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河水
位置:前臂手掌中间,手腕横条中点到肘部横条中点有一条直线。
功能: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清热化痰,解除心火引起的发热。此穴性凉,不宜用于虚寒证。
手法:推至心脏,从手腕至肘部,1~10分钟。
2.肌腱总点数
位置:手掌后方手腕横条中点。
功能:清心火、除烦、消口疮、降血压、镇静、睡眠。此穴性凉,不宜用于虚寒。
手法:顺时针或左右揉捏3~5分钟。
3.小天心点
位置:手掌较大,在潮间带交界处的凹陷处。
功能:清心泻火、排汗祛邪、安神止痉、促进睡眠。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4.阴阳穴位
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点向两侧推,为阴阳点。阳穴只推至拇指大鱼际侧,阴穴只推至小指大鱼际侧。
功能:平衡阴阳、消食、化痰、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大寒”者;单独推阴穴,适合体内“火过”者。
手法:阴阳分开推,双手指尖从小新辛穴分别向两侧推2~5分钟。
①分别推阳穴:从小天心点到鱼际推2~5分钟。
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点到小鱼际点,分推2~5分钟。
5.新板门点
位置:手掌与手背之间的红白肉交界处。
功能:清脾胃热,理气解郁,止胃热所致的呕吐、腹泻、发热。
手法:前后推(清法)5~10分钟,对于某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胃热或胃气升降者用离心推(泻)5~15分钟。
6.脾土穴
位置:拇指桡侧边缘,红白肉交界处。
功效:增加脾阳,消除脾湿,散脾寒,增进食欲,消除寒痰,解除寒邪引起的发热,止寒咳嗽,止寒哮。脾土为热穴,体内有热者不宜用。
手法:拇指弯曲,推向心脏,从拇指尖到拇指根部。脾阳虚时,应补3~10分钟。
7.内八卦点
位置:手掌面上,以手掌为中心,以圆心到中指根横条纹的2/3左右为半径。这个圆上有八卦,分为甘、阚、艮、贞、洵、历、坤、对八卦。
作用:左手八卦图逆运,可降气、消导、化痰、止咳、平喘;左手八卦图可举气,可用于阳气不足、暴饮暴食、气郁引起的脏腑下垂等。
操作:做圆周运动。
①左手八卦:从卦开始,顺时针连续运行,最后停卦,运行2~10分钟。
②左手八卦反向输送:从占卜的变化来看,持续逆时针运行,最后停止占卜2~20分钟。
8.新四横穴
位置: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根部的横条。
功能:通气、消化、腹胀、脾胃热、食欲等。
操纵:推演。用拇指按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上下推。
9.新的小的水平穴位
位置:手掌面,第五掌骨与第五指骨之间的间隙。
功能:宣肺化痰,退热,腹胀,疏肝解郁。
手法:顺时针或左右揉捏5~10分钟。
10.神水穴
位置:小指整个掌面。
功能:补肝明目,补肾益脑,止肾虚气喘。可热穴补肾阳,清穴补肾阴。不要过度补肾水,否则会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推向心脏(从小指尖到小指根部)5~20分钟,肾水只能补泻。
11.新肾顶点
位置:小指远端的整个髓。
功能:止汗,消除水肿或囊肿,收敛元气。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2.金飞角
位置:无名指整个手掌。
功能:清肺清热,利咽止咳,理气化痰,通便。
手法:前后推(清法)3~10分钟,对于部分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离心推(泻法)3 ~ 1 0分钟,用于肺火患者;肺气虚、肺寒者用推(补法)入心3 ~ 10分钟。
13.上三关穴
位置:前臂桡侧,手腕横条至肘部横条呈直线。
功能:补阳益气、活血化瘀、散寒排汗、退烧(寒邪所致)。这个穴位是热的,如果体内有火就不要用。
手法:推心2~10分钟。
14.大肠穴
位置:食指径向边缘从指尖到虎口在一条直线上。
功能:止泻,清肠热。
手法:前后推(清法)3 ~ 1 5分钟,用于部分肠热,但肠热不明显;肠热明显者用离心推(泻)3 ~ 1 5分钟。
15.小肠穴位
位置:小指尺侧边从指尖到小指根部呈一条直线。
功能:止泻、利尿、清心。
手法:离心推送,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向腹部,从小指根向小指尖推送5~15分钟。
16.下六腑
位置:前臂尺骨侧,从肘到腕的横线成一直线。
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泻火发热、消炎、消肿、清热化痰等。此穴偏寒,故不用于虚寒证。
手法:离心推3~10分钟。
17.一窝风洞
位置:手背手腕横条中间凹陷处。
功能:发汗、退热、祛邪。
手法:左右揉捏3~10分钟。
18.信阳池点
位置:前臂背面,在桡骨和尺骨相交的凹陷处,一窝风孔上方1英寸以上。
简易取穴法:测量中指从腕关节中部到前臂后部的中指关节,信阳池点与一窝风点的距离正好是中指中指关节的长度。
功能:促进水肿,清脑,止头晕头痛,降低颅内压,降血压,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9.外锣鼓点
位置:手背第三掌骨的1/2,对着内分娩宫。
功能:补杨琪,止腹痛或关节痛,收敛阴水。这个穴位是热的,如果体内有火就不要用。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20.两个人骑在马上
位置:在无名指掌指关节与手背小指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利尿、利尿、肾阴,可降火。配合热穴可壮阳利尿;配以凉穴,可清热利尿。
手法:顺时针或上下揉捏3~15分钟。
21.二门洞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关节前)中指基部两侧的凹陷处。
功能:发汗、解热、平喘。
手法:上下揉捏,即用食指、中指按压穴位,上下揉捏2~10分钟。如果发烧伴有出汗过多,就不要用这个穴位。
22.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上,在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简易取穴法:拇指和食指并拢,骨缝处肌肉最高点为穴位。
功能:降肺胃气,清咽利咽,牙痛呕吐,增进食欲,清肠通便。
手法:顺时针或上下揉捏2~10分钟。
23.肾静脉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功能:清心热肝热,明目退红,热痛目燥,清热化瘀,止眼出血,止鼻出血,退烧,用于真热假寒证。
手法:顺时针或左右揉捏5~10分钟。
24.静宁点
位置:手背上,第4、5掌骨关节之间。
功能: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眼出血、红肿疼痛、翼状胬肉、白内障等。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揉捏2~10分钟。
1.《小天心准确位置图 常用小儿推拿穴位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天心准确位置图 常用小儿推拿穴位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5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