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招生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招生办工作汇报。会议认为,退档过程存在违规行为,招生办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照程序申请对两位已经退休的考生进行重新录取。
至此,这一事件告一段落,北大终于认错。然而,这并不值得欣喜。我想问一下,如果舆论没有发酵到全国关注,这样的事情会有人们想象中的正义的结果吗?
恐怕答案是否定的,重复这一事件令人失望。微博热搜退出、微博搜索相关话题不显示、微信文章删除等等,都是这一事件的具体表现。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结果与北大有关,但网友的体验只会让他们觉得不简单。不是单纯的,利害关系方想通过自身能力把这件事变成看不见的,目的也不是让退下来的人选去北大。
幸运的是,北大最终做出了上述决定。虽然这个考生分数巨大,但是在现有的规则下,这个考生符合被录取的标准,他的分数不好看就应该被北大录取。
必须明白,即使名校也要在现有框架内行动,名校没有特权,否则就谈不上教育公平。考生是否能跟上北大的教学,这个制度是否有漏洞,现行的规定要严格执行,严格招考。
国家专项计划北京大学招生,河南省两人退役,北京大学两名高分学生入选专项计划第二志愿。如果有一种观点,是否意味着如果第二种选择得分较高,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退缩?
如果有,规则是为了什么?虽然我们一直在说要给大学自主权,但并没有制衡权力的规则,那么普通人怎么会相信大学有了自主权会更好呢?
再者,所谓担心学生跟不上北大的教学进度,也是一个苍白无力的理由。作为中国人眼中的顶尖大学,北大教一个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难道不自信吗?北大做出补录决定后,这件事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来自北大某“树洞”软件的部分对话截图已进入公众视线,但截图中的对话疑似是部分北大学生对此次事件的不满。“恕我直言,如果以后有幸遇到这朵莲花,我真的无法做到包罗万象。”“大家都不生气,没必要跟大部分连211都上不了的网友认识。”
这些话语透露出一种俯视众生的优越感,这和北大这次让河南考生退役的原因一模一样。另外,在北大决定重录之前,《南方周末》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候选人喃喃道:“我个人的意愿是放弃,我不能上去,我不能惹麻烦...老师对我很好,校长被批评了。老师也是,我也不想因为自己和别人闹僵。”很明显,这种优越感也是通过一些看不见的途径传递给普通人的。
北大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能够上北大,对于普通县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成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习惯了北大今天的举动。这是他们如此优越的原因之一吗?河南国家特别计划招生有可能看到北大的心理吗?
1.《北大退档风波 究竟发生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大退档风波 究竟发生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3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