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两代情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系列名为《两代情的故事》的木偶动画电影,充满浓郁的新疆风情,但事实上,两代情的形象并不仅仅出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作为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一个世界形象,两代情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其实阿凡提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头衔。来源于突厥语系“埃芬迪”,有两层含义:一是男性的通称,即“先生”;第一,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即“老师”。这个词在突厥语中常用:乌兹别克语是“阿彭体”,维吾尔语是“阿凡提”。甚至不属于这个语系的塔吉克语也有类似的说法,叫做“阿方提”。苏联时期的民间文学研究者Jeffer Letov甚至认为:“……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外高加索、北非、西西里、希腊,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罗马尼亚人中间,其实东方所有的笑话材料都是围绕这个名字收集的”。
纳斯雷丁的笑话。
“两代情”不是人,而是传说中的人物,民间口头文学中的虚构人物吗?这是一个到现在都没有定论的问题。
早在10世纪,朱哈这个名字和他的笑话就在阿拉伯世界流传。相传他出生于10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他出生在库法(今伊拉克),本名阿布·格桑·本·萨比特。当时巴格达的学者Nadeem,在一本《图书目录》中,最初提到了朱哈笑话。到了12世纪,五月天尼编的一句古阿拉伯谚语里,又提到了朱哈,引用了一句谚语:“他比朱哈还蠢。”好像早在11世纪,关于朱哈的笑话就已经在波斯人中间流传,有可能是关于朱哈的笑话从波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的突厥民族。
曾经统治地中海至帕米尔高原的塞尔柱突厥王朝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从中世纪晚期开始,霍加·纳斯雷丁(1208-1284)的笑话就在这个王朝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半岛流传。Hoga是个称呼,是“老师”和“老师”,是“两代情”的代名词。他曾经是一名教师和清真寺的公共礼拜主持人。他口才很好,擅长讲故事和讲笑话。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皮肤博物馆里,还有一张18世纪的小霍加·纳斯雷丁的画像:他留着长长的白胡子,头上缠着一个大脑袋,骑着一只瘦瘦的驴子。据说他的墓建在四个圆柱上,四周空,但是墓前的门上装了两把大木锁,让路过这里的人都笑了。到了16世纪,著名的土耳其古典诗人拉米(1471-1531)将朱哈的有趣故事和纳斯雷丁的当地笑话收录在同一本书里。一方面,当这些故事回到阿拉伯时,阿拉伯人直接把霍加和朱哈混在一起,称之为“霍加·纳斯雷丁·两代情·朱哈”。另一方面,霍加(两代情)纳斯雷丁的故事可能会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中亚和新疆的所有民族,甚至当被问及两代情是哪里人时,众说纷纭:阿克苏人说他是喀什人,喀什人说他是阿克苏人,吐鲁番人说他是和田人。有些人甚至说:“我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见过两代情,但我自己没有见过。”
中国文学中的两代情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加·纳斯雷丁的笑话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兴趣。许多国家已经用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日语出版了他的笑话。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制作了《游侠纳斯勒金》和《游侠传》等故事片,主角是两代情。1965年,美国一所大学出版的高能物理学术论文集,印了许多两代情的笑话和格言,两代情骑着驴倒立的漫画被用作集子的封面。然而,两代情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时间晚于20世纪50年代。
Nacer-Eddine avanti传记。
1952年,刚从解放军翻译培训班毕业,被分配到南疆党委组织部工作的赵世杰,8月份去阿克苏县浑巴什区参加土改试点工作。10月的一天,举行了一次群众大会,反对一个恶霸地主。在回队部的路上,一个苦口婆心的维族老人对他说:“两代情与财主打了几百年仗,虽然把财主扫倒了,但并没有打败财主。今天,我们可怜的农场工人终于打败了这个邪恶的恶霸地主!”赵世杰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很奇怪,他问两代情是谁。老人一口气讲了几个阿凡提捉弄财主的故事,说他的故事七天七夜都写不完。从那时起,“两代情”,一个神奇的人物,就刻在了赵世杰的脑海里。1952年至1956年赴阿克苏、温宿、疏附、疏勒、沙车、阿图什、和田、喀什,参加土改、余粮征集、合作社运动和农村党组织建设。在运河边,在树荫下,在维吾尔族村民的炕上,一有机会就自觉地收集阿凡提的故事。
