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平
42岁,陕西人,全科医生。在天河妇幼保健院工作了十几年,2014年8月下乡行医,在南沙长磨村卫生站一直呆到现在。
盛夏的昌墨村,瓜果芬芳。
位于村口卫生站,厅内吊扇转动。李东平医生在门诊整理患者资料。下午三个病人来卫生站看普通感冒和感冒。李东平是村卫生站唯一的医生。平时来门诊的人不多。卫生站空两层有十几个房间。除了村民看病的时候,卫生站安静到大多数时候都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这是政府投资建设的村卫生站。它配备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已经运营两年多了。这里的护士来了又走,三个换了。只有李东平一直在这里。
离市中心近50公里的渔村长磨村。这里有14个制作团队,一个制作团队完成需要一个多小时。
这里有3000多名永久居民,其中许多是老人和儿童。
有一个两层楼的卫生站,红墙很漂亮,很宽敞,但是里面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后来还有一只猫。
在此之前,李东平医生在三甲医院天河妇幼保健院工作了十几年。两年前,他离开繁华闹市的三甲医院,来到这个偏僻的农村卫生站,在那里呆了两年半,保护村民的健康。
去乡下
从市中心医院到农村卫生站
李东平两年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农村。
2014年,南沙区从全市招聘医生进入村卫生站,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每个村民都在“十分钟医疗服务圈”。
这个消息引起了李东平的注意。在天河妇幼保健院工作十几年了,一直没有准备。他去农村就可以进入准备了。虽然待遇和原来差不多,但他在准备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归属感。同年8月,李东平成功成为南沙数百名下乡医生之一。在余窝头镇医院成立,分配到长磨村卫生站。
第一次去卫生站,李东平从天河的月垦路出发,坐地铁到锦州地区总站,坐公交转到鱼窝头镇。从鱼窝头镇到长磨村只有一趟车。八月的中午,李东平背着包等了半个小时,一路问路去卫生站。他整个后背都是汗。这次旅行花了他大半个上午。
卫生站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有宽敞明亮的红墙和白砖,但只有他一个人...当时二楼宿舍没有配备空,他就去村里的小百货买了一个夏天的睡垫,过了第一个晚上。最不习惯的是卫生站附近没有餐厅,步行到镇上找吃的午饭要20分钟。
在天河,整个部门人来人往,工作繁忙,日子过得很快。下班10分钟就可以坐车回家,周边生活很方便。
他曾经尝试每天从天河上班到卫生站,但是坐船的疲劳让人难以忍受。最后他决定周一到周五在车站停一下,周末回家。
这意味着他周一到周五都要独自忍受孤独。
有一天,李东平在卫生所外面发现了一只饥饿的小猫,就收养了它。沉默的卫生所有点生气。
疏远
语言不通。鸡和鸭说话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李东平对自己在卫生站的工作没有顺利开展感到沮丧。
第一个问题是语言!
来卫生站看病的村民大多没有普通话能力,一般只跟他说粤语。虽然在广州工作多年,但作为Xi本地人,他从来没有说过粤语,在天河医院接受治疗也从来不需要说粤语。
卫生站开张的第一天,来了一个女人,拍着心口说:“医生,我的心就是边邦邦。”边邦邦是什么?李东平正忙着找护士,护士不明白她的意思。她说的可能是村里的俚语。他们两个互相指手画脚已经很久了。后来他们找了村里的一个小伙子帮忙翻译,终于明白她觉得胸闷。
因为语言不通,李东平和村民也闹了笑话。有一次,李东平问一个叔叔从事什么职业,叔叔回答说:“我是个沙农。”“养沙?”李东平很纳闷。“你没吃过沙子吗?”大叔继续说道。李东平很纳闷,为什么鸡吃沙子帮助消化,人却吃沙子。后来叔叔拿笔写字,李东平看到纸上写着“虾”字,哭笑不得。
好像不会说粤语,所以很难开展卫生站的工作。起初,村民来看病时,他请护士帮他翻译。护士一般都是同一个镇的,和病人沟通很顺畅。
后来他把护士翻译的话记了下来,从猜测村民的意思到学会说粤语,慢慢的他能用粤语和村民交流,不咸不淡。
李东平从来没有想到,在广州呆了近20年,竟然在这个村子里学会了说粤语。
问题
不打针跑什么诊所?
