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蚊子妈妈,蚊子母鸟,也就是夜鹰,吐蚊子的鸟。“白天和晚上,吃蚊子。
旧时以为此鸟吐蚊,故名”(见《汉语大词典》)。关于这种鸟吐蚊子的事儿,唐段公路《北户录·蚊母》:“端新州有鸟,类青鲵而觜大,常在池塘间捕鱼而食,每作一声则有蚊子群出其口……”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蚊母鸟,形如青鹢,嘴大而长,于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亦呼为吐蚊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江东有蚊母鸟,亦谓之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子于丛苇间,湖州尤甚。”明宋濂《逐鷏文》:“江东有蚊母鸟,生池泽茹藘中……每鸣,吐蚊一二升。”夜鹰喜欢吃蚊子,可能古人经常见这种鸟身边有一大群蚊子(或者是它在飞行中正在用一张大嘴捕捉蚊子),所以叫它吐蚊鸟或者蚊母鸟,实际情况则是因为夜鹰喜捕蚊(其出没的地方也是蚊子很多的地方),所以胃里面都是一堆蚊子(有人曾在一只夜鹰胃中发现500只以上的蚊子),古人就以为它是蚊子的母亲,会生出一堆蚊子,所以称其为“蚊(之)母(亲)”了。
类似的,中国还有一种树叫蚊母树(蚊子树),相传它的果实中会生出蚊子,故名蚊母树。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南中又有蚊子树,实类枇杷,熟则自裂,蚊尽出而空壳矣。”《岭南异物志·蚊子树》:“有树如冬青,实生枝间,形如枇杷子,每熟即坼裂,蚊子羣飞,唯皮壳而已,土人谓之蚊子树。”
蚊母草,则是因为“相传此草叶中有虫化蚊”,故称。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蜚呓》:“塞北有蚊母草,叶中有血虫,化而为蚊。”
1.《【蚊母】夜鹰为什么又叫“蚊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蚊母】夜鹰为什么又叫“蚊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858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