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宁德9月27日电:福建富川文化悄然复兴
中国新闻社记者茅野
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张湾镇于恒码头,一艘采用“水密舱”技术建造的红色仿古大船停靠在岸边。该船由宁德张湾水密舱富富船舶制造基地建造,长43.8米,宽12米,超越了此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和瑞典“哥德堡”古船,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用于航行的长宽木帆船。
登船时,中新社记者看到甲板层有一个客厅,透过复古木窗可以看到海和天的美景空;下了台阶,大富船底部有13个船舱,互不相连,用于存放货物。
“我这辈子没造过这么大的船,觉得很自豪。”刘,这位45岁的水密舱壁船制造技术的省级继承者,27日告诉中国新闻社,这艘大富船是2015年建造的,由它家族的40多位大师共同建造。目前只剩下室内装修,预计明年初完工。
“水密舱壁”是指舱室被分隔成不通过舱壁相互连接的舱室。这种船舶结构是我国造船业的一大发明,不仅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而且增加了长距离航行的安全性能。它的结构和舵被称为中国古代造船的两大发明。
张湾镇“水密舱”福船的制造技艺已有650年的历史,是刘的祖先从闽南迁来的,刘的后代延续至今。目前这项技能在闽南已经濒临失传,只有张湾在同一个品系。
2008年6月7日,“水密舱福船制造技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及建造仿古大福船的初衷,宁德水密福船研究会会长刘登兴表示,他们在申请世界遗产时,承诺在成功申请世界遗产后,模仿中国最大的木制水密福船,为了履行当时的承诺,开始建造仿古大福船。
71岁的刘是的父亲。近60年的造船经验让他明显感觉到,在现代船舶的冲击下,傅的船舶正逐渐走出历史舞台,面临着传承上的断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鼎盛时期,荔湾造船厂3座,100多人,接到浙江、山东订单."作为该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造船家,刘见证了福州船厂的兴衰。他说订单越来越少,造船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学。
18岁开始学习造船技术的刘说,要学会捏关节、劈斧子、弹线和画画需要五六年的时间。“都是苦干,一天工作11个小时,每个造船工人手上都有厚厚的老茧。”
近年来,伴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浪潮,福船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游览观光、学术研究、制作富船工艺成为富船文化发展的新内容。古色古香的大福船定位于观光休闲,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重游活动,如有可能实现全球导航。
“祖师爷的手艺不能丢,希望把这一手传承下去。”刘说,一批年轻的工匠参与了这艘古船的整个建造过程,并向长辈学习造船技能,这对保护和继承福船的制造技术非常及时。
刘登泽,26岁,参与了大富船从建造到下水的全过程。“和这么多长辈一起建设,多看多问多学,是提升技能的难得机会。”
目前水密舱壁加持船建造技能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1人,民间已有40人掌握建造技能,老、中、青三代齐全。
刘也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将福船技术融入玻璃钢船舶制造中。“虽然目前市场不是很大,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结束)
1.《福船 福建福船文化悄然复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福船 福建福船文化悄然复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3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