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婴儿的依恋类型 婴儿期的依恋模型的分类

安全附件

安全宝宝似乎有两种同等的能力。当他们感到安全时,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冲动探索周围,当他们感到不安全时,他们自然可以从联系中寻求安慰。安斯沃斯得出结论,婴儿在团聚期间的反应,而不是在分离期间的反应,可以更好地表明依恋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安全的宝宝——不管他们分开时有多难过——通过与母亲重新联系几乎可以立即得到安慰,并且很容易继续玩耍。

婴儿的这种灵活性和韧性似乎是与母亲互动的产物,母亲可以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交流做出反应。一般来说,安全宝宝的妈妈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可以很快抱起宝宝,温柔体贴的抱着宝宝——但是妈妈只有在宝宝想要被抱着的时候才会这样做,而且这些妈妈似乎能够很顺利的把自己的节奏和宝宝的节奏匹配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者安排强加给宝宝。在这些看似“足够好”的方式中,这些母亲的行为倾向于反映敏感性而不是调节错误,接受而不是拒绝,合作而不是控制,情感可用性而不是疏远(安斯沃思等人,1978)。

回避型依恋

即使陌生情境实验的过程是把宝宝放在一个会让人恐慌的环境中,回避型宝宝依然显得出奇的冷漠。当妈妈离开或者回来的时候,他们都显得很明显的无所谓,只是不停的探索周围的环境。他们明显缺乏痛苦很容易被误解为平静。事实上,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那些似乎正遭受安全之苦的同龄人一样快,他们的皮质醇水平(体内主要的应激激素)在实验前后明显高于安全婴儿(Sroufe和Waters,1977b: Spangler和Grossmann,1993)。

安斯沃斯逐渐相信,回避型婴儿的明显MoMo以及本质上缺乏依恋行为——反映了一种防御性的适应,就像Bowlby在两三岁与父母分离很长时间的孩子身上观察到的退缩一样。似乎这些回避型婴儿,就像那些因分离和失去而受到创伤的大孩子一样,已经决定任何安慰和照顾都是无用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放弃了他们的要求。

也许不出所料,安斯沃斯发现被认为是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拒绝婴儿的联系请求(安斯沃斯等人,1978),其他研究人员后来观察到,当他们的孩子看起来悲伤时,这些母亲会退缩(格罗斯曼和格罗斯曼,1991)。情绪表达的压抑,对身体接触的厌恶,实际身体接触中的粗暴,都是养育回避型婴儿方式的标志。通常,这些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着时,不会紧紧拥抱母亲,也不会粘着母亲,而是看上去软软的、虚弱的(Main and Weston,1982)。

矛盾依恋

安斯沃斯的研究确定了两个矛盾的婴儿:一个是愤怒的,另一个是被动的。这两种宝宝对妈妈在哪里如此痴迷,以至于无法自由探索,对妈妈离开的反应都表现出压倒性的悲伤——势头如此强劲,以至于实验中常规的分离情况往往不得不中断。和妈妈团聚后,愤怒的宝宝们的反应是在主动说要和妈妈联系和向她表达拒绝之间来回摇摆——表达拒绝的程度会从挣脱妈妈的怀抱变成给一个大许可。相反,被动的婴儿只能怯生生地或含蓄地从母亲那里寻求安慰,仿佛完全被无助和辛酸淹没,无法直接接近母亲。与母亲不愉快的团聚既不能减轻矛盾婴儿的悲痛,也不能阻止他们担心母亲的下落。就好像——即使母亲在场——这些婴儿总是在寻找一个失踪的母亲。

安妮斯沃斯发现,事实上,矛盾婴儿的母亲的存在充其量是意外的,婴儿很少拥有。虽然这些母亲没有对婴儿表现出出口或身体排斥(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这样做),但她们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不敏感。最后,这些矛盾婴儿的母亲似乎在潜移默化或不那么潜移默化地阻碍婴儿的独立,这可能部分解释了这些婴儿抑制自己探索行为的特点(安斯沃思等人,1978)。

沟通是关键

在区分安全依恋和各种不安全依恋时,安斯沃斯发现婴儿和护理者之间的沟通质量是依恋关系中最重要的。在一段安全的关系中,宝宝明确表示,分开后需要安慰,团聚时需要在安慰中放松,之后需要准备继续玩下去。母亲能准确解读婴儿的非语言暗示(他伸出双手含泪抱着他,被母亲抱起来,紧贴着母亲的身体,最后在他怀里烦躁不安),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抱起他,轻轻抱着他,让他下来玩)。这些序列反映了一种调谐的沟通,被描述为合作的、随机的:一方发出信号,另一方以行为回应,其实是在说: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我能回应你的需求。

在不安全的关系中,沟通的质量差别很大。回避型婴儿与母亲分离时不能表达明显的疼痛,但心率加快,皮质醇水平间接升高,说明他们很难过。当与母亲团聚时,他们无法表达对安慰的需求。简而言之,回避型婴儿抑制了几乎所有需要联系的交流: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亲近的愿望,他们似乎对母亲发起的任何情感表达都充耳不闻。

