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民公园。每到深秋,市民带着家人和朋友,爬香山,看红叶,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可以说香山是个熟悉的地方。但如果你随便问香山的游客:“你认识熊希龄吗?”大多数人不知所措,很多经常来爬山锻炼的人也不知道。
作者还调查了近百名各界人士,其中80%以上不认识熊希龄,只知道一点点,不知道他的历史功绩。由于种种原因,熊希龄已经淡出公众视野。这无疑是教育文化的悲剧,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北京教育学院资深教授、教育史专家梅,在谈到校园文物保护的话题时,动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熊希龄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成就。
熊希龄,清同治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湖南凤凰人。才华横溢,聪慧过人,被誉为“湖南神童”。15岁书生,22岁举人,25岁书生,任翰林。可以用向富人学习和向富人学习来形容。
熊希龄也是清末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人物。1897年9月,与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时事学堂,任宰相;1898年2月,他与谭嗣同、唐共同创办南社,并创办宣传《救国法》。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熊希龄几乎成为第七个在长街上洒血的“绅士”。1913年,熊希龄出任中华民国总理兼首席财政官。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也是一位坚持中国优秀教育精神的著名教育家和慈善家。他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象山磁器园的创始人。
1917年秋天,河北和北京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到处都是灾民和孤儿。熊希龄受命负责救灾和善后工作,随后创办了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养和安置受灾儿童和孤儿。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象山是一座皇家园林,具有自然山和森林的特点。它建于金大地26年,已有831年的历史。清朝乾隆皇帝在旧宫殿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修建了80多个大大小小的园林,取名“景怡园”。象山景怡花园的幼儿园不太好选。占地1000亩,房屋3000多套。虽然年久失修,但它背靠西山,拥抱山谷,占据了所有的风景。在熊希龄的要求下,时任校长许世昌亲自与原清廷内务府商议,无偿换取八旗子弟数百名作为第一批学生,并永久借用废弃的景怡花园作为基地建立象山慈幼院。因此,医院以1000人的规模开业。医院的建设始于1919年2月,开业典礼于1920年10月举行。熊希龄被任命为院长。起初,儿童福利研究所的资金用于救灾。后来熊希龄募捐,捐了二十四万银元作为公益、教育经费。刚建的时候分两个学校:男校,象山公园管理处和象山别墅现在所在的地方;女校,香山宾馆现在所在的地方;综合医院,象山公园管理处现在所在的地方;“方振大厦”是管理办公室的档案所在地,背靠路祥峰,俯瞰玉泉山,是熊希龄工作的地方,也是董事会、理事会、评议会开会的地方。当时象山慈幼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是一流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慈幼院有自己的体系,占地数百亩。就像校歌唱的“香山下这个医院的规模真的是无与伦比。”
象山幼儿园成立后,熊希龄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朱敬农等著名人士担任理事会成员。1921年,他和蔡元培创办了以胡适、陶行知为骨干的中国教育改良会。沈从文,也是湖南凤凰人,曾经在儿童之家做过图书管理员。雷洁琼曾担任幼儿园董事会主席。康克清、李德全、石亮、、林担任董事。熊希龄校长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团结了民国精英,开创了一项波澜壮阔的慈善事业。
经过斗争,学校陷入了困境。1932年,熊希龄向学校捐款27.5万多银元和6.2万银元继续办学。
1937年12月24日,熊希龄在香港去世。当他去世时,他没有什么可活的,葬礼完全由他的继母毛彦文主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一次追悼会:“真心希望这辈子能振兴中华;半条命慈善教育是国民教育。”他写了熊希龄忧国忧民、赤诚爱国的伟大胸怀,写了他在兴办慈善教育方面的不朽功绩。
来自毛彦文的29岁年轻女子熊希龄也是一名教育专家。曾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抗战胜利后,她继承丈夫未竟事业,回到北平接管香山慈幼院,可谓功德无量。