比语言交流障碍更难的是村民的观念。
听说村卫生站有个会说普通话的医生,村民们想看看热闹。“我一开始不信,但是我生得好(年轻)之后就不太懂了?”70多岁的郭舒说,当时村民觉得医生比村里的赤脚医生年轻多了。他没有经验,会说普通话,沟通有问题。他担心自己会开错药。
给李东平印象最深的是长磨村的村民看病喜欢打针。当他们来看病时,他们问:“你能在这里打针吗?”李东平问村民拿什么针,村民通常回答不出来。咳嗽的村民会说“咳针给我”,皮肤痒的村民会说“止痒针给我”。卫生站没有这些医疗设备,李东平也认为小病吃药就能解决,不需要打针,坚持不给村民打针。“哎,你看什么病,开什么诊所不打针!”村民们为此和他吵了起来。
了解后,李东平发现,在卫生站进驻村里之前,常磨村有三个私人诊所。村民们去私人诊所找通常给村民打针的赤脚医生。久而久之,村民们认为看病打针是合理的。
一开始李东平坚持不给打针,村民也不买他的账。而是去了镇上的渔窝头医院就医。一个卫生站一个月门诊不到100人,而在天河,李东平的科室一天门诊100人。
变化
用医术和服务赢得村民的信任
直接和村民讲道理显然是行不通的,李东平因为改变不了村民而不得不改变自己。
面对村民的要求,李东平仍然坚持不给村民打针开药,而是开始和村民讲道理。“我先给你开两天药。如果你觉得有效,再来找我,把剩下的药开了怎么样?”这样村民可以接受更多。村民们抱着试试的心态,把药带回家。吃了药,村民们准时出现在卫生站。“再给我开两天药。”
听说不用打针也能看好病。许多村民开始尝试这种外国医生。村民通常很直接。“你先开一天药,我再来。”李东平不再多说,给村民们开了药。村民们陆续回来看病,对李东平的语气也变得恭敬起来。
村民郭舒称赞李东平的药方便宜,10元8元就能治好病。以前赤脚医生打针都得二三十块钱。
渐渐地,来卫生站的村民越来越多。如果村里有人生病了,就会有人建议“去找村口没打针的医生。”
虽然医生和村民越来越和谐,但村民有很多习惯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没有带医保卡的习惯,田里干完农活赤脚去卫生站。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带医保卡时,村民回答说:“我怕丢。”李东平也想到了一个办法,给每个村民写一张纸条,写下他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村民们随身携带纸条。到了卫生站,只要出示纸条,就可以查号了。
李东平的坚持得到了回报。过了几个月,卫生站第一个月门诊量不到100人,现在一个月飙升到七八千人。
承认
村民们邀请他参加乡村宴会
五点下班后,李东平经常去村里散步。村民们对李东平特别热情。当他们到达李瑟娥东平时,他们会放下手中的农活,挥手打招呼。“医生下班了吗?”有些人阻止他提建议。“医生,你应该在诊所多吃点药。”
李东平记得每一个去卫生站的村民。
和儿子一起住在广州的张阿姨每周都去卫生站测血压。“李医生人很好,他还带我去镇上买猪肉,”张阿姨说,她曾经告诉护士,她想吃饺子,但村里没有猪肉卖,所以李东平把它写了下来。下次回镇医院吃工作餐,我会带张阿姨去鱼窝头镇买猪肉,吃一顿工作餐,然后带她回家。有时候张阿姨会带个水桶顺便买吃的。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村民们已经把李东平当成了自己人。在这些村子里,大多数年轻人出去工作,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老人无事可做。有时候他会在早上卫生站开门前坐在门口。李东平一到,就进去量血压聊天。
2015年重阳节,村里为村里的长辈举行了村宴。村民们向村委会提议邀请李东平参加村里的宴会。李东平后来了解到,农村宴席的习俗从来不请外人,他很感动。但是第二年我又不好意思参加。
坚决保卫一个地方
希望能改变村民的观念
在村卫生站呆了两年多,李东平有些感慨。
长磨村村民的痛苦与他们多年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关。长磨村是一个渔村,它的祖先是家庭成员。即使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老年人仍然习惯于住在河边。由于生活环境潮湿,老年人患有风湿病、痛风,一些关节会变形。村民喜欢喝白酒,每餐都喝,一天喝342,所以高血压患者比较多。
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坐着电动轮椅来看病。他有许多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李东平给他开药,他总是断断续续的。几个月后,村里死亡人口的信息到了他这里,他意识到老人已经去世了。"如果你按时吃药,你可以延长寿命."
这次事件之后,如果另一个村民患有高血压,没有按时服药,他会举这个例子。面对无法改变饮食习惯的村民,他就像唐嫣。每次见面,他都建议一次。“一天喝三四杯,我不是让你一点都不喝。能不能先来一两杯?”对于不听劝告的病人,李东平每次测血压都会“吓一跳”。“你血压高,喝酒后血压会更高。”他反复强调病人要注意血压。
两年零八个月,和李东平一起下乡的医生,有一部分已经调回医院了,但他还留在这里。
作者:南方记者李春华
摄影:南方记者李占军
声音
既然你留下来了。
我们必须想办法做好这件事
结束对昌莫村的访问。他走的时候,村民突然追上来,问记者:“你是来转医生的吗?”不要调整,转了也不会有好医生。"
从市区到农村,李东平坦言自己曾经感到孤独。我最怕的是雨天。一天都没有人,周围也没有打篮球的声音。太安静了。长途工作也让他失去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儿子上中学的时候叛逆,不能和他在一起。
“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在这里当医生吗?”记者问他。
李东平沉默了一会,说:“我可能会犹豫。”他想了想,说:“可是他既然留下来了,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好。”
1.《卫生站 一个医生的乡村卫生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卫生站 一个医生的乡村卫生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4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