矛盾的婴儿总是相反,他们放大了依恋的表达。几乎在实验开始时,在奇怪的情况下,这些婴儿似乎过于担心他们的母亲是否有空。当他们与母亲分离时,痛苦极其强烈,但当他们团聚时,他们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可以说,矛盾的婴儿对依恋需求的沟通似乎总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无论他们的母亲是否在场(安斯沃斯,1969年,梅因,1990年,1995年,斯莱德,1999年)。

安斯沃斯逐渐意识到,陌生情境实验中沟通模式的分化过程反映出,婴儿需要与有自己优缺点的父母培养尽可能好的依恋关系。“只有连接!”福斯特写道,但是为了建立联系,婴儿必须适应照顾者的特点。研究人员在家庭中观察到,安全婴儿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非常敏感,能够做出反应,她们的行为会随着婴儿行为的变化而发生惊人的不同——玛丽·梅因解释了这一发现,认为这是“早期调谐”的见证(梅因,1995,第417页)。因此,可以理解,安全的婴儿可以直接与照顾者交流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就好像他们知道这些交流可以引发一种调谐的反应。

研究人员在家庭中观察到,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拒绝依恋行为:她们在情感上不容易接近,对身体接触感到不安,当婴儿悲伤时往往会退缩。婴儿对母亲的拒绝表示愤怒是很常见的。对于这些回避型婴儿来说,抑制关于依恋需求的交流是适应性的——当他们的需求受挫时,婴儿不仅避免了被拒绝的可能性,而且避免了对愤怒的恐惧,即他们想进一步推动母亲。

从观察中可以看出,矛盾婴儿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了不稳定的反应,但其情绪可用性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性似乎是母亲心理状态的结果,过度影响了她们与婴儿相处的能力(西格尔,1999)。因为婴儿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反应是不可预测的,这些矛盾的婴儿不得不以一种连续而明显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依恋需求——就好像他们继续施加压力,他们可能会继续被照顾。

困惑的依恋

安斯沃思的研究——毫无疑问,她作为一个人和一名教师的魅力——吸引了许多具有非凡能力的学生与她合作,包括英格·布雷特顿、裘德·卡西迪、艾丽西娅·利伯曼、埃弗雷特·沃特斯和最著名的玛丽·梅因。第三章将介绍Main对依恋理论和研究的贡献,可以说是不朽的。本章总结了前三种“结构化”附件。在这样的背景下,Main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安斯沃斯近20年的开拓性工作,她发现了一种之前没有观察到的依恋模式:无组织/无方向的依恋。

梅因和她的前学生朱迪思·所罗门对200个视频片段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在这些视频片段中,婴儿在不熟悉情况下的行为无法按照传统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这时,他们注意到,当父母在场时,这些婴儿中有90%表现出难以捉摸、矛盾或怪异的反应。比如,当他们再次见到母亲时,会避开她的背影,站立不动,瘫软在地,或者迷迷糊糊。当婴儿看到他的母亲时,他用手捂住嘴——达尔文在灵长类动物中见过这种姿势,他把这种姿势解释为“阻止尖叫”(赫斯,1999)。之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检测到混沌依恋,是因为类似的行为(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0-30秒)只会打断婴儿在陌生情境下整体行为的流畅(Main和Solomon,1990)。同样的道理,每一个被认为迷茫的宝宝都会被归为另一种类型,最能描述宝宝在不熟悉的情况下的整体表现,比如安全,逃避,或者矛盾。

Main假设当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体验为避风港,还被体验为危险源时,会导致依恋的混乱。也就是说,孩子与生俱来的预设应该是在受到惊吓的时候逃到父母身边,但是依恋混乱的宝宝却卡在了接近或者躲避的矛盾冲动之间。这是一个很难维持的局面,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他们无处可逃。因此,几乎可以肯定,这种可怕的“生物困境”会导致混乱和/或损失。

例如,在一项关于被父母虐待的婴儿的研究中,82%的婴儿被确定为困惑,而对照组中只有18%的婴儿困惑(卡尔森等人,1989年)。此外,混乱婴儿出现在高风险人群样本中的概率高得不成比例,例如,那些处于贫困、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等类似压力下的家庭。

为了理解这些发现,Main提出,造成这些婴儿困惑的原因不仅仅是当婴儿与愤怒或虐待的父母互动时,他们体验到父母真的很可怕,而且当婴儿互动时,他们体验到父母很害怕。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会导致宝宝产生困惑,当父母在对宝宝做出反应的过程中感到害怕,父母的反应要么是身体退缩,要么是退缩到一种徘徊的状态。综上所述,Main提出混沌依恋可以认为是孩子与被惊吓、惊吓或分离的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婴儿采用的结构化策略相比,可以认为,当儿童经历“无法解决的恐惧”时,混沌依恋反映了一种策略解体(Main和Hesse,1992)。

