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不是给名字,而是给某个君主统治期间内的年份命名。有些代表哪一年,有些代表哪几年。

年号跟人密切相关。当然,这个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到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使用一个年号,年号就成了人们对皇帝的称呼。实际上,皇帝的真名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不能随便称呼的,否则就要犯大不敬之罪,因此老百姓不关心皇帝的真名,用年号称呼他们倒也方便。我们可能很容易叫出“永乐皇帝”、“崇祯皇帝”、“光绪皇帝”等等,但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来,于是年号就成了皇帝的名字。

这里需补充说明的是,明清两代绝大多数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但还是有三个皇帝有两个年号,分别是明英宗、清太宗和清穆宗。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登基,第一次等级是在他九岁时,年号正统。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朱祁镇亲征,土木堡兵败被俘。其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557年),石亨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清太宗皇太极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所以改元崇德。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刚登基的时候使用“祺祥”年号,仅仅使用了半个月,慈禧、慈安两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改年号为同治,取“两宫同治”之意。

年号是中国的独创发明,一般由两个字组成,有少数含三个字、四个字乃至六字。比如王莽的“始建国”(公元9-13年)、梁武帝萧衍的“中大通”(529-534)和“中大同”(546-547)、武则天的“万岁登封”(695-696)和“万岁通天”(696-697)、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1038-1048)和西夏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1069-1074)等。

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求福佑、歌功颂德和改朝换代。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正统标志,代表政权的合法性,称为“奉正朔”。那么,年号究竟产生于何时呢?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起义,周厉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其年周、召二公共同摄政,被称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有可靠的纪年始于此。但西汉以前,只有年次而无年号。年号正式产生于汉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22年)。据《汉书》记载,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为元狩元年,并追认在此之前武帝登基的年份为“建元”、“元光”和“元朔”。过了六年,山西汾阳出现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改年号为“元鼎”。汉武帝统治期间,每六年更换一次年号,元鼎之后,武帝还使用了“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年号。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使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鼎”、“元封”、“征和”等年号)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封建王朝的年号,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这三个年号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所以,一般认为中国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溥仪所用的“宣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这样中国特色的纪年法就从中国大陆彻底消失。

年号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历代所用年号共708个,其中包含了重复使用的年号。在古代帝王和群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则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除了图个吉祥,年号一般传达下列含义:

1、表示受命于天、王朝正统。例如,北魏拓跋圭的“天兴”(398-404)和“天赐”(404-409)、武则天的“天授”(690-692)、辽世宗的“天禄”(947-951)、宋仁宗赵祯的“天圣”(1023-1032)、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天辅”(1117-1123)、西夏襄宗的“应天”(1206-1209)、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启”(1621-1627),以及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天命”(1616-1626)等;

2、表示江山永固、繁荣昌盛。例如,汉桓帝的“永兴”(153-154)、晋惠帝的“永康”(300-301)、晋元帝的“大兴”(318-321)和“永昌”(322-323)、宋孝宗的“隆兴”(1163-1164)、明光宗朱常洛的“泰昌”(1620.8-12),以及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乾隆”(1736-1795)等;

3、表示天下太平、福禄康宁。例如,汉明帝的“永平”(58-75)、汉安帝的“永宁”(120-121)、晋武帝的“咸宁”(275-280)、晋成帝的“咸康”(335-342)、晋简文帝的“咸安”(371-372),以及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976-984)等;

4、表示王朝伊始、万象更新。这种年号一般是开国皇帝的第一个年号,或新皇帝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例如,汉昭帝的“始元”(前86-前80)、汉元帝的“初元”(前48-前44)、晋武帝的“泰始”(265-27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永初”(420-422)、北魏拓跋焘的“始光”(424-428),以及隋文帝杨坚的“开皇”(581-600)等;

5、歌颂文治武功、品行德操。例如,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至德”(583-586)、唐高祖李渊的“武德”(618-626)、武则天的“神功”(697.9-12)、唐代宗的“广德”(763-764)、宋真宗的“景德”(1004-1007)、元成宗的“大德”(1297-1307),以及明武宗的“正德”(1506-1521)等;

6、表示神圣祥瑞、天祚福佑。例如,汉宣帝的“神爵”(前61-前58)、南朝西梁世宗萧岿的“天保”(562-585)、北魏拓跋嗣的“神瑞”(414-416)、唐高宗的“仪凤”(676-679)、唐中宗的“垂拱”(685-688)、唐昭宗的“天祐”(904-907)、西夏毅宗的“天祐垂圣”(1050-1052)和“福圣承道”(1053-1056),以及西夏崇宗的“天祐民安”(1090-1097)等。

当然,中国历史上700多个年号的含义不只这六个方面,但不管怎样,它们都选取吉祥的寓意,也就是常说的“讨个口彩”。一些年号成了地名,如:汉成帝的“建始”(前32-前28)和“阳朔”(前24-前21)、晋武帝的“咸宁”(275-280)、晋元帝的“大兴”(318-321)、西凉李歆的“嘉兴”(417-420)、梁武帝的“大同”(535-546)、北周宇文邕的“保定”(561-565),以及大理国段思聪的“顺德”(968)等。还有一些成为现在赫赫有名的大企业的名称,如:汉顺帝的“永和”(136-141)、孙权的“嘉禾”(232-238)、南陈废帝陈伯宗的“光大”(567-568)、金哀宗的“正大”(1224-1231)等。成为人名的年号不计其数。

一些年号因为天下大治而让后世耳熟能详,例如:唐太宗贞观年间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创造的“开元盛世”;一些年号还因为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或外敌入侵而让人铭记于心,例如: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到处烧杀抢掠,还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皇族、后妃与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岳飞在《满江红》词悲叹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那时候,天下大乱,国家羸弱,民不聊生。然而,“建安”却给中国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曹、刘、孙三足定鼎的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极大地增添了中国军事文化。文学艺术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有个专有名称,即“建安文学”,除了曹氏父子领导文坛以外,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建安七子”,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朝鲜、越南、古代琉球国、日本也都采用了年号纪年。朝鲜半岛的古新罗国于536年使用“建元”年号,直至1910年大韩帝国朝鲜纯宗的“隆熙”年号。朝鲜历史上还多次采用中国同期的年号。650年,新罗国开始使用唐朝的年号。明朝时期,朝鲜使用了中国的年号。1644年,明朝灭亡后,朝鲜继续使用“崇祯”年号长达248年多。越南从544年开始使用年号,第一个年号是“天德”,1945年停止使用年号纪年,最后一个年号为阮朝的“保大”。日本于645年开始学习中国使用年号,第一个年号是孝德天皇的“大化”,他所推行的改革史称“大化革新”。 明治天皇登基时颁布命令,改为一个天皇固定使用一个年号,称为“一世一元”。日本至今还在使用年号,现任天皇于1989年即位,该年也就是日本的“平成元年”。

年号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的专有产物。虽然曾经为封建专制的统治服务过,但它已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中国人发明并沿用两千年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日本继续担负历史重任的它却被它的发源地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履。或许有一天,日本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它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不是要去申诉那是中国的文化呢?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点滴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拍品。

1.《谢艳明:论年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谢艳明:论年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98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