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进,乡村能退。”
——中国城乡一体化进入新阶段
有些人喜欢繁华的大都市,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发展。有些人喜欢乡村的宁静和休闲。在城市流浪后,他们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扎根创新创业...“城市能进,乡村能退”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这种生活离不开城乡一体化。
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将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渠道基本畅通,城市定居限制逐步取消,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农村振兴能力明显提高。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国要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今年以来,中国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深化,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活力。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如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农民进城仍是大势所趋
32岁的曹小军从甘肃老家来到北京已经11年了。2013年4月加入京东物流,成为一名普通快递员。“平均每天送货150到200件,从早到晚来回跑。”曹小军说,目前,他的交货时间已经达到1900多天,交货订单总数已经超过28万件。他所在地区的快递员数量从十几个人变成了一百多人,其中很多快递员兄弟都是来自偏远的农村,在“北漂”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
“我现在一个月能赚一万多。”曹小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和妻子在北京努力工作,以支持留在家乡的父母和儿子。去年,他还用自己攒下的工资和十几万元的公积金在老家买了新房子。
时光飞逝。曹小军的儿子今年9岁。每次他提到他的儿子,曹小军总是感到有点内疚,因为在他看来,他平日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现在很多人选择从农村搬到大城市发展。正如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陈亚军所说,我国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中后期,农民进城仍是大势所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陈亚军介绍,十八大以来,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的门槛不断降低,渠道逐步拓宽,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市居民。2018年,登记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分别上升至43.37%和59.58%。城市人才进入农村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渠道正在开辟,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快速推进,中国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
在城乡一体化释放新动能的同时,中国也不断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络”,各大区域板块实现了良性互动。今年以来,从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到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区域协调发展得到进一步释放、拓展和深化,中国经济脉搏越来越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纪宁哲指出,今年以来,东部地区继续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四大板块积极互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空间格局逐步优化。
但陈亚君也提醒,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制度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城乡要素流动仍存在障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合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村振兴。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缺点,也是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潜力。
在陈亚军看来,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不同,农村发展差异很大,不可能全国“一刀切”。要分类实施,分步推进,努力形成切实可行、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2.放开对城市定居的限制
《意见》指出,要有效有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除部分特大城市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要形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和吸引力。维护入驻城市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入分配权,支持和引导其依法自愿转让上述权益。提高城市包容性,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母亲节那天,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顾阳给农村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这让他非常沮丧。
从毕业到现在,顾阳在上海工作快五年了。因为生活成本高,他一直在租一个只有20平米的小房间。他没有上海户口,也没谈过女朋友。眼看就要30岁了,他还在“漂浮”,没有着落。他开始感到焦虑。这两年,老家催婚越来越厉害,他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虽然我很喜欢上海,但我也知道我很难留下来。老家在农村,回去不知道能干什么。”顾阳说。
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很多人都像谷阳一样承受着生活的压力。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他们的定居、医疗保健和子女教育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陈亚军说,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和核心任务。截至2018年底,已成为城镇常住居民但尚未入驻城市的农业外来人口2.26亿人,其中65%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基本都是大城市。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近年来,各城市的定居门槛普遍降低,取消定居限制的步伐逐步加快。但总体而言,城乡二元户籍的壁垒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大城市对流动人口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落户设定了更高的门槛。
蔡继明说,《意见》中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与以往的改革是一致的,旨在使为城市建设、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的移民,特别是农业移民,能够安居乐业,学会教书,得到医疗照顾,对老年人有安全感,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农村反哺能力,为最终完成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要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首先要赋予劳动者在城市、乡村和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自由迁徙、自由择业、自由定居的权利。”蔡继明说。
陈亚军指出,要想很好地解决定居问题,就要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系起来,推动大中小城市定居限制的放开和放宽。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重点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落户问题,特别是家庭迁移、新生代农民工、已入学入伍进入城镇的农村学生人口。
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除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制度和机制,坚决打破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促进各种要素更多地流向农村,形成农村人才、土地、资本、产业和信息融合的良性循环,填补农村发展的不足,为农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要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城乡之间的各种壁垒,真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张立群说。
3.树立城乡一盘棋的理念
罗勤生,65岁,原是江西省吉安市冀州区白塘街五里村村民,也是村里的老会计。去年,他搬进了该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五里社区,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公民。“2017年,政府为我村拆迁户购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我和妻子共补助近8万元。现在,我们还可以领取养老金,每个月1900多元,够了。”会计罗勤生把这个账算的很清楚。
不仅如此,五里村每个村民每年260元的医疗保险费也是村委会出的。“现在不想吃不想穿,不想看病,住在新小区。我卫生条件好,锻炼的地方多,我们的生活也更舒适。”罗钦生说。
城乡发展一体化,让罗钦生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
“农村振兴不能用农村来说农村。要走农村进城、工业兴农的道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陈亚军说,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农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对此,《意见》指出,要树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博弈理念,建立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表示,中国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很多地区,一面是大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面是农村的传统农业。未来的农村经济是多元化的,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农村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为补充。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需要用城市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改造农村传统农业,用城市产业延伸农村农业产业链,用城市互联网产业等服务丰富农村产业业态。
“要搭建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平台,推进城乡要素跨境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张晓欢表示,要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需要多种空载体作为支撑。通过这些空载体,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有效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特色资源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人才、工商资本、科技、金融都可以落在这些载体上。
张晓欢提醒,在推进体制机制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农民与集体、农民与公民的关系,保持底线和红线。在搭建各种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平台的过程中,要防止“农村产业发展了,但环境破坏了,乡愁消失了”。
“以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为底线,决不能代替农民,决不能强迫农民选择,必须真正让农民得到改革的红利。”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城乡一体化发展处处长刘春雨说。
1.《城市新农民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进得了 乡村回得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城市新农民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进得了 乡村回得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5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