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双瞳孔 世界上有双瞳孔的人存在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双瞳孔 世界上有双瞳孔的人存在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912048.html
1.《什么是双瞳孔 世界上有双瞳孔的人存在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双瞳孔 世界上有双瞳孔的人存在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912048.html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两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继位,因为还没有成年,就由叔叔姬旦辅政,他的另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将要篡位,周公忍辱负重,降辟三叔,剿灭武庚,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前半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周公是中国封建的创始人,这个封建与现在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有本质区别,周公推行的是让周王朝封建亲戚,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先后分封了宋、鲁、齐、燕等,封建了71个小国,周公是周朝社会制度的实际创立者。后世称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还被称为是中国儒家道统的始祖。
周公为周朝提出了系统性的统治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记载于《尚书》中。周公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天命,提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等观点,认为天命的传承以人是否有德为标准,以天意为王权统治的合理性。周公的天命思想把敬天与保民等同并列,在思想上是一种进步。
在哲学方面,周公的制礼作乐堪称是人类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大事件,奠定了中国道德文化的基本格调。他制定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在权益继承上,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周公通过制定繁琐的君臣、父子等礼仪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就是后世国家严格遵循的礼乐文化。
孔子是周公最忠实的粉丝,称赞周公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在《礼记》中评论历朝,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所谓“尊礼”,就是评价周公重人事,重伦理,重情感,这种文化非常得民心,大受百姓欢迎。
用“丧事喜办”来形容印度官方对新冠疫情的态度再合适不过了,从6月7日开始,印度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降低到10万例以下,这已经足以令莫迪政府“喜出望外”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宣布解除部分地区的防疫封锁措施。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甚至在接受NDTV电视台的采访时表示:“在总理莫迪的领导下,印度已经成功战胜了CVID-19病毒”。然而从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印度目前的抗疫表现完全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目前印度每天的死亡病例普遍在4000人以上,累计确诊病例接近3000万,累计死亡人数达到370407人(6月13日数据),在超过37万人死于新冠病毒的情况下,印度官方却自吹战胜了病毒,很明显是在夸功自大。
目前的印度疫情虽然有所缓和,但是依旧面临着疫苗短缺、贫困人口增加、医疗工作人员不足等多个问题。据印度亚洲通讯社在6月21日报道,虽然莫迪承诺从6月21日开始对18岁以上公民免费提供新冠疫苗,但是因为疫苗短缺,印度中央邦被迫关闭了300多个疫苗接种中心;而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给出的数据,新冠疫情暴发后,印度的贫困人口急剧增加了7500万人,目前印度的贫困人口已经超过1.34亿,占总人口的9.7%;此外英国《卫生人力资源》杂志发文称,医疗工作人员严重短缺,是印度无力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印度每10万人只有9名医生、4名护士,不及世卫组织规定基准的三分之一。
然而印度政府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些问题,在2021年国际瑜伽日(6月21日)到来前,印度总理莫迪专门在《心灵对话》栏目上对国民发表讲话:“逆境中不放弃并保持心态平衡是一种宝贵品质,瑜伽赋予我们逆境中的力量。”莫迪号召国民一起跳瑜伽,来调解身体、精神能力。作为古印度哲学派别的重要一系,瑜伽无论是在印度民间还是政府、军方都拥有很深的影响力,每年国际瑜伽节,印度各界都会进行盛大的群体瑜伽活动,大规模的人群集会,极容易导致印度暴发第三波疫情。
媒体报道截图不过即便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如此“拙劣”,莫迪依然拥有大批支持者,莫迪的支持者甚至在媒体上对莫迪“歌功颂德”,认为莫迪已经脱离了人类,他是一名2500年才出一个的超人、圣人。而且莫迪的支持者们还不承认印度的新冠死亡人数,认为37万的死亡数字是莫迪的竞争对手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夺取莫迪的总理宝座。正因为有这么多盲目的追随者,莫迪政府才敢大言不惭的宣布战胜了新冠病毒,而莫迪政府的高官们,也没有因为第二波疫情的失控受到任何处罚。
吕夷简肯定不是十足十的好人。
刘太后当政时期,他肯定有逢迎讨好的一面。在那个千夫诺诺的时期,太后要身穿皇帝衮服祭祀太庙,吕夷简没有规劝;太后长期不归政给皇帝,吕夷简也没多说什么。
这些事就不免让人有看法:你是宰相啊,你得说话啊,你得主持正义啊。
范仲淹就跟他完全不同。小范那时候就敢因为仁宗要率百官向太后祝寿、混淆了家礼和国礼而提出反对:“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以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中国古代讲究礼法、道统,士大夫所谓“卫道士”就是要以捍卫这些纲常伦理为己任。
小范说得对,说得好,严于律己,也严以待人。你吕夷简也必须如此:
“小臣昧死力言,大臣未能力救。苟诚为今日之事,未量后代之患,岂小臣狂言,大臣之未思也?”宰相是群臣之首,我是卫道士,那你吕夷简就是卫道士的头儿,一言不发是怎么回事?
