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3日电核心提示:小时候,王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祖先是安徽人。成年后,他找到了几乎丢失的族谱,对比了一下族谱,一脸惊愕。他发现最早移民盐城的王支系始于明代,其祖先是唐代的。
现代遗传学理论中,对姓氏的崇拜本质上是对Y染色体的崇拜。王不能理解这个理论,他不确定他的家谱的可信度。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群外地的族人,在思考如何把各个支系新建的族谱连接到“通宗族谱”上,以此来证明王的兴盛。
2013年最后一天,下午5点。
忙碌了一天后,44岁的家庭宴会厨师王迫不及待地坐上电动三轮车,拖着一堆餐具回到他在开发区的家。在王氏宗谱网上,讨论了盐城新修宗谱与“通宗宗谱”成功对接的消息。这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公益身份——“盐城王氏宗亲会会长”。
就在10天前,王自费到连云港市板浦镇,到王氏醋厂参加灌河流域第二届王氏宗亲会,王氏醋厂原是“”皇家贡醋。并与来自北京、福建、上海、安徽等20个地区的230名王氏家族代表讨论了连宗谱号的修订问题。
据说“君子之荣,五代伐之”。有趣的是,在这群素未谋面的族人中,很多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没有贫富、地位之分,只有代际、年龄之别。这幸福的一幕让王觉得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聚会。
人
我是谁,从哪里来?
王的分数更新源于2013年6月在武汉召开的一次“宗教表彰大会”,由武汉市一位退休教师发起。居住在美国盐湖城的中国人王长斌(音)也不例外,他需要尽快重新连接王氏家族的“经脉”。这位90岁的老人不仅12次去大陆求祖,还利用互联网联系来自世界各地的族人。
王编著的《江南王合成谱》耗资240万元。
现在,这个600多人的非政府组织不仅在中国20个地区建立了网络,还吸引了新加坡、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王氏家族亲属前来认祖。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王从三十五岁开始研究家谱,花了七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研究王氏家谱,并找到了答案。
“第44代的祖先王世华来自安徽省歙县。当时杭州、安徽蓟县、江西婺源等地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王曰:“太宗大败天下时,江北为其治;江南由王世华统治。为什么王后来有了名声?他把江南六国都给了李世民,以保护江南人民免受战争之苦。”
据史料记载,王世华生于南朝陈之德四年。因为避开了唐太宗的禁忌,失去了“天下”。住在一个古老的地方。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宋、元、明、清历史时期,汪华在徽州人心目中的形象十分高大雄伟。
我心里知道,我的祖先是不能丢的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2年4月6日在苏州举行的“长门寻根纪念遗址”开幕式。当时很多“被洪武赶走”的移民后代,重新踏上了他们离开家乡,远走他乡的集散地,向几个分离朝代的祖先献上香火和鲜花,心中百感交集。
据当时的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介绍,长门是古代苏州的水陆枢纽,政府在长门周围设立了处理移民事务的官署。移民通过长门离开苏州,后代无法考证祖籍在苏州何处,只能自称“长门祖籍”。
王之所以能接触到族谱,是因为他的家族在清乾隆年间编了38份族谱,清楚地记录了祖先的来龙去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存家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王说:“当时‘破老四’,我爷爷躲在水面上,知道不能丢祖宗。”
所以为了防止家谱被人搜到,老人就悄悄用笔抄下了这一份,藏了起来。现在,这份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献被收藏在上海图书馆。他还在家里保存副本和光盘。但是,那些没有家谱的人该怎么办呢?
