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多亏了义务教育,多数年轻人对于孔乙己还是有些印象的,尤其是那句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不过我更喜欢他给小孩子茴香豆时说的那句话,多乎哉,不多也。当时读到就觉得颇有喜感。不过如果我们站在孔乙己的角度来思考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是因为读四书读傻了,一看豆已不多,就想到这句吗?不,也许另有深意。 据论语记载,有一个太宰问子贡,孔先生是圣人吗?为什么有那么多才能啊?子贡很喜欢自己的老师,但孔老先生当时确实混的不咋地。于是子贡说,我的老师本就是上天不可限量的大圣人,同时才能又很多。把这个因果关系给否了。孔子听说以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注意,孔老先生很喜欢用这种口气,看似谦虚实际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实际的意思就是这没啥,老子都会了。太宰了解我吗的意思就是这家伙不懂我〕然后就是非常有名的那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很好理解,君子和才艺多寡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面还有一句,牢曰∶“子云∶‘吾不仕,故艺’”牢是琴牢,孔老先生的弟子。他说,我老师说过,我不能用于世,是因为多学了这些小事。〔个人觉得这里故在这里不是表示所以,而是表示原因,如果表示所以,我不当官员,所以有才,根本不通。〕上中学时学孔乙己,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孔乙己长得那么高大,不去练摊卖菜去,干点什么小买卖啊?我们表示不理解,老师解释说是因为孔乙己觉得自己是读书人,不屑于干这种事。我当时有点疑惑,这孙子都快饿死了,还要啥脸,偷人家的书还在乎面子?偷书肯定气节就亏了啊,还要立什么牌坊? 如果结合论语的原文,我们大概就能理解了,孔乙己对着小孩子和茴香豆碟子说,多乎哉,不多也。是鲁迅先生的幽默之处,同时也是讽刺的一笔。孔乙己是封建落魄文人的代表,靠到科场放屁给祖宗争光的人。整天想的肯定是登天子堂做公卿,又自认为是儒家弟子,肯定信四书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没饭辙,去干了些小买卖而失去当官员的机会。读书过头的文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玩弄文字游戏,“说些让人不懂的话”。孔乙己就是这个特点,他觉得别人嘲笑他是不理解他,他说,多乎哉,不多也。也是玩了个文字游戏。可惜咸亨酒店里读过论语的都在里面屋子里面喝酒哩,外面的没看过啊。只有他一个站着喝酒的长衫客。孔乙己从不欠帐,是儒家追求诚信的体现。他和孩子们聊天一方面是因为他喜欢孩子,没那么多勾心斗角。是未曾泯灭的人性需求。另一方面他知道孩子们可能会读到论语,他对着茴香豆幽幽的念,多乎哉不多也。也是留存希望,孩子们中或许有人以后读到论语,能够理解这个可怜老头的心声,我如果去干卖菜这样的事,是违背君子的道路的。我这样做不是为了面子是为了未来可以入阁拜相,为天下做一番事业啊! 然而可悲的是,以孔乙己为代表的封建学人对于睁眼看世界仍然一无所知,纵然他们对于光明前景有所渴求,可封建之路已经迈入漫漫长夜,连星星都看不到了。

1.《多乎哉不多也 关于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讨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多乎哉不多也 关于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讨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