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生活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核心考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变化的?

经济发展是一切的根本。想知道中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最好看看中国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一个

现代中国经济

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表现为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又称小农经济,其特点是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活条件。它保守呆滞,缺乏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面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在外来经济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等新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沿海地区开始逐渐接管自然经济。它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衰落和接管,但总的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确立,才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又可以巩固和保护它。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国内外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顽强的抵抗,但反过来又被他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的政治勾结,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也出现了。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矛盾使农民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为了抢占市场,掠夺廉价原材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的大规模生产使其产品价格低廉,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①鸦片贸易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后。

②鸦片战争到1894-1895年甲午战争,商品和原材料以出口为主,早期有一部分资本输出,但数量较少,为商品输出服务,为后期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从1894-1895年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经济侵略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放松经济侵略,日本趁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统治地位。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再次形成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统治局面。

⑥国民政府初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又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了30年代的中国,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金融。

⑦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殖民经济在沦陷区形成,以“为战”为目的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家控制的地区,美国的经济扩张增加了。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⑨新中国成立后,其对华经济侵略势力被消灭。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掠夺,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和排挤,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主义的特征。同时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现代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但破坏性是主要方面。

近代早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本和美国互相争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是相互矛盾、相互勾结、相互依赖的。

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中国无产阶级首先诞生了。

3.洋务企业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和官僚管理运作的根本目的,使之封建化;从政治到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使其成为官僚买办;采用机器生产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和表现,民企面向市场,搞资本主义;最开始是作为垄断出现的,也表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洋务企业是中国早期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基本上都是封建的现代企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但受清政府控制。甲午战争后,为了开放税源,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放松对私营企业设厂的限制,实际上标志着洋务企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经济破产。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早期官僚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但没有形成国家破产。

洋务事业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结合的产物。它的垄断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也有一定的历史进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是由四大家族对外依仗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权力进行掠夺和控制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的封建买办国家资本主义,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其特点与洋务企业相似。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不是反动经济,不代表国家的发展方向。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经济相矛盾,相互依赖,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不可能富强。

6.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一个多经济成分的经济,主要由国有经济、合作经济、民营经济组成。

(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优先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工厂,不仅为反围剿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今后的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换”的土地政策,发动了大规模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CCP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逐步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也为建国后国家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发展。

⑤经过三大改革,新民主主义经济终于告一段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全国建立。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了当时中国所有革命阶级的利益。党的方针是,在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反对私人资本垄断国民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展国有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私营经济。

战争年代主要分布在农村,发展农业是第一要务。它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加强,直到克服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代表中国经济的方向。

知识深化

几种经济形态的发展趋势及其关系

(1)关系是:

(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正在瓦解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勾结、依赖和矛盾。

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差距中的存在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附性)。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反动经济的阻碍,它的发展正在日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

(2)发展趋势和政治影响:

(1)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和排斥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证明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即将走到尽头。

(2)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崩溃和灭亡的过程中,中国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勾结的* * * * *政权正在走向崩溃。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正在发展和成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走向胜利,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于结束了。

中国现代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经济发展,成功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全面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和腾飞。

一个

过渡时期

从1949年到1952年,党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巩固了政权,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年到1956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一个转变和三个转变。到1956年底,三大改革基本完成,建立了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部分经济建设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时期,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阶段。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个体私营经济、集体合作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其中,注意:

(1)从原因、政策、性质、影响等方面,严格区分了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人私有制经济方面采取的不同措施。

⑵从原因和政策上区分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和国家资本的不同态度。从而了解和认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创造和特点。

2

综合建设与文化大革命(1956-1976)

经过十年的全面建设,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然而,由于对政治上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原则,急躁冒进。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人民劳动积极性的受挫。政治“左倾”进一步蔓延,中断了整左工作。此外,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三年来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党开始整顿农村左派,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并加以调整和恢复。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左倾错误直接影响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在空之前遭受挫折和损失。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的调整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抵制,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大势已去。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是改革开放前围绕经济建设的两个基本因素。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中国曾经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虽然这一制度在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时期的优越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决定改革开放。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和“三步走”的战略。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改革和调整必须遵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知识深化

一个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变化及其教训

(1)第一次: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由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转变为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内容:实行和加强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高速发展。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工业化。

结果:建国初期,这一制度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它的严重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管理方式,政企分开。

主要原因是中共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结果:企业活力增强,生产力解放,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

核心内容:将企业推向市场。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决定在了解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21世纪。

(四)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改变生产关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道路。

2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规律和认识

(一)取得成绩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够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成果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⑵错误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然后逐渐否定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八大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我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3)经验教训:党的工作重点要放在经济建设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仅要反对右派,还要警惕“左”,主要是反对“左”。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1、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又称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标志。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要阶段。从内容上看,是一场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器工厂代替家庭作坊和手工业作坊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变革,引起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在现代中国,现代化是工业化和伴随工业化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是为了实现社会转型。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第二,繁荣、强大、可持续发展。

2.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1)初期(1840-1895)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尚未提上日程,以军工为主体的工业化取得了进展,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军需到民用、从国有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其投资形式也从政府经营、政府监管的企业转变为企业经营,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渗透到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才教育等领域。

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改变社会制度有机结合,中国的现代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①在工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一战期间的短期发展。

②政治体制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历史政治舞台,其上层改革者发起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立宪运动和护路运动;下层革命者成立了革命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然而,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开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

