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武汉人。你了解武汉吗?
武汉为什么叫武汉?
武汉为什么有三镇?
武昌为什么叫武昌?
为什么武汉10万解密
看完之后才知道你真的不了解武汉
武昌、汉口、汉阳名称的由来
武昌起源
三国时期,孙权在今天的孙艺程建都,取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上建了一座城,叫峡口;公元280年,金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为今武昌城之始,后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期,武昌府建立。辛亥革命后,江夏县改为武昌县,武昌成为正式名称。
图为武昌起义门
汉口的由来
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出现在史书上。今天的汉口只有5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水最初由龟山以南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由龟山以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地势低洼的不毛之地发展成汉口,又被称为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四大名镇。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加迅速。
图为汉口火车站
汉阳的起源
公元606年,隋朝第二年,韩进县改为汉阳县,汉阳之名始。唐代郡府迁至汉阳城后,发展迅速。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合并武昌和汉口(隶属汉阳县)为首都,命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组成的“武汉市”,只有74年的历史。
图为汉阳归元寺
武汉的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六都桥的由来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明路交叉口。原名六都桥,也有六都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芦都桥等多种名称。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判常远在常棣街一线筑堤阻水,取土之地沉入河中,以带围之。为了方便交通,许多地方都修建了桥梁。但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六都寺,故名六都桥。这座桥在晚清随着河流消失了,但它的名字作为这个地区的总称一直流传到今天。
水果湖的起源
果湖最初指的是东湖的一个分支(即东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东湖主要水体的联系相对狭窄)。现在主要指武昌市东北部与东湖接壤的一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水果湖不产水果。原来是座荒山,沟壑纵横,农田菜地不多。下雨时,山上的雨水沿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支,然后通过出水口流入东湖。人们称这个湖为东湖水口湖的湖支。久而久之,同音字变成了果湖。
图为水果湖夜景
四大宫殿的起源
寺观是汉口姜妍路寺宫码头到全敏路口的总称。四观寺原本是供奉天、地、水、火四官的寺庙。建于清初。小区人口密集,大部分人都住在木屋里,容易起火。居民们吓坏了,乞求四宫的“火官”,祈祷“火神”朱荣保佑他们平安,于是他们把四官殿称为火神庙。
图为姜妍路
四门口的起源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和朱敏路交叉口的总称。历史上,长街被蛇封锁,止于蛇山南麓。蛇山北到繁峙衙门门口的那条街叫司门口。明朝末年,我们迷信风水,不得不通过破坏归舍山的卫生来拯救大明山,挖通蛇山(同时砍下龟头),以此把长街延伸到繁峙衙门的大门,但我们还是习惯把陕北的那一段称为泗门。
图为西门口
嫂子树的来历
姑嫂树是汉口新华夏路与京广铁路交叉口北侧至张公堤的总称。有一个姓刘的船夫,靠在河上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及妹妹在这里修建码头和房屋,称为刘家墩。嫂子刘家谷在家。除了种地,淡季的时候她还会在敦西的鱼家塘岭卖茶叶和粥。为了方便行人休息,他们在池塘的埂上种了一棵梨树。这棵树长大后,郁郁葱葱,茂密高耸,不仅可以在行人休息时为他们遮荫,也成为该地区水陆通道的突出标志。从那以后,人们就不叫刘家墩了,而叫这一带为嫂子树。
骑兵训练场的由来