走南路爬香山,经过香山寺遗址,再走上一条之字形山路,就到了双清山庄。1949年1月22日,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定》。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古都北平和平解放。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至北平。3月25日中午,毛泽东抵达北平清华公园火车站,下午在西苑机场视察驻北平解放军。晚上,住在双清别墅,中央书记处四人朱德、、、任住在双清别墅附近的来青轩。这样,双清别墅就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走向民族胜利的总部。3月25日至8月23日,毛主席在双清别墅住了5个月。在这里,毛主席指挥人民解放军打长江,向全国进军。他坐在椅子上,看着《人民日报》外的那张历史性照片,这张照片是在池塘边的六角形红亭拍摄的。也是新中国成立准备的历史见证。周恩来总理曾深情说:“记住这个地方。”
现在双清山庄是象山南线的热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愿意追随伟人的脚步,接受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要知道,双清山庄是熊希龄创办象山幼儿园时为自己建造的住宅。别墅内,两泉交汇,形成一个大池塘,泉水旁的石墙上刻有青干龙帝题写的“双清”二字。池塘南侧为云起楼旧址,北侧一排平房为熊希龄建造的双清别墅主楼。毛泽东住在双清别墅后,他把一排平房中间的大房间作为会议室,并将办公室和卧室设置在会议室的两侧。应该说,这是香山慈幼院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的特殊贡献,应该被国人铭记。
从1920年到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香山幼儿园招收了6000多名成绩优异的平民儿童,送他们到大学深造,负责提供学费、杂费和生活费。许多学生成为有用的国家人才,其中五人成为新中国的部级干部。
1953年,象山慈幼院迁至北京市政府指定的位于阜城路百堆子的校址,后更名为“立信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史料都被大火烧掉了。痛苦!惜哉!
如今,大多数旧校园都被拆除和重建得面目全非。以前花园里到处都是院长的题词,现在几乎消失了。老校友探索老地方,却发现杂草丛生,无迹可寻,很难过。多年来,他们一直呼吁恢复旧校名,恢复慈幼院的重要遗址。资深教育工作者将象山慈院视为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挖掘整理慈院史料,提高对慈院办学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认识,整理后继承发扬。第二,要恢复老派的名字,最好在2020年命名为百年老派。三是修复磁器园重要遗址,修建“熊希龄纪念馆”,保护位于象山核心景区的熊希龄陵园。
熊希龄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毛泽东董事长曾这样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他。熊希龄做了很多好事。”周恩来总理评价熊希龄:“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的一流人才,内阁总理。...熊希龄,我看完记得很清楚。”1992年5月17日,熊希龄的遗体从香港安葬在北京。在安葬仪式上,雷洁琼代表中央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熊希龄的历史功绩。
中国人应该记住伟大的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先生,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他为榜样,传播慈善教育理念,继续谱写慈善教育的新篇章。儿童医院“蒙园”门口熊希龄题写的门联是“年少;活出自己的样子”,横向批评就是“修义”。这是他的人生信念和办学理念,核心是他的同胞意识。
“童蒙”指的是幼儿时期的特点。古人称启蒙教育为“启蒙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易经》第四卦,紧接练卜、坤卜、屯卜之后的是孟卜,说明我们的祖先相信,世界上第一件大事,就是“开悟义”的教育。《易经·孟卦》:“以德修义,圣功也”,明确了教育的方向,教育最重要的课程,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最高尚的功德。教人向善,这样才能保持健康。“受他人启发”表明启蒙教育是养成教育。同胞是指与父母出生的人或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年轻,年轻;“活出自己”是对同胞意识的最好诠释。
中国人耳熟能详、充满同胞情怀的歌曲《松花江上》:“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有年迈的父母”,唱出了抗战时期东北人民家庭的悲哀。小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就泪流满面。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处于危难之中时,同胞的呼声是最有号召力的。
这应该就是缅怀熊希龄,学习他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意义。
1.《熊希龄 慈善济世: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熊希龄 慈善济世: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8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