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八旗子弟”成了一个略带贬义的文化符号,笔者觉得,大众对于这个概念的认知主要还是受了当下相关影视作品的引导。很多受了影视剧影响的人,会武断地认为清代所有八旗子弟都是有钱人,他们成天消费无度,无所事事,坑家败产。
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概念,那些提笼架鸟、捧名角儿、吃烤鸭、挥金如土的八旗子弟到底都是些什么人?
老照片中的八旗子弟“英国绅士”的概念举世皆知,难道所有英国人都是绅士吗?英国的“足球流氓”在世界足坛中可称得上是臭名远扬,但如果说英国人都是流氓,这显然也不客观,所以,一般印象中的八旗子弟也只是当时的满族同胞中的极少数人。
八旗满族“八旗“是清代开国帝王综合了社会生活和军事而创制的一种组织形式,用颜色作为区别标志,最初是黄、白、红、蓝这四种纯色,后来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是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因为镶黄旗是皇帝直属,且皇后频出,所以最为尊贵,但这却不代表所有八旗后裔的收入水平就一定很高。
在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中有这样的描述:
“以我们家里说,全家的生活(老舍有两个姐姐)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那么,老舍的父亲为什么只有3两银子的月薪?八旗子弟的收入水平为何参差不齐?容我慢慢道来。
在正式展开答案之前,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有“半部神作”之称的《正红旗下》,之所以要称其为“半部神作”,是因为这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作品。当代著名作家王朔说过,如果老舍先生能写完这本书,其不但会成为先生最棒的一部作品,现代中国文学史也不会如此寒碜。那么,到底是王朔先生在危言耸听?还是这本书确实别有玄机?王谢建议您一定要购买一本一探究竟,通过阅读,您也肯定会更深入的了解普通八旗旗民的真实生活风貌。不得不说,虽然网上也有免费的电子版,但培养孩子们养成阅读实体书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原因你懂的。另外,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印刷精美,性价比极高,非常适合作为家庭藏书来收藏。
高收入来自尊贵的官爵,官位和爵位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不用工作却拿工资,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八旗爵位的俸禄制度。
清朝的贵族爵位,分为皇亲爵位和异姓功臣爵位,前者包括亲王、郡王到贝勒、贝子,各种虚衔将军等共12级。后者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云骑尉(相当于西方的骑士)等共分9级,加起来就是21个等级。有了爵位,他们不用做任何实际工作就可以领取俸禄,最高可达五位数白银、禄米(一斛为10斗)。爵位最低者,也有俸银110两,米110斛(合1100斗)。皇亲爵位中,这里只有“铁帽子亲王”永不降级,其他爵位则每代降低一个顶级(直到降到虚衔将军为止)。
到了晚清,满族人口激增,获得封爵的贵族的人数也开始增加,每年国家为此而付出的钱粮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
造成政府的财政困难反而是小事,一些尸位素餐的八旗贵胄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内部矛盾,最后间接的导致了大清王朝的覆灭。
明代也在类似的环节吃过大亏,当然结果也是一样的。据明代王世贞所注的《皇明盛事述》记载,终大明一朝,后期的宗室人口暴增,封王的最高纪录达到700多个(亲王和郡王)!
明代宗室分布要知道,明代被封王的可都是有封地的(清代的王爷没有封地),你要是没有良田百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王爷。还有一点,他们的田不用交税,而且他们的俸禄并不比清朝少。
明代宗室俸禄但是,明代的皇家宗室是可以在京城之外的城市居住的,而大清例律规定清代宗室(尤其是王爷)是不得离开京城去外地居住的,因为“八旗子弟”的居住地高度集中,所以就特别的引人注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普通旗人的真实生活水平。
无论是皇亲爵位还是军功爵位,他们的后代中只有一人能继承爵位,必须由家长来指定继承,所以在这些多子多孙的贵族家庭中,想脱颖而出是很不容易的。任何大家长都会把最优秀的儿子作为指定的爵位继承人,想要延续家族的兴旺,那种不学无术的儿子是指望不上的,你再喜欢他也要为后世子孙的前途着想,所以,就不能任性地乱指认。
没有爵位的八旗后裔,就只能凭借个人能力去工作了。最基础的工作机会就是当兵,但八旗兵的名额有限,所以,所有满人家庭同样面临着机会分配的问题。
《正红旗下》是如此解释的:
“可是,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二哥有远见,所以才去学手艺。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准随便离开本旗,随便出京;尽管可以去学手艺,可是难免受人家的轻视。他应该去当兵,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这种制度曾经扫南荡北,打下天下;这种制度可也逐渐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还有多少人终身失业。”
由此可见,没有继承权或者被家长指认的八旗子弟是鲜有机会获得工作的,可旗人又不赞成后代们去学手艺、做生意,所以这类人如果想活的轻松一点,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清代基层公务人员考试想吃饭,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这个难度就不用说了。其他人也有机会参加一些基层公务人员的考试,除了文化考试,还有考验个人骑射功夫的武考,在难度上不如我们现在严格,可也相去不远,毕竟帝王也不会拿祖宗留下来的江山社稷开玩笑。
老舍先生的父亲就是正红旗下的一名旗兵,每一个八旗下的普通家庭都只有一个可继承的工作机会,也就是当一名旗兵。旗兵的待遇要比汉族士兵高一些,每个月除了3两银子的工资外,还会领到一些禄米(每年春秋两次分配,共约一千多斤。)。
前面说过,按照今天的物价换算,老舍父亲的月薪只有3两,其母就是用这笔钱去随份子,买柴火、煤球、水,买油盐酱醋,肉食蔬菜,支付他的学费和全家的医疗费用。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那可是北京城啊,一个月3两银子怎么会够用?其实老舍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一直住在他家的那个没有子女的寡居姑母。
这可是有“退休金”的老太太,因为特殊原因,她可以领一份以上的钱粮(至少高于每月3两),虽然这位老太太在老舍先生的回忆中并不豪爽,却也是会偶尔支援一些家用的。可即使如此,老舍家中的情况依然窘迫。
“在门外的小贩而外,母亲只和油盐店、粮店,发生赊账的关系。我们不懂吃饭馆,我们与较大的铺户,如绸缎庄、首饰楼,同仁堂老药铺等等都没有什么贸易关系。我们每月必须请几束高香,买一些茶叶末儿,香烛店与茶庄都讲现钱交易;概不赊欠。虽然我们的赊账范围并不很大,可是这已足逐渐形成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饷银,便去还债。还了债,所余无几,就再去赊。假若出了意外的开销,象获得作娶亲太太之类的荣誉,得了孙子或外孙子,还债的能力当然就减少,而亏空便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关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
所以,作为普通的旗民,如果不善理财,还是容易欠债的。至于那些有世袭爵位的八旗纨绔,虽然家中大多颇有积蓄,但随着大清的覆灭,“铁杆儿庄稼”(朝廷俸禄)也没了,败光家产就很正常了。
晚清普通八旗家庭的生活综上所述,“八旗子弟”概念,只是一个时代中的社会缩影,这些人也不是大清朝的特产,并不能全面代表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大清朝有拿着丰厚俸禄的贵族,也有勉强度日的普通旗人,至于前几天因在公交车上嘲笑别人是“要饭的外地人”的网络红人“正黄旗阿姨”,他那点工资在清代也就是几两银子的水平,纯属无知者无畏,贻笑大方罢了。
1.《王谢奇谈_八旗子弟都是挥金如土的贵族?不,其实多数人并没有高贵到哪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谢奇谈_八旗子弟都是挥金如土的贵族?不,其实多数人并没有高贵到哪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