A.西学达到高潮,学习的内容也从生产技术走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B.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者把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发展成三民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鼓吹民主和科学,提出“* * * *孔家店”口号,发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的统治地位。

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民初开始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改革教育内容和学制。

E.一种新型的知识群体已经出现,其代表任务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F.一大批新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上出现了诗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形成了京剧,出现了上海和岭南画派,史学界出现了史学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考古成就。

(3)曲折前进阶段(1027-1949)是在极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环境下进行的。国共十年对峙,是现代化发展的十年。然而,官僚资本的发展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内部专政,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屠杀,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化中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结合,将现代化推向绝境。

3.中国现代工业化的特征

中国现代工业化的总体特征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特点:(1)现代化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阻碍,发展缓慢,经历了曲折。(2)资产阶级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3)现代化缺乏资本原始积累的必要过程,缺乏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4)发展不正常,产业结构不协调。

4.实现现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完成与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交叉同步的,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现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动力,现代革命为工业化的发展和进步扫清了道路。

历史证明,完成革命任务和获得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现代化是完成革命任务和获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5.中国近代多元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后,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逐渐向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其中,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他们相互勾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后有所发展,但从未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到解放战争结束,根据地形成了个体经济、国有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大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多元经济结构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①使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复杂化。(2)中国社会的专业化。(三)延长中国革命斗争。(4)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样化,形成多样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出现了不同的政治派别。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过程:(1)出现:六七十年代。⑴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3)短期发展:一战期间(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5)脱胎换骨:建国初期,在国有经济领导下恢复发展。之后实现了和平转型,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1)经济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⑵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也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⑶从思想上看,它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来看,很难独立发展。

7.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思想准备不足。⑵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封建统治的阻挠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稳定的环境。

8.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1)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⑵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现代化的首要条件。(4)知识结构的变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最终来源。

9.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声明:从网上组织的,高中历史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属于郝散。com,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中历史服务平台,每天提供最新的干货知识、学科指导、备考策略、在线答疑!

点击蓝色文本阅读

知识概述:| | | | | |

传道授业:| | | | | | |

轶事历史兴趣:

1.《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核心考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变化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核心考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变化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62289.html

上一篇

济南电动车挂牌 济南:重要通知! 历下区在家门口可以给电动自行车挂牌了

下一篇

暴徒下水道钻出被捕 “苹果日报”报道暴徒出逃遭港独"头目痛骂

中国银行兑换外币流程 手把手教您换外汇(升级版)更详尽更清楚

中国银行兑换外币流程 手把手教您换外汇(升级版)更详尽更清楚

释义 首先,换外汇是个总称。严格来说,个人“换汇”包括个人购汇和个人结汇两种业务。 个人购汇是指中国银行根据银行提供的即时报价,向个人客户提供的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的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币换外汇。 个人结汇是指中国银行...

旅美大熊猫“贝贝”回国 哥哥“泰山”姐姐“宝宝”已回到中国

旅美大熊猫“贝贝”回国 哥哥“泰山”姐姐“宝宝”已回到中国

旅美大熊猫“贝贝”回国 哥哥“泰山”姐姐“宝宝”已回到中国  旅美大熊猫“贝贝”启程回国  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动物园出生和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贝贝”19日结束旅美生涯,踏上回国旅程。  当天早晨,“贝贝”最后一次在它的庭...

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诞生 用动物干细胞培养20天产5克肉

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诞生 用动物干细胞培养20天产5克肉  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诞生! 用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产5克肉  11月18日上午,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

中国古代治水名人不包括 首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公布,苏轼、林则徐竟都治过水

中国古代治水名人不包括 首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公布,苏轼、林则徐竟都治过水

长江网12月23日讯近日,中国水利部官网公布首批“历史治水名人”,共计12人。他们是大禹、孙帅、西门宝、李冰、王晶、马真、江杜诗、苏轼、郭守敬、潘继勋、林则徐和李仪祉。苏轼和林则徐都处理过水。网友:整饬青春其中,大禹治...

移动品牌 中国移动凭借品牌优势,荣获“2019年中国十大年度榜样品牌”

移动品牌 中国移动凭借品牌优势,荣获“2019年中国十大年度榜样品牌”

12月15日晚,“2019中国品牌强国节”在北京举行。从命名上可以看出这次盛典的力度,这不仅是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强势品牌的重要指示,也是对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的鼓励和奖励,被称为中国品牌的“奥斯卡”。中国移动荣获“201...

中国银行换外币流程 手把手教您换外汇(升级版)更详尽更清楚

中国银行换外币流程 手把手教您换外汇(升级版)更详尽更清楚

释义 首先,换外汇是个总称。严格来说,个人“换汇”包括个人购汇和个人结汇两种业务。 个人购汇是指中国银行根据银行提供的即时报价,向个人客户提供的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的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币换外汇。 个人结汇是指中国银行...

中产家庭3320万户 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达3320万户北京最多上海第2

中产家庭3320万户 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达3320万户北京最多上海第2  2019胡润财富报告:中国大陆中产家庭已达3320万户  11月1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财富报告》,揭示了目前大中华区拥有600万...

甲午战争博物馆 吾辈当自强 ——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所感

投稿人:张,山大附中奥体六中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暑假,我爸妈带我和弟弟去参观中日战争博物馆。它位于山东省刘公岛。建于1985年,是以北洋海军和1894-1895年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综合展览馆。博物馆主体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