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妈妈丨绚蓝彩虹

文丨冯娅平

书中说到,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求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伤害。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

我有来自原生家庭的攻击性行为,当别人开口跟我说话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的认为别人是在批评和指责我,老公说过我好几次我都没有察觉,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得好好反省反省我自己,认真的体会他人的感受、需求,而不是把自己包裹起来攻击别人。

文丨张艳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养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大部分暴力的根源 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特别是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夫妻之间常常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很多 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谈话方式其实是很"暴力"的, 不知不觉已经伤害到了其他人却并不知觉。

原来和老公总为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纠缠半天,浪费时间,伤害感情,还被他嘲讽说我是个“怨妇”;其实当时我抱怨,发火,发起语言攻击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从没有真正告诉他我想要什么,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宣泄表达情绪,因为不懂得有效的沟通方法,伤害了家人。自己也经常自责,但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的行为还是没有任何改变。

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受益匪浅,对我帮助很大。书中的沟通的方法我还没有完全掌握,还需要进步领悟和思考,需要反复阅读和学习,这是一本值得精读2遍以上的好书。感谢读书会推荐的好书!

文丨小雪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都是暴力沟通,或者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身边的头脑里,形成了一种模式,当我们触及某个人,让某个人的情绪波动很大时,对方的第一行动就是反击,或者让对方也难受。

在我的生活中,暴力沟通无处不在,因为无处不在,我也在使用暴力沟通。例如,我工作效率不高,也不符合领导的要求时,领导会说“你是怎么做事的”你和谁谁谁比起来,差劲多了。记忆在我儿时中家庭中,只要我俩哥惹我不高兴时,我就向我爸打小报告去,(我爸偏向我)我俩哥哥经常被我爸揍,想想儿时的语言是具有“暴力”的。

看了《非暴力沟通》我会尽量不带色彩的把事件讲出来,然后说出自己有哪些情绪,这些情绪给我带来了什么。这种沟通方式让彼此都能很好的打开心去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有待提升的空间。感觉自己小小的进步了!

文丨徐国良

越读越觉得这本书涉例面更广,实用价值更高。〈感受的根源〉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需要和期待。不同的情绪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有被动的接受也有主动的表达。

因为孩子某事没有做好,父母情绪不同表达出来的语气不同,孩子听了就被动的接受了父母的负面情绪,从而失去了自信,这也是我们做父母要改变的。父母的想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现在孩子活在父母的期望里,活的很累。有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全身心的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己的想法成为她自己人生的主色调。

文丨宁宁

因为暴雪,孩子期末考试延期到下周一周二。这几天就进入复习冲刺阶段,孩子的情绪不是很好,题目不会做,我指导了一下,就认为我在批评指责他,又哭又闹,大发脾气,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脾气越来越不好,对他的教育我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朝他发脾气,我知道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也尽力给他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轻松一点。我也明白对孩子要进行非暴力沟通,要心平气和跟孩子进行交流。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总是把父母的宽容当作害怕,总是以过份的行为来威胁父母。

我认为对孩子非暴力之外,还有必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批评和奖罚制度,让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否则有部分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里?希望大家给我指导指导,谢谢!

文丨郭艳红

我这周的状态不好,怎么说呢,感觉自己学习了一些内容,又没有好好的运用,使亲子关系特别的不好!

最近家里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影响到了孩子,所以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也特别易怒。之前我天天给开心讲故事,最近他都不让我给他讲了,还有我一下班回家,不让我碰,早上起来不要看到我,我一进屋就说:“你走,你走。”这让我很苦恼,也挺伤心的,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这么讨厌我,那么依恋奶奶。我由始至终在对孩子方面都是很有耐心的,就算孩子这样对我,我也没有停止耐心的安抚孩子,我给开心说:“开心,你这样让妈妈走,妈妈很伤心,也很难过,你为什么不想看到妈妈?”他也不理我,就是让我走,我真的挺伤心的。

还有一次开心把沙发上的东西全部扔到地上,然后又把一角的沙发罩撩起来,然后把沙发罩后面粘在沙发上的靠背也都拽起来扔到地上,我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发火,跟他说:“开心,妈妈看到你把小动物们和靠背都扔在地上,妈妈很生气,妈妈认为它们属于沙发而不应该在被放在地上。”开心听了也不理我接着扔。

最近我一点也引导不了孩子的情绪了,感觉很郁闷,甚至是难过。有一次,我下班回到家,看到开心在看电视,我就蹲到他旁边和他说话,开心扭过来一巴掌就打在我脸上,瞬间火就上来了,不过我还是压抑住自己不让自己太生气,可是控制不了那么好,我使劲抓着开心的两只手:“开心,妈妈舍不得打你,不过在你打妈妈的时候我也要保护我自己,不让你打。”近乎咆哮式的说并把孩子的手抓的很紧,不知道我当时为什么说这些,我也根本不知道他打我的原因。

最近就是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不知道怎么了,我很郁闷,感觉这篇心得跟书没有什么关系似的,因为最近的情绪,使自己很难运用到书里面的内容来心平气和的变达!

文丨刘宏川

这一周读的书颇有感触,这几章一直在强调感受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以及需要。且不说很多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不善于表达自己感受的文化。如果一个人总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归因于自己的话,那么通常会被别人看不起和嘲笑,认为这个人懦弱胆小无能。

所以我自己也不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有时候表达,也习惯归因于别人,这样面子上才过得去,才让自己觉得不懦弱。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我们要想做到真正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非常非常的难。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难去体会别人的感觉和需要,直接说出来更是不符合我们的文化和行为习惯,操作不当,还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

我想,在家人之间,有很多情景是重复出现多次的。在说出来之前,仔细体会有可能对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及需要有一些倾向性个指向性的预判,然后再运用积极倾听和表达,去修正自己的预判,了解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这个过程可能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案例:

我家孩子不爱上学,总是说自己不想上学,以前我总是说上学是义务,每个孩子必须上学什么的,我也知道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仔细思考了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学,可能有这几个原因:语文老师很凶,她怕;对有的科目信心不足,有点畏惧;不想离开我。前一阵我和她聊了这个问题,发现对语文老师的怕有一点,但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她也说有时候老师很有趣;对学习的畏惧也有一点,但也不重要,不会到不想上学的地步;孩子主要就是想呆在家里和我在一起。

我说:“我不会天天在家里啊,我要上班。”我是老师,不用每天上班,经常上半天就回来了。孩子说要在家里等我。我才意识到是不是陪孩子太少了,她的感受是孤单,家里虽然有奶奶,但在照顾弟弟,没有人认真陪她,我真正全身心陪她的时候也不是很多。

不想上学只是一个外在表现,孩子内心的感受也许是孤单,需要也许是更多全身心的陪伴。是否如此,周末再聊一聊验证一下。

1.《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非暴力沟通》优秀读书心得分享和点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非暴力沟通》优秀读书心得分享和点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