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是一个说话前微笑,喜欢认真听的热心肠的人。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中关村软件业党委书记,算是老中关村了。1991年成立北京魏宏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当时软件行业的领军人物。当时中关村软件公司很少,30多家公司的总经理有20多位来自“魏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于斌成为了中关村软件公司的“大哥”,为他成立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并成为总裁奠定了基础。
很多年过去了,现在“微宏”还在卖软件,于斌还在忙,只是在做不同的事情。“余斌翻着简历,是海淀区八九十大党代表,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首都“城乡携手迎奥运,建设文明京郊”先进个人、海淀区十大高新技术企业党务工作者、海淀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于斌的领导下,中关村科技园区联合党委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多次受到海淀区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党委的表彰,个人多次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下面要讲的是于斌的故事。他在中关村长大,并致力于此。他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打造一个“可信的中国梦”,强化地区、强化国家,建设一个可信的、有爱心的和谐中国。
帮助别人的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是吉林延边东华人。我的籍贯是山东烟台。我父亲出生在山东。关关东爷爷带着父亲去了东北。我出生在东华市。父亲是八级钳工,母亲是小学老师。”说到童年,于斌承认父亲、母亲、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最大:“爸爸是工厂的摔跤冠军,给我带来了力量感,大的困难也不怕;我妈妈把我说的话带给了我。我妈妈在学校和工厂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家都知道米老师,我没有名字,我是米老师的儿子。”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于彬立志要成为一个像母亲一样值得尊敬的人。“我还记得我母亲的故事。她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很多邻居同事让她织毛衣,她答应了,就尽力了。有时候半夜起来看到妈妈还在给别人织毛衣,她说今天答应做好。工作上,我妈也是全力以赴,说出来的。”
“我觉得奶奶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做的很多事情让我觉得无法理解。例如,如果她种花,她会把她喜欢的花送给她的朋友。后来我才明白,那叫‘送一朵玫瑰,手里有余香’。”
在爱情中长大的于斌,觉得自己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人。他从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他的高考证明了这一点。
“高考前,全班都在复习《物理复习大纲》,里面有1700多道题。老师让学生把所有的问题再做一遍。每个人都在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我的进展有点慢。我的一个同学遇到一个难题来找我。我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于斌先生,你能帮我忙吗?’我无法拒绝,就答应了。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我花了半天时间把它做好,然后告诉他。他说完后,高兴地离开了。后来,第二个和第三个学生来问,都是同一句话,'你能帮我摆脱你繁忙的日程吗?'我不得不放弃进步,帮助同学解决难题。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整本书,而于斌只读完了五分之一。“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改变主意,把别人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东西放下。我觉得我跟不上进度。我根本赶不上,全心全意帮助学生。”结果高考破榜,于斌物理课105分,120分。同年考入北航空成为延边州“高考状元”。
考上大学,那是1981年的故事。进入北航计算机系的于斌也做了一件有趣的事:大三暑假,他没有回家,而是在学校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编译器。“学会编译操作系统后,我根据这个原理自己写了一个编译器,这个编译器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北航学报上。我是北航高考状元的自信。这是职业自信,是当时就确立的。”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北航号召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于是在斌的鼓动下,学生们成立了“计算机协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师分房”。“北航盖楼,分房子给老师。三个月分不开,还是一塌糊涂。我和三个学生写了一个软件,让房子公开透明,三天就可以分开。那就没人有意见了。”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于斌的创业经历与此密切相关:“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学校当老师。1991年,我决定在海里开一家公司。引发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让我意识到,如果按辈分分配到房子里,需要15年,而这个时间太长,我等不及了。”
正是在斌创业的第二年,他花了3万元在海淀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平房:“算是实现了平平安安的梦想。”
沉重的翅膀
在平房里安家落户,于斌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就是把公司搞好。1995年,中关村软件公司不多,加起来只有30家,但大多数都是从“微宏”开始自己创业的。“很多大学生毕业到这里工作。工作两年后,他们自己出去做了。我成了中关村软件企业的孵化器。我欢迎任何来的人,我很高兴送他们走。”
有一次软件公司的CEO聚在一起吃饭,突然一个CEO说:“软件公司不行了,转行就好!”本来从1994年开始,软件业的税收从3.27%增加到17%,导致中关村软件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软件企业背负了很多困难。
说话者是无意的,听者是有意的。于斌决心为大家做一件“实事”。经过对30家软件公司的深入调查和反复修改,于斌写了一篇题为《重翼》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呼吁:“由于国家缺乏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由于改革给软件企业增加了新的负担,研究软件产业的特殊性就更加重要。比如可以参考软件工程中估算软件成本的方法,请软件专家制定一个简单的软件成本计算方法,请国家税务总局结合中国软件注册中心的软件注册工作制定一个支持软件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所有这些都对本土软件公司不利。鉴于振兴软件产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政府有关部门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软件产业的特殊性,制定振兴中国特色软件产业的政策。”
文章大声疾呼中国民族软件业的疾苦,迅速在国内引起轰动。文章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计算机世界》等十几家报纸转载,引起了科技部对软件行业的高度重视。由此,国务院18号文件出台,软件企业增值税由17%下调至3%,极大地缓解了软件企业的经营压力,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是于斌对软件行业“打鼓呐喊”的代表事件之一,另一件事无疑是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成立的根本内因。1998年,IT行业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设定了非常高的广告费标准。“小豆腐块600块,一个公司要花一半以上的收入做广告,对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在于斌的提议下,中关村软件企业成立了谈判委员会,并聘请律师与他们进行谈判。一开始对方态度强硬,拒绝合作。于是,协会发起联合行动,签订了《联合行动协议》,推选代表与广告主就降低广告费进行集体协商,声明如果不降低广告费,30多家企业将全部拒绝在本报刊登广告。谈判僵持三个月期间,没有广告支持,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即使是在机构中有少数逃兵的情况下,中关村软件企业依然顶住了压力,最终迫使媒体统一削减三分之二的广告费用。