对于太后主政时的这些事,当事人赵祯举手了:我最有发言权。
当年朕听郭皇后一言,也觉得吕夷简乃逢迎小人,遂谪贬其知澶州。但是数月后御史刘涣上疏言事,提及当年他“谓天子年加长,上书请还政。后震怒,将黥隶白州,吕夷简力谏得免”。没有吕夷简保护,刘涣早就客死异乡了。
朕问吕夷简当年往事,吕夷简回答:“涣由疏外故敢言,大臣或及此,则太后必疑风旨自陛下,使子母不相安矣。” 刘涣作为外臣议论这些事,刘太后必然会以为是朕的主意,母子相疑,当时当地能是好事吗?
此外,从安葬朕之生母宸妃,到力谏荆王之子出宫来看,吕夷简小事不冒头,但是大事确实也不糊涂。
至于吕夷简的权谋之术,确实也是厉害。
北宋善待大臣,有问题了顶多就是发得远远的,所以北宋的大臣们都有过被贬到外地的经历。你范仲淹有过三起三落,吕夷简也有啊。
但是像吕夷简那样,贬出去没多久,短则数月,长则两年就能回到朝廷、执掌中枢的,也是鲜见。
在吕夷简的上位史中,曾经的首辅大臣李迪、丁谓、王曾一个个倒台。后世就称吕夷简城府深沉。朝堂内外流传着这些故事:
首先是李迪,此人操守很好,但是能力欠缺,朝堂议事难免风头被抢。李迪气不过,就告发吕夷简私下结交荆王,帮荆王门生谋官职。这私下结交王侯的罪名可是大罪。李迪是首相,吕夷简是副相,公文上吕先签、李后签。李迪说是吕夷简拿着来找李迪签名的,自己顶多算顺水推舟,有个失察的领导责任。
啧啧,这套路,千百年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面对责难,吕夷简不紧不慢地说:文件签名不假,但是宰相李迪先签在前,自己后面几天补签的。因为自己公文签署的那天,自己请假在家,请假条还是仁宗批的。“夷简请辨,诏讯之,乃迪在中书所行事,夷简以斋祠不预。”
这剧情反转得精彩至极,北宋版杜拉拉升职记啊。
然后是王曾。王曾算是吕夷简的前辈,王曾被贬,吕夷简才有机会入相。现在吕夷简为首相,需要个副相。于是宋仁宗又想到了王曾。吕夷简听到风声后,主动到宋仁宗跟前说,推荐王曾复出,并且推荐王曾为首相,自己为副。
这一波好感拉的。宋仁宗当然没那么过分,还是吕为首,王为副。
但是,该来的冲突还是不可避免。在共事没多久后,王曾也许是受不了吕夷简的强势,也许是得到了什么秘辛材料,也像李迪一样告发吕夷简收钱办事,帮开封府尹王博文升官。
吕夷简坦然接受调查。后面的故事就不是反转了,而是离奇了。
向王曾告发吕夷简的是吕的同族子侄吕昌龄,因为家务事对吕夷简心生怨恨,一直在找吕夷简的错处。经多方打听,看到有个叫王博文的人往来相府密切,又听说吕夷简收了开封府尹的钱办事,所以才向王曾告发。
结果,当找开封府尹王博文来对质时,吕昌龄却说不认识眼前的王博文,而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名字细想起来也不是王博文,而是王博古……
就这样,谦虚礼让的吕夷简受委屈了,恩将仇报的王曾太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