婴儿依恋模式的长期影响

随着安斯沃斯划时代的研究(后来得到反复验证),大量的后续研究表明,婴儿期的依恋模式具有长期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婴儿时期的安全、回避、矛盾和困惑的依恋史,无论好坏,都与后来的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发展结果有关。

与不安全依恋的同伴相比,安全依恋的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自尊、情绪健康、自我复原力、积极的情绪主动性、社交能力和更集中的注意力。在学校里,那些在婴儿期就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往往会被老师根据自己的年龄给予热情的对待。然而,回避型儿童(通常看起来不开心、傲慢或对抗)往往会引发他人的愤怒和受控反应,而矛盾型儿童(通常看起来粘人且不成熟)往往会被忽视并被视为年幼的儿童。回避型孩子经常被看到欺负其他孩子,矛盾型孩子经常被欺负。安全的孩子既不会被别人欺负,也不会被别人欺负(sroufe,19831 Flicker,Englund,and sroufe,1992,Weinfeld,Sroufe,egeland,all Carlson,1999)。

对于孩子后期的发展来说,安全依恋似乎给了他们一定程度的心理弹性,当他们在早期生活中得到良好的对待。相比之下,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婴儿期的迷茫依恋从童年开始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例如,边缘性患者通常有混乱依恋史(Dozier,Chase,Stoval,and Albus,1999;Schore,2002年;Fonagy等人,2002),不安全依恋的结构化策略也是一个风险因素,但风险要小得多。回避型依恋被认为与强迫、自恋和精神分裂症问题密切相关,而矛盾型依恋与歇斯底里或表现问题有关(Schore,2002;Slade,1999).

节选自《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大卫·j·沃林译:巴彤、、施德德、杨

“评估”

1.《婴儿的依恋类型 婴儿期的依恋模型的分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婴儿的依恋类型 婴儿期的依恋模型的分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13959.html

上一篇

1.6万个骰子拼出钟南山袁隆平 钟南山袁隆平画像

下一篇

男生藏快递箱求婚被他人错拆 对此大家怎么看?

宝宝短发编发大全图解 儿童编发|超全的小女孩编发大全,赶紧收藏吧~

  • 宝宝短发编发大全图解 儿童编发|超全的小女孩编发大全,赶紧收藏吧~
  • 宝宝短发编发大全图解 儿童编发|超全的小女孩编发大全,赶紧收藏吧~
  • 宝宝短发编发大全图解 儿童编发|超全的小女孩编发大全,赶紧收藏吧~

警车护送孕妇诞下国庆宝宝 事情的详情始末是怎么样了!

近日,江苏扬州一孕妇在路上突然出现临产迹象。匆忙中,她丈夫向值班的交警求救。交警一边开车一边护送,立即请求指挥中心支援。原来的20分钟车程,到医院不到10分钟。10月1日,这个“国庆宝贝”顺利出生,丈夫特意向帮助他们的警察...

生于7月4日 2018年7月4日出生的宝宝,八字命理与起名注意事项

  • 生于7月4日 2018年7月4日出生的宝宝,八字命理与起名注意事项
  • 生于7月4日 2018年7月4日出生的宝宝,八字命理与起名注意事项
  • 生于7月4日 2018年7月4日出生的宝宝,八字命理与起名注意事项

陕西男子活埋79岁母亲 获刑12年 这意味着什么?

陕西榆林男子马某活埋的79岁母亲,一度引起网友极大关注。5月8日,靖边县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依法审查决定逮捕马。据“玉林检察院”微信今日微信官方账号显示,2020年11月2日上午,靖边县人民法院就被告人马莫宽涉嫌故意杀人...

爸爸赤脚下水捞宝宝扔的玻璃渣 过程真相详细揭秘!

  • 爸爸赤脚下水捞宝宝扔的玻璃渣 过程真相详细揭秘!
  • 爸爸赤脚下水捞宝宝扔的玻璃渣 过程真相详细揭秘!
  • 爸爸赤脚下水捞宝宝扔的玻璃渣 过程真相详细揭秘!

男孩跪守的母亲去世 父亲挂断电话 父亲不肯认儿子

  • 男孩跪守的母亲去世 父亲挂断电话 父亲不肯认儿子
  • 男孩跪守的母亲去世 父亲挂断电话 父亲不肯认儿子
  • 男孩跪守的母亲去世 父亲挂断电话 父亲不肯认儿子

大连被害女孩母亲不接受道歉 事件详情始末介绍!

大江。江西头条客户新闻记者谢报道:大连一名10岁女孩被谋杀案有了新进展。11月6日,该案13岁肇事者的父母在《大连日报》上发表署名道歉信,称其疏于管教子女,造成悲剧,将尽一切努力予以赔偿。对此,女孩的母亲回应说,她不会接受...

单亲母亲带女儿搭棚住桥下 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青岛宋女士和女儿住在桥下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宋女士称自己患有心脏病,已经一年没有工作,不想再拖欠房租便搬了出来。目前,当地爱心市民希望帮助这对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