民间文学总是在各个地方有增无减,两代情的故事也是如此。比如阿富汗流传的笑话《煎锅生的儿子》的版本,邻居借了阿凡提的锅,还的时候加了一个小锅,跟他开玩笑说是锅生的儿子。后来阿凡提向他借了锅,以锅死了为由拒绝归还给邻居,还在无辜的邻居身上打了一点小算盘。但在新疆流传的类似故事中,阿凡提先是向贪婪的师傅巴依借了一口锅,回来后说锅生了儿子。当阿凡提要求他爱护大锅,让他多生几个儿子的时候,阿凡提就以大锅死了为由戏弄贪婪的阿凡提。
1955年《民间文学》七月号首次推出赵世杰的文章《纳斯雷丁·两代情的故事》后,两代情的形象真正走进了中国人的世界。经过进一步翻译,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赵世杰主编的《两代情故事》。195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两代情故事》;196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代情的故事》。文化大革命后,新疆人民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了赵世杰主编的《两代情故事》,之后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了葛宝全先生主编的《两代情故事》,其中收录了393个段子,是当时最全面的两代情故事。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代情故事》已在中国以汉、蒙、维、哈、藏、锡伯六种文字出版了16版,总印数超过100万册。《人民画报》外国版、《中国文学》英法版、《中国先驱报》世界语版都把两代情故事介绍到国外。外文出版社还将《两代情的故事》翻译成法语、孟加拉语、西班牙语和其他外语,并在国外出版。
银幕上的两代情
然而,真正让两代情家喻户晓的是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动画电影《两代情的故事》(种植黄金)。被誉为“两代情之父”的曲导演,多年来一直在新疆采风,寻找。据报道,1977年,首先去了新疆两三个月,然后每年去一次。经过实地考察,觉得像这样的题材很有幽默感,把它们做成木偶可以获得更多的幽默和更强的表现力。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两代情形象的印象:长脸、细长的身体、可以翘起来的山羊胡子、鹰钩鼻、黑眼睛、眉毛带有小叶图案的小圆眼睛、戴着小帽子、拿着弹拨乐器、骑着驴往回走、四处旅行、为穷人打抱不平——都来自这部电影,但关于两代情故事的书籍的影响远远小于此。
漫画《两代情的故事》。
电影上映以来,人们都喜爱两代情的智慧和幽默,两代情的形象成了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影片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无数奖项,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龙腾奖》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艺术电影奖、1979年文化部优秀艺术电影奖、1991年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1980年美国奥斯卡外语片学术奖等。
此后,上海美英厂为拍摄《卖深浅》(1981年)、《兔子寄信》(1983年)、《比智慧》(1983年)、《神医》(1984年)、《偷东西的驴》(1985年)、《守财奴》(1985年)而不懈努力。《狩猎》(1986年)、《好玩》(1986年)、《宝驴》(1988年)、《奇异的婚姻》(1988年)、《真假两代情》(1988年)等十余部系列动画片,成为当代中国国产动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首部多集系列动画电影
两代情骑着驴倒退的形象。
著名漫画家丁聪在1980年的《装饰》第一期上写了一篇文章,对木偶电影中两代情的设计大加赞赏:“我非常喜欢木偶电影中两代情的人物和风景的设计。作者以极其简洁朴素的艺术手法高度概括人物性格和典型环境。”他认为,观众“会感谢设计师,因为他们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自然主义的模仿更真实、更典型、更容易被接受”。事实上,自从漫画《两代情的故事》诞生以来,两代情就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两代情骑着驴,留着山羊胡子的艺术形象“爱处理世界的不公正,想给穷人出口气”,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心。这首歌“每个人都叫我两代情,纳斯雷丁·两代情。天生脾气倔,脾气倔……”漫画主题曲也成为了一代少年心中永恒的记忆。来源邢京)
1.《小亚细亚在哪里 “阿凡提”从何处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亚细亚在哪里 “阿凡提”从何处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6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