早到晚,一天没有看见河水的日子,几乎没有。我上小学,倘不走东大街而走后街,是沿河走的。上初中,如果不从城里走,走东门外,则是沿着护城河走。出我家所在的巷口的南头,是越塘。出巷北,往东不远,就是大淖。我在小说《异秉》中所写的老朱,每天都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着他一起去玩。——汪曾祺《我的家乡》



江苏高邮市市西西门湾镇过寺塔。/ 全景


油汪汪的咸鸭蛋,满肚子菱角鲜藕的大湖,薄薄的舟子和垂柳……一代人对于高邮的印象,都从汪曾祺那里来。有人称他的作品是“诗化小说”,淡化冲突起伏,能看见缓缓流动的情绪。

早年的汪曾祺也曾锋芒过,生于轰轰烈烈的年代,师从大名鼎鼎的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傲气很难掩得住。也正是因为过尽千帆,当他开始写人间烟火时,才更显得从容剔透。见微知著的功夫,毕竟要建立在“知著”的基础上。



沈从文和汪曾祺。


汪老先生几乎不写长句。如果用画来作比,那大概是白描,简洁至极,精确至极。他写色彩,写形状,写对话和动作,就是不评价。看的人怎么想?留白给你,随你去想。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 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 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汪曾祺还是山西作家曹乃谦的伯乐。曹乃谦问他:“我写东西的时候常常激动得不行,这样好不好?”汪曾祺回答:“要激动。但是,想的时候激动,写的时候要冷静。”



大词人秦观也是高邮人,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写过著名的“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后来曹乃谦写他的晋北,逐渐沉着,绝不多话,激动的情绪,都掖进了人物唱的“要饭调”里:“满天的星星满天地明,阔村里就数你一个人。”“白日里想你拿不动针,黑夜里想你吹不灭灯。”苍凉晋北,热烈人欲,与高邮的山湖截然不同,但在留白上,一样非常慷慨,余韵悠长。

汪先生也是著名的吃货,在美食研品上的功夫,足以另起一段职业生涯。在口腹之间捕捉满足与幸福,在烟火家常中咂摸出世间百味,这两件事其实很有相似之处。或许爱吃的人都有天真的本性,对世界怀有永恒的善意,也怀有切实的悲悯。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浓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汪曾祺《我的家乡》



《沙家浜》的故事也发生在一片水乡之中,高邮人汪曾祺是这出经典剧目的作者之一。


乡土永远影响文学。

但不可避免地,我们的乡土越来越模糊。稻田远去,高楼渐起,一样的市中心、一样的美食城,世界在手机屏幕中越缩越小,乡土的气息就越来越难找。

到80后这一代作家,曾经广袤无限的乡土已经开始坍塌,旷野、山林都不见了,只剩下几座在城市化边缘挣扎的小镇。



当越来越多中国人搬进城市后,作者们又将怎样书写城市生活?地域文学的传统何以延续?/ upsplash


再往后看,孩子们都将在楼里长大,游乐场取代打谷场,车道碾平了乡间的小路。他们笔下的乡土,又将是何种模样?


✎作者 | 易米三升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1.《【乡土情结】从汪曾祺到韩寒,中国作家一直很乡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乡土情结】从汪曾祺到韩寒,中国作家一直很乡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2597.html

上一篇

【狗衣服】宠物的衣服越来越贵,你完全可以自己钩一件,宠物小衣服教程

【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著名学者季善林写过散文《月是故乡明》。文章中写道,他小时候在故乡、月明夜、池塘、芦苇坑里看到了故乡的月亮。之后作者辗转济南、北京、国外,见过很多精致的月亮,但 他说“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

【乡土情结】桑梓情怀老家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桑梓情怀老家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桑椹情感故乡的原住民情结 夏国伟 西南边陲的某个村子里鸡叫、狗叫、生火、做饭的烟、关门的撞击声和灶的劈柴声,动作井然有序、安静。 这景象,如画家笔下的素描,黑白勾勒,动情传神。 不知从多久起,我把这幅...

【乡土情结】吾乡吾土,一个农家子弟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吾乡吾土,一个农家子弟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第一次离开家乡是在2003年8月中旬,我记得当时非典宣布全面胜利后不久。 父亲陪我一起北上求学,乘坐的是当时最快的火车T8。那是我和父亲第一次到帝都,我,面对北京充满着当时所有年轻人都有的憧憬;父亲,...

【乡土情结】原乡说|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原乡说|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原香推荐语 人生就像白马。故乡的生活过去可能已经远去,但故乡美丽的田园画面,那格外富饶的时间永远成为心中的明月,故乡的水和泥土滋养着灵魂。(莎士比亚)。 每忆及这些,暖意便在心灵深处肆意挥洒,但纵有千...

【乡土情结】乡土情结严重是我至今不能坦然融入城市的根源

【乡土情结】乡土情结严重是我至今不能坦然融入城市的根源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强烈的家乡话,看到相似的家乡场面总是不由自主流泪的人很难融入大城市的茶马龙。 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回到老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年也就会回去几天,是谁说过远游的人再次面对家乡,只有冬天再无春夏秋。看似调侃细...

【乡土情结】中国老男人式乡土情结,哪怕城市再好还是羡慕农村老屋

【乡土情结】中国老男人式乡土情结,哪怕城市再好还是羡慕农村老屋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从寒假到今天,为了更新头条,即使在忙碌中闲着,每天也要在西瓜视频中编辑一个或多个视频。 不说收益毛都没看见一根,正准备收手不干时发了一条关于老宅的微头条,莫名其妙地爆了。 评论区说什么的都有,我都快插...

【乡土情结】雁归与探寻:小镇青年返乡就业成大趋势

【乡土情结】雁归与探寻:小镇青年返乡就业成大趋势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资料来源:海报新闻 最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代码结算、外判式、公共自行车等网络平台服务继续下乡,就业机会也在继续下沉,村青年返乡就业成为大趋势。 网络普及 电商下沉 返乡...

【乡土情结】读懂刘强东的乡土情结 就读懂了京东的扶贫之路

【乡土情结】读懂刘强东的乡土情结 就读懂了京东的扶贫之路

乡土情结相关介绍,贵州美丽的景色隐藏在青山绿树中,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梯田层层叠叠,蜿蜒盘旋在云间,传统木楼建筑交错。 然而贵州人对这片土地有着一句经典的描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两银。”这道出了贵州几千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