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程建设者,对上海不陌生。上海的外环隧道就是沉管隧道,建成贯通后是当时中国最长最复杂的沉管隧道工程。大桥,大家也很熟悉,我国最早的跨海大桥就是上海的东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可以说是外环沉管隧道和东海大桥的升级版。从东海大桥到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中国人建造‘大桥’一次次升级,代表着时代的一个个身影。”5月26日,《大桥》新书分享会在钟书阁大融城店举行,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罗冬以贴近的对比,令上海读者一下子步入了港珠澳大桥的世界。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是至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海工程,其沉管海底隧道规模也位居全球之首。这条腾飞在伶仃洋上的钢铁巨龙,一桥连三地,让天堑变通途。《大桥》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新作,也是大桥全面竣工前后文学名家唯一完整采访的首部纪实文学作品。为此,何建明三次奔赴大桥施工现场实地采访,和工人们一起吃一起住,写出了建设者的心声,也写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工程师、中国建设者的风采。

中国工程师虽有建设跨江隧道的经验,但截至2010年,仍对海底沉管隧道非常陌生。大桥建设初期,国外保持高度技术封锁;大桥建设中期,许多国外技术经验不适用于实际情况,因此,港珠澳大桥是一座集多项世界性难题的工程。“从工程上来说,港珠澳大桥比当初在上海建东海大桥和外环隧道还要难得多。在汪洋大海之中建隧道,并且要和桥连起来,需要再建两个人工岛。人工岛建在软泥上,相当于在软豆腐层建工程,难度非常高。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造出直径22米、底座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高度相当于18层高的120个大钢圆筒,一个个打下去。”罗冬介绍,港珠澳两个人工岛筑岛所用的120个大钢圆筒正是由上海企业振华重工集团制造并运输至广东伶仃洋施工现场的。为了完成任务,振华重工动员大量老工匠“重上战场”,他们手持火焰熊熊的焊枪,将一块块近半个足球场大的钢板曲卷并焊接成工程所需的巨型钢筒。

钢筒造好了,如何从上海的长兴岛基地运输到珠海?又是另一个难关。“为了运输这些巨型钢筒,先要造船。造好以后,船老板不敢出海,因为这些直径22米,高50米的钢圆筒立在船上时,完全遮挡住了船舶驾驶室的视野。”何建明补充道,为了将这些钢铁“巨人”安全运送到1600公里之外的海上施工现场,全靠GpS卫星导航系统。“120个大钢筒,第一船装了一个,之后每次运送八个。上海人干什么事都是漂亮的,大桥虽然在伶仃洋上,但里头还是有上海的故事。”不仅如此,人工岛的东岛也是由上海企业——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承建的。“这座人工岛不仅拥有运输链接的实用功能,而且十分美观,岛上还建有书店、咖啡厅、电影院及建桥博物馆等设施。东岛是对外开放的,欢迎大家有机会登东岛旅游一番。”罗冬说。

 《大桥》

何建明 著

漓江出版社

链接:《大桥》揭秘不为人知的“大桥”故事

3亿元,点一首祈祷歌

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长6.7公里,在海底埋深20米,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最初,中国工程师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只能求助于荷兰一家公司,然而该公司要价1.5亿欧元,远远超出工程预算。当中方提出交付3亿元人民币对方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工作时,对方先是惊愕,随之哂笑道:“可以为你们点一首祈祷歌……”

这家荷兰公司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是因其为实现对中国港珠澳大桥的沉管安装和沉管技术的垄断,早已做足准备:相关沉管和安装沉管的专利,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在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内地都已注册。最终,中国工程师克服技术被垄断的困难,在几乎没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突破创新,攀登上一个又一个世界级技术高峰。珠港澳大桥建成后,中方获得5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解除了技术封锁。

“孤岛之战”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组成,每节沉管重8万吨左右(与航母同等),长180米、高11.4米,中间穿行6个车道,并且置有一条装有排烟、通讯、供水等设备的安全通道……如此复杂的大家伙,如何制造出来?在选定了“工厂法”后,需拿出10个亿建一个预制厂,用于岛隧预制件的正式生产。厂址选在桂山最靠近大桥海面的一个小岛——牛头岛。为此,工施工人员劈山挖土,搅动了几百万立方的石头与海底污泥。岛上所需的一切都要从27公里外的总营地通过船艇运达,连喝的每一滴水都得靠岸上运来。上岛所有施工人员,完成工程前不能再下岛,除非有极其特殊的情况。300余天,数百人,在1平方公里的山体与海岸线上,建起了一座世界最先进的海洋沉管预制厂。

沉管“出嫁”

沉管是在预制厂制造的,当一节沉管浇筑完毕之后,必须先向浅坞推出130多米,之后再进入“待嫁”的深坞。可就在第一节沉管向外推的时候,力大无比的顶推系统竟然无力将“新生儿”——沉管向前推出预制车间!那些日子,牛头岛的事成了全大桥工地的关注点,大家议论道:那“老牛”犯犟了,不愿意把“闺女”嫁出去。

经过反复研讨以及现场操作实验,技术人员发现,在顶推过程中,垫于支撑千斤顶下的润滑板,总是随之前行,造成千斤顶滑脱,或与滑轨“铁对铁”。于是,一场“伏击行动”在牛头岛展开,找到了改进方案:在支撑千斤顶下均匀地加焊点,增强千斤顶与润滑板之间的摩擦;同时在润滑板底部挖进油槽和贮油孔,以增加润滑板和滑移轨道的润滑性;再在润滑板与千斤顶接触边缘挖个浅槽,使千斤顶牢牢钳住润滑板,从而实现顶推顺利进行。果不其然,一切就绪后,8万吨的沉管悠悠然“走”动起来,“走”向浅坞。

1.《世界七大工程奇迹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它的秘密都在这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七大工程奇迹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它的秘密都在这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