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2018年的考研初试
2
天
考试快到了
景观理论考试怎么能不准备一些热门话题
送(圌)摆(牛)方便吗?
“理论指导实践”是硬道理
南岛梳理了一些与景观相关的热点话题
给每个人一个帮助
提供小伙伴参加(tu)测试(ji)~
PS:建议保存打印。这个材料对复试面试也很有帮助。为了便于理解,每个热门话题都很全面。建议根据个人时间来背,至少记住核心句子~
1.生态文明建设
定义:
广义而言,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形式。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现实文明的形式之一,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建设水平和内容:
1)宏观生态。大尺度和大尺度生态系统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是地带性宏观生态和区域性中观生态特征的融合;
2)中观生态学。中观尺度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和独立性;生态模式和过程与外部宏观生态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区域内部环境差异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观生态格局的多样性;
3)微生态。人类活动和小尺度环境形成的系统完整的小尺度生态格局和过程是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切入点;
4)在宏观、中观、微观生态格局中,微观生态建设是基本的、可操作的技术途径,微观生态规划的设计与实现促进宏观和中观生态目标的实现。
练习:
1)大型生态规划包括国家土地规划、流域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跨区域综合整治规划、大型绿色通道规划设计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任务;
2)中尺度生态规划主要以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大型湿地规划、景区规划、大型矿区生态恢复与整治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为主。
3)绿地、公园、居住区、庭院、道路、厂区、公园、滨水区、废弃地等相对独立地块的小规模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2.城市双重修复(生态修复,城市修复)
定义:“城市双重修复”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复,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修复受损山体、河流、湿地和植被的有效手段。“城市双修”延续了“城市更新”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是一项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更新改造工作。
原则:
1)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
2)因地制宜,坚持发展城市特色。
3)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内容:
1)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2)促进有机更新,加强存量土地的管理和控制;
3)挖掘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
4)重建绿色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5)实行公众参与,实现城市共建共享。
练习:
三亚的“城市双修复”工作主要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复,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直接目的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城市病”,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思路。
3.海绵城市(水生态规划、保护和恢复)和低影响发展(LID)
定义:
海绵城市:又称“低影响发展雨水系统”,属于新一代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
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全称低影响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低冲击开发技术实现的。
特点:
1)在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2)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统筹管理、保护和利用;
3)以自然为导向,以循环为关键,以功能为切入点,全面调控水资源和水环境。
建设内容及评价体系:
1)灰色(管网、泵站、蓄水池)+绿色(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2)废水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回用及梯级利用
3)城市水体的生态净化
4)海绵城市设施收集和利用雨水
5)解决积水等水安全问题
发展目标: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径流雨水的渗、蓄、净、用、排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练习:
1)本土景观规划设计团队,从2008年的天津大桥公园到2010年的哈尔滨李群宇宏公园,创造了很多雨水管理实践的成功范例;
2)深圳于2004年率先引入LID概念,不断探索适合该地区的应用模式,推动光明新区建立为国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4.棕色土地管理
定义:
因存在或潜在的有害物质、污染物或能造成污染的物质,影响其扩大、
重新开发和再利用的房地产。
治理的技术基础:
1)最大限度地减少总能耗,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2)尽量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尽量减少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影响;
4)优化未来土地利用,强化生态系统;
5)废物的减少、回收和再利用;
6)在管理过程中优化可持续管理实践。
练习:
AECOM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项目。奥林匹克公园位于东伦敦的利亚谷,这里曾是大伦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AECOM以绿色奥运为主题,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创新绿色修复方式。
5.地下公用隧道
定义:
公用隧道(日本称“公用沟”,台湾称“公用管道”)是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走廊。也就是说,在城市地下修建了一条隧道空,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整合在一起。,并设有专用的出入口、吊装口和监控系统,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它是保证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特点:
1)全面性。受体制、政策、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过去大部分城市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市政管道工程基本上实行了各行其是、分散建设、自成体系的运营模式;
2)远期效果。钢筋混凝土框架地下公用工程隧道一般能保证长期使用寿命和扩大容量空;
3)成本低。管廊一次性投资、同步建设、多用途、共同受益,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弊端,降低和控制综合成本;
4)环保。管廊地面出入口可结合维护管理和城市美化的需要,打造独特的景观住宅;
5)可维护性。管廊预留巡检维护空房间,设置必要的人员和设备出入口及配套设备设施;
6)抗震防灾。在异常情况下,能起到防空孔的作用,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7)运行可靠性。管廊内专业管线的布置和安全间距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8)高科技。管廊内外设置现代化智能监控管理系统。
练习:
1)截至2000年,巴黎已有100多公里的公用隧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用隧道网络;
2)公用隧道、东京临海副都、日本日比谷公用隧道工程、大阪公用隧道等。日本的公用隧道总长度已超过300km,公用隧道在各大城市相当普及;
3)国内起步较晚的上海世博园公用隧道、广州大学城公用隧道、苏州工业园区公用隧道也在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王运才、钱虎、李文敏。实现宏观生态的微观途径:生态文明倡导下的风景园林发展新使命[J]。中国风景园林,2009,25(01):41-45。
雷。做好城市设计,推进城市“双修”[N]。中国改革报,2017-01-19(005)。
顾、、黄海雄。生态恢复与城市修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城乡规划,2017(03):18-25。
吴丹杰、詹盛泽、李、涂、、郭颖元、彭海洋。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陈守灵、赵、、袁敏。可持续城市绿地在现代棕色土地管理和再开发中的创新应用——以AECOM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项目为例[J]。中国风景园林,2015,31(04):16-19。
石威宏。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中外建筑,2015(12):103-106。
515322636
3380691161
626888971
515322636
上海设计中心
▼
1.《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热点——第一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热点——第一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22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