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网讯“同舟共济,锐意进取,谋求发展”,在邛崃“4.20”地震后的重建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回首过去,一个在建的好项目,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宽阔平坦的新路……很多美好的事情都是难忘的,值得我们赞美。邛崃干部群众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把灾后重建放在首位,努力攻坚。五项重建任务得到有效有序推进。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工业重建加快。“一线三点五带”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灾区振兴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群众重建成效满意。
住房重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邛崃灾后重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灾后住房重建与生态移民和避灾相结合,分层次、跨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市、中心镇、二级镇、移民安置点”的四级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各乡镇发展规模,平衡乡镇安置规模和农村规模数量。通过规划引导,建成42个集中安置点,共1.5万户,5.3万人集中搬迁生活,其中80.5%集中在城镇,19.5%集中在“小群学生”新社区。灾后重建完成后,10个乡镇的居住集中度将达到80%以上。
房改始终放在首位,落实工作责任,扭转工期,优化施工方案,高效合理组织施工,加快移民安置点建设。2014年11月,全市5029套农村住房改造全部完成,2015年4月20日,42个安置点建设基本完成。二是出台全市住房分配指导意见,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建房,监事会,征求建房户意见,讨论制定安置点住房分配方案,经群众批准后组织住房分配,确保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印发《全市移民安置点管理指导意见》,强调群众自治,探索建立跨地区移民安置点党支部、群众自治、市场化引入物业管理等模式,实现移民安置点民主、规范、有序管理。同时,按照600万元/年的标准,市财政连续三年补助安置点管理费用。
工业重建完成,生产和村庄一体化
规划布局为“一线三点五带”,“一线”为灾后重建生态农业示范线;“三点”是三个重要节点:夹关水寨茶乡风情镇、高河红色旅游生态镇、火井山水温泉镇;“五区”是茶叶产业、彩叶林、粮经复合、道地中药材、林竹五大集中开发区。将安置点的风貌与当地人文、生态等资源相结合,打造灾后重建示范区。按照“小规模、有组织、生态”的理念,注重体现川西民居特色,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建设“四态合一”、产村一体的现代化新村。
产业重构坚持产业优化,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茶叶、果蔬、林竹、中草药等优势产业。目前,灾区基本完成高标准农田10388亩,建成茶叶、蔬菜、中草药、猕猴桃等产业基地7.5万亩。实施“大众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成功打造“邛崃红茶”和“邛崃黑猪”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盘活农村产权,在夹关镇试点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探索水口镇土地“预流转”。二是以创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按照“串珠成线,连成一片”的思路,农业与旅游融合互动第一、第三,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等产业,加快推进嘉林生态农场等休闲农业项目,正式开业墨江山居村酒店。三是转移就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依托中心城市和林琼、杨安工业园区,加强就业培训、岗位对接和定向招聘,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生态恢复坚持自然恢复和工程管理相结合
邛崃灾后重建后,将实施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受损林地植被恢复等项目,促进生态功能恢复和升级。目前已完成封山育林1794亩,工程造林300亩,苗木造林1600亩,直播造林5400亩。坚持生态重建与灾区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在夹关镇建设熊英湖、五龙湖等8个人工湖湿地。创新定框架、定人、定责任、定流程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覆盖6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70个,全面完成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0项、小流域综合治理4项。
1.《邛崃地震 邛崃“4.20”地震灾后重建的幸福新村之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邛崃地震 邛崃“4.20”地震灾后重建的幸福新村之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8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