问题
“奇异谱再生”的谱修正市场
随着家谱改版的兴起,家谱学家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原本只开印刷厂的小老板也挂上了家谱改版的招牌来吸引顾客。但业内人士表示,民众培育的家谱存在很多问题。
“有的人很牵强,靠着和自己家庭关系不太大的历史名人,弄一套东西出来。如果你喜欢历史名人,尽量贴出来。讨厌的人,拼命抹去。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家族的历史越突出越好。”王说,这种现象在盐城很常见。比如王家有个“汪精卫”。大家都说他是大汉奸。很多人不愿意和他在一个支系的家谱里,有的甚至希望把他从家谱里抹去。但是有,而且不可否认。
“旧谱的真实性很强,现代谱中有很多可疑的地方。比如现在的‘附属谱’太多了,也就是说这个家族的分支很多,有些族谱年久失修,历史也就断了。我该怎么办?如果看到同姓别人的家谱和自己的家庭排名很接近,搬到他那里就叫‘呼’。”
族谱学家许高福说:“说白了,我自己修不了自己的族谱,只好链接别人的族谱,以达到延续家族历史的目的。这种现象太多了。谁让现在学音乐的人多呢?音乐修理工月收入过万很正常。”
有些人喜欢“攀龙附凤”
王家有大量的外地王氏族谱。如湖北仙桃王氏二卷、关南王氏十一卷、湖南钟祥王氏白眉支族谱、安徽巢湖王氏家谱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套21卷的江南王合成谱。这是一个大王氏家族修复的家谱,涵盖了无锡、苏州、张家港、江阴、靖江王氏家族的历史。总成本高达240万元,由三位富有的小老板平分。
按照规矩,简单的修一棵家谱需要三年时间。因为数据很难查,尤其是文革期间很多数据被破坏,修改谱就更难了。现在幸存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口碑,连地名都改了好几次,所以这个信息需要考证。但是,也有人纯粹为了“玩”而修改分数。
前不久,鉴湖有个叫顾的老先生让许去修家谱。这位老人在2010年编辑了一份家谱,但现在的修复需要在他的祖先中增加明朝镇远侯顾城。许高福只翻了几页,就发现不对劲。“完全不是血统,完全不对。顾城在明朝有官职,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但历史时间节点有明显的区别,但这位顾老先生坚持要加。”许对说,“我不能说多少。毕竟人这么辛苦的码字写书。后来,我想了想。毕竟我一口气写不出‘顾’两个字,能追到这个叫‘顾’的名人。”
知道
500年前是一家人?也许
生活中,同姓的人经常用“五百年前是一家人”这句话。但长期研究盐城传统文化的民间专家王登佐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
他说,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的姓氏大多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各个国家。当郭峰国家的人以国家为姓时,同一国家的这些人的血统可能是不一致的。后人根据《春秋》整理出的“古姓”有桂、隋、子、姬、凤、婴等22个姓氏。这些姓氏中近一半带有“女性”一词,这表明姓氏可能来自母系氏族社会。
"从历史上看,姓氏有消失和更新的情况."王登佐说,收养、领养甚至直接改姓都会影响姓氏与父系血统的关联程度。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中国的姓氏数量超过1亿,姓氏种类达数百种。经DNA鉴定,有多种Y染色体类型。这些都使得“500年前是一个家庭”的说法难以成立。
复杂矛盾的传统文化
从流行的“汉学热”,到备受争议的“曹操后裔”,再到现在的“节日乐学”,作家王一加曾将其比作“文艺复兴”。这有一个意思,就是过去有一段时间“下沉”。然而,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复杂而矛盾的。王一佳认为,说白了,就是人们在方兴未艾的时候急于把它当成“传家宝”;当他落魄的时候,立刻“觉得妈妈丑”,甚至有抹去的想法。
王登佐认为,根据公认的解释,《族谱》是记载同宗血族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史书。它包含了大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材料,如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它与“正史”和“地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三大支柱。家谱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现象。
“古人常说,时代的繁荣意味着当社会的经济实现了稳定发展,没有战争,没有饥荒,就会出现文化复兴,从而带来修谱热。”王登佐说,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思想的不断解放,民族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得到了复兴。然而,如果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过于“功利”,即使是传统的东西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被无情地抛弃。一旦被抛弃,就很难再找到。
1.《修谱 修谱热背后之众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修谱 修谱热背后之众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9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