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恩的《夜雨寄北》传输千年。个人每次吟诵总是喝醉。
可一直未有机会去巴山寻古。“此巴山并非彼巴山”,现在的“巴山”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泛称大巴山脉,绵延我国整个西南山地,但据考证,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作于渝州。隋初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即今天的重庆,后来就用“渝”作为重庆的简称。
李商隐的另一首寄诗《摇篮》,有“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之句,可见诗人身在三峡。河南尹柳仲郢镇蜀,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商隐一同入蜀。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 公元 848 年) ,时年 35 岁的李商隐被授为节度判官,治今天所在地为三台县的梓州,期间云游巴蜀,因此得以游历三峡。
另外,李商隐还有一首《巴江柳》: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唐朝时嘉陵江被称为“巴江”,嘉陵江在重庆经合川区、北碚区、渝北区、沙坪坝区、江北区、渝中区等,最终汇入长江。这篇描绘嘉陵江边柳树的诗作,进一步佐证了李商隐有过身在重庆的生活。
那么《夜雨寄北》
具体是在重庆哪个地方所作呢?
据作为今天研究古代四川、重庆概况的主要典籍———《蜀中名胜记》中的《重庆府 一( 巴县附郭) 》记载: “缙云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其山高耸,多林木……《方舆胜览》即谓之巴山矣。”这里的“县”指的是当时的“巴县”,巴县新置时,幅员辽阔,包括今天的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南岸区、渝北区、北碚区大部、璧山区、长寿区、涪陵区的部分、南川区、武隆区所属区域,“县西北百三十里”指的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北碚区。
综合来看,这句话可理解为,缙云山在今天的北碚范围内,其高山耸立,林木繁多,《方舆胜览》中便称它为“巴山”。其实早在《黄帝内经》里也有记载:缙云山古名“巴山”。
另外,巴蜀地区多山,古时陆地交通不便,故多沿长江、嘉陵江走水路。而北碚区是从三台县沿江乘船而下,进入重庆得以游览的必经之地,由此可以得出,《夜雨寄北》便是李商隐在于今天的三台县任职期间,游历巴蜀,途经北碚所作。
北碚的夜雨在我国更是久负盛名!
“夜雨”,是指当晚20:00时到第二天早晨08:00时之间下的雨。我国西南山地( 包括四川盆地地区) 的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夜雨现象,其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 重庆、峨眉山分别占61%和 67% ,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 。虽然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夜雨现象,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西南山地。
据文献记载北碚气象研究所(今为北碚气象局)自民国三十年一月一日始,在北碚象庄利用自记量雨计,分析全年及各月一日中二十四小时雨量之分布,可知一日中雨量最多之时,乃起自午夜,以迄天明,而尤以拂晓时为最甚。
在 1996年 8 月出版的《北碚》( 第 6 期,重庆市期刊登记证: 渝内字第 31 号)中,时任北碚气象局局长的陈超先生有这样一篇文章———《漫话巴山夜雨》。文章提到: “从北碚全年降水量分配看,昼夜降水出现的频率及降水量均是夜多于昼。”“1935 年 ~ 1995 年间北碚地区全年夜间平均降雨量为739.8 mm,占总降水量 66.8% 。白天平均降水量为 367.7mm,占总 降 水 量 的 33.2% 。夜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63 年,为850. 5 mm,占该年份总雨量的 80.1% 。该年份白天降水仅为 212.4 mm,占总降水量的 19.9% 。
换句话说,即1963 年的降雨有五分之四的雨量是下在夜间。”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北碚名副其实的夜雨现象,证实了千年前的李商隐写“巴山夜雨”的可能性。
这篇文章还提到: “从北碚全年降水量的各季节的昼夜分配看: 春季3—4月夜间降水机率最大。”“秋季夜雨在一年四季中出现的机率仅低于春季夜雨。但降水量则大于春季夜雨,这是秋季夜雨最明显的气候特征。由此,北碚秋季多夜雨的现象也充分印证了李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
综合上述,“巴山夜雨”的来历便可解开。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提到的“巴山”指的是现在的缙云山,“夜雨”又是缙云山所在地———重庆市北碚区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图片拍摄于北碚区
1.《【丽丽鱼】巴山夜雨涨秋池—缙云山下问归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丽丽鱼】巴山夜雨涨秋池—缙云山下问归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