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采访照片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我想我是这样的”,在张眼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我总觉得我活着是为了思考。如果你让我停止思考,我觉得我没有活下去的意义。”
担心开车对思维的影响,张每天坐公交车来回,早上7点出门,晚上7点回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思考事情”。
数学天才张,历经磨难,沉默寡言,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职位。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外人看来,他仍然过着极其无聊的生活。
张——早期阅读照片
北大数学系最好的
张1955年生于上海。她从小和奶奶住在上海,13岁才和父母团聚。
张说,他从小就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系列很着迷,因为它解决了物理、化学和数学方面的相关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迫停课,张被分配到农场和父母一起劳动,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日夜阅读各种数学书籍。几年后,他回到北京,在北京锁厂当工人。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张唐毅认为机会终于来了,他可以钻研他的数学了。当年张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北大数学系当年也不招生。第二年考入北大数学系,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复读高考的学生。
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张在北京大学接受了系统而严谨的学习和训练,被北京大学评为1978级数学尖子生。1982年本科毕业后,师从著名数论专家潘成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奠定了数论的坚实基础。潘成彪的哥哥是著名的山东大学前校长、以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闻名的潘成东院士。
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张留在当老师。当我提到我在北京大学的岁月时,张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在北大的那些年,应该说是最幸福最舒服的,因为我的学习很顺利。当时人际关系比较简单。老师对学生很好,特别关注学生。你能感受到那个环境。”
1984年夏天,代数专家莫宗健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张毕业时被教授推荐到莫宗健那里做一些研究工作。莫宗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雅可比猜想,张非常热衷于此。1985年,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的推荐下,张以公费自费生的身份去了普渡大学,师从莫宗健博士。
张-学习数学照片
数学博士只限于餐馆工人
在普渡大学的经历成了张不愿提及的一段时间。
张的研究课题是雅可比猜想,但经过七年的努力,结果并不好。1939年提出的雅可比猜想,是代数几何领域的一个难题,至今没有得到证明,离有硕士学位的人解决还很远。
高瞻远瞩的张不屑于整理和发表自己的博士论文成果。更糟糕的是,他和导师的关系一团糟。有学术冲突,人格不和谐。毕业时,莫宗健拒绝给他写推荐信。
这是张坎坷经历的开始。毕业后,连一份基本的学术工作都很难在张找到。
中年时四处漂泊,没有固定的地方,只能在车里睡一会儿。为了谋生,他做了很多零工,直到朋友们得知他的困境,邀请他在自己肯塔基州的赛百味连锁餐厅帮忙,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餐厅里,他送外卖,端盘子,当收银员,当会计。他一般住在朋友餐厅的地下室,他觉得还可以。这段艰难的时光持续了八年。
对于这段经历,张现在谈得很淡。“有一些开饭店的朋友,有些东西管不了。放假的时候我一般会跑过去和他一起住。一开始我是随便帮忙的。后来他建议,既然你现在没有工作,就留在这里吧。”
人生的尴尬并没有改变张对数学的执着追求。不工作的时候,他会去肯塔基大学图书馆看代数几何和数论相关的学术期刊。
其实以张顶尖的数学背景和资历,放弃数学转行到金融行业高薪职位并不难,但他宁愿落魄也不愿改变对数学的追求。“我一直希望自己最后能在数学上有所建树,不然我会觉得不甘心。”。
张-北京大学分校
一举成名
1999年底,在两位校友的帮助和推荐下,张被任命为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编外讲师,教授微积分,直到2005年才成为正式讲师。
虽然教学量比较大,工资也比研究系列的教授、副教授低很多,但是对于一个雄心勃勃的数学家来说,回到学校,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利用图书馆和办公室进行研究,是非常满足的。
2010年,当他决定研究“质数区间”时,根本没有找到分界点。
2012年,张在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拜访了他的朋友齐亚格。几个月前,因为儿子要上高中,子牙提醒张帮儿子学微积分。为此,张唐毅在子牙家住了一个月。
张在教学后午睡。他喜欢沿着他住处的后院散步。不时会有一只鹿在后院跑出来,他会抽着烟看着那只鹿。7月3日,美国国庆节的前一天,张还跑到后院去看鹿。“但是那天去的时候真的没有看到鹿,就在那里瞎逛,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当时我突然觉得好像有了联系。”。
之后,张完成了他的论文《素数的有界距离》,然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系统地考察论证过程的每一步,他称之为“极其无聊”。
2013年4月17日,他没有告诉任何人,默默将这篇论文提交给最负盛名的学术期刊《数学年鉴》。
当年《数学年鉴》收论文915篇,发表论文37篇。提交和出版的等待过程长达一年。本文的主要审稿人Ivanic是分析数论的顶级专家。
这篇只有少数顶尖数学家能看懂的论文,在短短三周内被证实通过了评审,创下了《数学年鉴》130年来通过评审并接受论文的最快记录。
他读了7年博士,在餐馆工作了8年,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做了14年讲师。他一路上跌跌撞撞,经历了很多辛酸和白眼,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喜欢的数学研究,多年的坚持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他在孪生素数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种弱化形式,发现有无穷多对相差不到7000万的素数,从而在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来,人们用他的方法,在半年内迅速把差距缩小到246。
《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这位中国学者的工作。本文引用刚刚卸任《数学年鉴》主编的彼得的话。萨纳克的演讲:“这部作品很深刻,结论也很深刻。”英国老牌报纸《卫报》(The Guardian)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鲜为人知的教授们在困扰数学精英们几个世纪的大问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时,张已经58岁了,他终于从一个不知名的大学讲师成为世界重量级数学家之一。
十年寒窗无人问津,闻名天下。荣誉接踵而至:2013年12月2日,美国数学学会宣布弗兰克?尼尔森?科尔数论奖将授予张;2014年2月13日,张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联合设立的RolfSchock奖中获得数学奖;2014年9月16日,他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加州一家专门拍纪录片的电影公司,也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大海捞针》。
张——美国生活
最喜欢的地方是办公室
成名后,张被新罕布什尔大学破格聘为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他也成为许多大学的嘉宾。
张还邀请访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国各大学也邀请他来中国讲学。就在今年夏天,他去了北京大学教初等数论。
面对这种变化,张说:“时间不是你的。你似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如果你是一个不知名的人,没有人关心你,你做自己的事,你有足够的时间。现在事情太多,应酬太多。
2016年1月,在中国数学家丘成桐的推荐下,61岁的他来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教。“我对这里的环境非常满意。”
在这所大学,他的教学任务很轻松,也开始带一些研究生。不过主要精力还是在自己做研究。“我自己做的事,我做的时候不会和别人交流,我会一个人在那里思考。”
张的办公室不大。他的桌子上只有一台电脑,写着数字的纸乱七八糟地摊开着。作者注意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史记》、《古文评说》等史书。这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也是他每天花时间最长的地方。
张——座右铭
1.《数学奇才 中国留学生的40年|张益唐:漂泊半生的数学奇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数学奇才 中国留学生的40年|张益唐:漂泊半生的数学奇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1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