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董卓担任太尉后,凭借其军权的威力以及拉拢大量士人成为幕僚,最终在朝廷形成自己的势力圈。我们来看看王允,他和袁绍本是“八月政变”时的前台人物,袁绍逃亡之后,王允逐渐成了董卓所依仗的幕僚核心人物。

中平六年(189年)十月时,在尚书台为官有据可查的有:尚书令马日磾,仆射王允,吏部尚书周毖,尚书郎许靖。同时负责选举的还有伍琼、郑泰、何颙等人,这些都是董卓的幕僚,当然他们私通袁绍,出卖董卓,这是后话。

至十一月,董卓担任相国之后,王允担任太仆时还能“守尚书令”,王允从来都不是袁隗的幕僚,我们可以推出:袁隗已经失去了掌控尚书台的权力。

袁隗真没想到招来故吏董卓,原以为董卓能成为自己的助手,现实却变成了董卓反客为主,成了主宰朝政的权臣。

王允

更让袁隗无所适从的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位侄子弃官逃亡不说,甚至在地方上要起兵反董勤王,此时,袁隗的位置非常尴尬。

当初“废长立幼”,袁隗是有份的,袁绍起兵的政治诉求是否定刘协继位的合法性,自然也是对袁隗政治路线的全盘否定。虽然袁隗和董卓是捆绑在一起的政治同盟,但是“血浓于水”,董卓对这位失势的太傅大人是越发看不顺眼了。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在董卓的主导下,东汉朝廷迁都长安,史书上没有说太傅袁隗是否反对迁都,只能推出他只能顺从董卓,也去了长安的。

长安朝廷刚刚运作不久。三月十八日,在董卓的授意下,长安朝廷以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逮捕并灭族,罪名大概是“勾结乱党(袁绍)”。

范书《献帝纪》:(初平元年三月)戊午(18日),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

99%解读“袁隗之死”的史家都会认为袁隗死的冤枉,其实在史料中有个很不起眼的细节,似乎告诉我们,袁隗和关东联军(屯兖州陈留郡酸枣县这一支)是有联系的。

在广陵郡太守张超带着功曹臧洪一同前往陈留郡投奔兄长张邈时,张超把广陵郡的政务交给了本郡人袁绥,而袁绥之前的职务是:太傅掾,也就是袁隗太傅府里的官员。

陈志《陆瑁传》裴注:(袁)迪父绥为太傅掾,张超之讨董卓,以绥领广陵事。

袁隗担任太傅的时间为中平六年(189年)四月至次年(190年)三月,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袁绥又离开太傅府的时间未知,以张超对其信任,我们可以推出:

袁绥是在董卓为相国之后离任,返回家乡,再将袁隗对董卓的不满之情告知张超和臧洪,由此引发反董联军集结酸枣县。


​到了三月,董卓得知袁绥接管广陵郡之事,借题发挥,以袁隗通敌,将其灭族。当然袁绍、袁术也是袁隗之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袁氏宗族共被捕杀二十余人,分别埋葬在长安青城门外与东都门内,后来又担心有人会盗走尸体,再将这些尸体转移至郿县藏起来。

范书《袁隗传》:董卓忿(袁)绍、(袁)术背己,遂诛(袁)隗及术兄基男女二十余人。

《三辅黄图·卷1》: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

《三辅黄图·卷1》: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

范书《袁绍传》李贤注引《董卓别传》:(袁氏族人)悉埋青城门外,东都门内,而加书焉;又恐有盗取者,复以尸送郿藏之。

后来,朝廷(董卓)又任命“幽州牧兼大司马”刘虞为太傅,征其入朝,但是由于反董地方势力已经形成,朝廷的诏书无法抵达幽州,刘虞依旧在幽州担任他的“幽州牧兼大司马”,而朝廷的“太傅”就成了虚位以待了。

范书《刘虞传》:初平元年(190年),复征(刘虞)代袁隗为太傅。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达。

例如同时,朝廷(董卓)任命平原相陈纪为太仆、又征拜尚书令,陈纪都没有应命。大概和刘虞的情况类同,朝廷诏令无法抵达平原国,或者是陈纪根本就不想去长安。

范书《陈纪传》:玺书追(陈纪)拜太仆,又征为尚书令。

当然,如果刘虞和陈纪若真去了长安,也只会成为受控于董卓的傀儡,不可能有任何实权的。再后来,陈纪弃官,带着儿子陈群至徐州避难(投奔陶谦),这是后话。

话说在两汉时选拔官员实行的是举荐制度,因此,“门生故吏”这种官场潜规则是世人所尊崇的。董卓作为袁隗的故吏,按照潜规则,他必须在礼节上屈于袁隗,结果,董卓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把老领导给灭族了,这么霸道的事是两汉历史上的独一份。

董卓杀袁隗,其动机不过是畏惧袁隗会对自己不利,但是这件事与董卓杀伍琼、周毖一样,太轻率了,哪怕是将袁隗废其官职,将其软禁也好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说,董卓此举得罪了更多的人,导致更多的人投奔两袁(袁绍、袁术)的阵营,走向了董卓的对立面。甚至于董卓被刺身亡后,很多汝南袁氏的门生都去将董氏族人挫骨扬灰以泄愤。

范书《董卓传》: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

当然,董卓这种“嗜杀”的政治行为源自于“凉州”、“武人”这两个标签,这也证明了他成为权臣之前的“养名”行为不过是沽名钓誉,也注定了他无法真正与中原士人相容,最终以悲剧收场。

最后分析一下“袁隗之死”的时间争议话题。

范书《献帝纪》是说袁隗死于初平元年(190年)三月十八日,范书《袁绍传》也是说袁隗死于袁绍起兵之时(190年),而陈志《袁绍传》则写成袁绍得了冀州(191年)之后。

又在范书《袁绍传》中,建安元年(196年)袁绍答献帝文中却写道:“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似乎也把时间指向了初平二年(191年)。

但是在陈志《袁术传》裴注引《吴书》中,袁术写给袁绍的信中就提到“室家见戮,门户灭绝”,而袁术写这封信的时间应在初平元年(190年)末,二年(191年)初,也就是说,袁隗死在袁绍得冀州之前。

如此,袁隗死亡时间在初平元年(190年)的可能性更大。

陈志《袁绍传》则涉及记载错乱的情况,范书《袁绍传》中的袁绍答献帝文则可能是袁绍在推卸讨董失败的责任。

1.《袁隗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0)董卓杀袁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袁隗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0)董卓杀袁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5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