清朝初年,明朝刘兆林总督在楚王宓以东建立了一所训练和表演武术的学校。学校上有一个武馆,是举行武学考试的地方,被命名为马厂。解放后,习惯上把“工厂”写成“田地”。
图为骑兵训练场孙中山铜像
虞姬桥的起源
虞姬桥一般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的中山路南北两侧。每年夏天,湖水上涨,附近的居民就在桥洞里捞虾,钓到的鱼大部分是鲫鱼。所以这座桥叫鲫鱼桥,泛指附近的地方。后来它成了唯一一个运送铸铜材料的车辆到铜局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堆金积玉的意思,把鲫鱼桥变成了积玉桥。1931年,石桥被毁;1934年,它被重建成一座有钢筋混凝土桥墩和木制桥面的桥梁;1938年,它再次被摧毁;现在只剩下桥的地基,还能依稀辨认出来。济桥,作为一个地域名称,至今仍在使用。
图为济桥万达
十字路口的由来
过街路口一般是指武罗路石牌岭北端以东道路两侧的区域。也指武罗路以北罗家山路至洪山村21000平方米的区域。
洪山村在清代被命名为兴化村。村头有一条小街,是武昌市东郊的一个集市小镇。它不超过100米长。叫口街,是武昌市区到武汉大学唯一的地方。解放后,武罗路的扩建大大改变了十字路口的外观,但仍保留了十字路口的地名,一般指其附近。
图为过街商业区
集家嘴的由来
集家嘴一般指汉口沿河大道与民族路的交叉口。明朝十六年(公元1521年),被封在钟祥的兴县王朱由航的儿子朱按照“兄弟连”的旧规矩进京继承皇位。他曾经路过汉水入河的两岸渡口,后人称这两座渡口为“杰家嘴”。再加区别,汉阳银行叫南安杰家咀,简称南安咀。韩港的捷家嘴后来被误传为吉家嘴。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建为码头,是汉口“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一。
图为集家嘴周边区域
取水建筑的起源
新华路体育场附近,有个地方叫取水楼。传说这里的人很难早点吃到取水楼里的水。因为没钱挖井,只好在当地有钱人家里买井水吃。富人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儿,经常偷偷帮助穷人。很多次,她看到一个书生帮来打水的老人,他相貌出众,渐渐发展出了爱心。小伙子父母双亡,她一个人在冰冷的窗前学习。当她得知自己越来越有爱心的时候,就请秀才向家里人求婚。但是有钱人穷到不爱有钱人,小姐只好偷偷养着。秀才去北京考试,财主把女儿许配给一个有钱的二流子。婚礼当天,小姐在绣花手绢上写了遗书后,投井自尽。
秀才是秀才之后,皇帝准许他回国当县令。那位学者得知王小姐已向井里投降,不禁潸然泪下。上任后,他花官钱挖了一个大池塘供人饮用。因为县长姓白,大家都给它取名“白水湖”。之后,县长在小姐自杀的井边建了一座美丽的亭子,并命名为“取水楼”,以表达对小姐的赞美和怀念。今天取水楼已经拆了,但是地名到今天还在用。
江汉路的由来
1861年英租界开放时,从五汉关到英租界附近的花楼街只有一条土路,叫太平路。从此从北到铁路还是一片荒地。
随着租界的开放和建设,当时在李星洋行做买办的著名地王刘鑫成立了一家填土公司,从解放大道以北地区取土,回填江汉路周围地区,以便在高地基上建房获利。后来,刘在英租界西北边回填的一个洼地被纳入英租界,把英租界延伸到现在的西面中山大道和南面江汉路。为承认刘新生,英国租界当局允许英国女王命名从华楼街到迅利门新生路的新路。1927年中国人民为收复英租界而战后,新生路与太平路合并,改名江汉路。
图为中山大道江汉路
昙华林的起源
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为清代东西向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德胜桥,长1.2公里。原称东段,1946年原郑伟街和游家巷合并,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谭有两个名字:一是巷中有园,多值昙花,聚成林。在古代,花儿和花溪文字很常见,故取名谭;据说巷子里住着很多花农,一坛一花成了森林。后来“坛”被误认为“昙华林”。
图为严
曹海宁供稿
@所有版权归原创作者,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由于来源无法考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武汉怎么了 终于知道武汉15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太涨知识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武汉怎么了 终于知道武汉15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太涨知识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5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