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博雅博士后
关键词:全球公共产品;中国;供应模式
概要
自2012年以来,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一方面,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是不对称的,霸权国家和新兴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竞相提供公共产品是增加其领导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他们的供应策略需要突出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供应策略。另一方面,国家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该平衡国际需求和自身优势,使其效用最大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供应商,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AIIB”、“命运共同体”等跨区域公共产品的建设,有效地连接了供求关系。展望未来,以“两百年”战略目标为参照,中国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可以遵循“三步走”的路线图,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模式。
在全球治理领域,谁来提供公共产品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孤立主义情绪和反全球化思潮在西方世界普遍兴起。随着全球治理能力和传统大国意愿的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需要顺势而为,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约瑟夫·奈(Joseph nye)认为,国际秩序转型的关键在于新兴国家与霸权国家之间的全球责任交接,新兴国家全球责任的缺位会导致“戈德堡陷阱”。基于历史类比,他们认为20世纪30年代衰落的英国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而刚刚崛起的美国也站在了全球治理一边,以至于全球公共物品空的供给没有及时填补,最终导致了全球混乱和二战。这种观点当然提出了国际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但将全球治理困境归结于传统大国视角下的新兴国家责任缺失的“金德伯格陷阱”,无疑低估了新兴大国的全球治理能力和意愿,值得商榷。
事实上,新兴大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力量并不比霸权国家弱;它积极搭建平台和发起倡议的方式也不同于传统霸权国家。根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报告,金融危机前后,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比新兴国家多。比如2009年美国有120项贸易保护措施,2013年激增至741次,2016年激增至1066次,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大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成了捍卫全球化进程的中流砥柱。2014年7月,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宣布,中国将为全球治理提出更多中国计划,贡献更多中国智慧,造福世界。同年8月,中国领导人访问蒙古时明确表示“一个人走快,大家都远”。“欢迎你乘坐中国开发的火车,乘坐特快列车或搭便车,我们都很乐意欢迎”。在随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多次表示,“中国愿意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欢迎大家乘坐中国开发的列车”。在以霸权稳定论为代表的西方理论体系中,很难找到新兴大国主导、霸权大国破坏全球化的合理解释。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新兴大国的视角提炼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首先,理解全球公共产品:消费者和供给
主流理论大多沿着“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二维标准,将公共物品定义为一种“每个人的消费都不会减少他人的消费”(即消费不具有竞争性);同时,“任何人的消费都不排斥或阻碍同时被他人消费”(即消费是非排他性的)。在国际关系领域,霸权稳定理论认为,全球治理的理想模式是霸权国家负责提供公共物品,其他国家负责消费。但是主流的分析框架过于侧重于消费方而忽略了供给方分析。
到
时期
精炼的
颜色
1.《公共产品理论 【国关理论】曹德军:论全球公共产品的中国供给模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公共产品理论 【国关理论】曹德军:论全球公共产品的中国供给模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24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