“中关村软件业需要生存,必须团结。没有团结就没有出路。只有团结才能获得工业发展的动力。”最后,在2004年,以于斌为总裁的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成立。
红色中关村
10年后,余斌与中关村一起成长,不仅推动和见证了中国软件业的振兴,而且以共产党员强烈的使命感、社会活动家的广阔视野和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在中关村这块热土上谱写了一场奉献与创新的时代乐章。
2006年,于斌创新性地提出了“红色中关村”战略,成立了红色中关村委员会。总体工作思路是搭建支撑平台,加强基层党建,促进创新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党员个人事业发展和党员所在企业健康发展服务;有效整合党员智力和技术资源,搭建发展支撑平台,形成核心创新力量,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员共同的精神家园。比如帮助青年党员继续深造,求职择业,为党员提供法律援助。
在他的领导下,中关村科技园区联合党委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海淀区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党委的表彰。他多次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从2007年至今,中关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致富,组织开展了与新农村牵手活动,在两个村搭建了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在海淀上庄镇李家芬村等12个村建立了信息平台,并派出信息指导员定期指导,在李家芬村为农民销售了7万斤油桃14天,收入70多万元。
“两村工程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上网问题。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很多村庄都具备了上网的条件,但是到了农民那里,上网能力不高。我们的目标是在一个村子里至少有一个工作室和一台电脑。在收获季节,村民提前发布自己的供求信息和产品信息。”
2009年,于斌启动了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希望工程,每年组织100名党员一对一帮扶,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学校100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60多名大学生得到了帮助。玉斌为贫困生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和党员服务社会创造了机会。软件党委13个支部与高校建立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联合渠道,也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可以与学校的实验室合作,提高其技术研发能力。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党员的积极响应。
值得信赖的中国梦
中关村国际软件孵化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它不仅要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共同需求,真诚地为企业服务,还要支持企业发展,倡导行业自律,其中诚信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
三年前中关村管委会发生的一件事,让于斌对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一天,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企业家,一进协会的门就哭了。原来不久前他招了一个员工,是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这位高材生主动应聘,信誓旦旦“为企业做好事”,还主动交了5万元押金,以示决心和诚意。“海归”的老板很感动,庆幸自己得到了一个“金宝贝”,赶紧和他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还特意拿下了一个指标进入北京,帮他申请了一个户口进入北京,同时花了4万元送他参加专业培训,让他接手了企业的核心技术,给了他最重要的岗位。老板对这个“难得的人才”寄予厚望。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研究生在办户口的第二周就从企业辞职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想跳槽去另一家赚钱多的公司,还去法院起诉公司“忘恩负义”,要求返还5万元保证金。法院最终裁定企业应退还保证金。
苦心经营得来的赴京指数化为乌有,几万元的培训费砸到了水漂。更糟糕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也丢失了。海归老板心都碎了:“中关村还老实吗?”一气之下,他选择了离开。
于斌被这位“海归”企业家的经历震惊了,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关村,一个被称为“中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一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象征性影响力的国家“人才特区”,难道不能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吗?
所以,于斌有一个强烈的冲动,那就是创建一个信用机制,解决信用缺失的问题,改善中关村的创业环境,用信用机制支撑中关村人的梦想!
工作要从调查研究开始。于斌带人先后走访了350多家企业,有时一天走访7、8家公司。虽然大家都认为诚信的重要性“迫在眉睫”,但说到解决,很多创业者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劝他:“总统,政府没什么好招的,不用麻烦了。解决不了。”于斌天生一根筋,就要啃这块硬骨头!让这不可能成为可能!
有目标就有方向。下一步是把你的想法放在桌子上。接下来的一个月,于斌夜以继日的写计划,几乎每天都熬夜。一个月内,第一版可信中关村公约终于完成。《值得信赖的中关村公约》建立了两个可以承担责任的信用机制。第一个信用机制是违约金。比如员工违反信托要承担5万元违约金。第二种信用机制是行业黑名单,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就会被行业抵制。值得信赖的中关村公约不仅引导员工诚信工作,也让企业敢于花钱培养人才,因此得到了企业和员工双方的认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级。
2011年5月11日,俞斌带领中关村软件业百强企业启动“可信中关村公约”倡议,按照可信中关村公约共管行业和谐,启动了中国首个行业责任信用体系建设项目,简称中关村共管和谐工程,具体共管劳动和谐、实习和谐、采购和谐、融资和谐四大和谐。
今天,玉斌忙得不可开交。它不仅有可信的中关村会议,还通过中关村梦想学院发展了一个行业信托协会来“梦想”:建立一万个可信的精品服务网络,包括100个创新服务行业,每个行业。50强服务机构,100名专员,100家值得信赖的精品服务,共1万家值得信赖的精品服务,利民强国,包括200个行业,每个行业评选50强。
于斌十年定“可信中国梦”:“在一年内实现中关村5000家企业的可信联盟和50万可信用户的联盟,打造一个可信的、充满爱心的和谐海淀、和谐中关村;三年内实现5万个企业可信联盟、500万个可信用户联盟,打造一个可信的、充满爱心的和谐北京;十年内,我们将实现数百万中国企业的可信联盟,建设一个可信的、充满爱心的和谐中国。”
于斌自信的一挥手。他说:“值得信赖的中关村,我的责任;信任中国,我的责任!”而这正是他坚定不移追求的梦想。
1.《于滨 于滨:共铸“可信中国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于滨 于滨:共铸“可信中国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3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