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YouTube
感受生命的意义
摘要(太长,无法阅读版本)
1.心理学家研究的是生命的意义感,而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生命意义,他们的研究方法与态度等其他抽象概念相似;
2.人生的意义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致性、目标性、重要性;
3.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大概是人类世界永恒的主题。无数宗教和哲学思想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它可能既不能也不需要被证伪。人生的意义没有确立,也没有标准去检验。
心理学如何研究生命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虽然我们可能无法以科学的方式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我们可以研究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感受,即生命中的意义。这和研究其他任何熟悉的抽象概念(比如态度)没有太大区别。我们可以问人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多大意义,也可以问人们是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可以看一些宏观变量,比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国家意义感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操纵一个自变量(比如让受试者在实验室中感觉到归属感需求得到了满足),然后将受试者报告的意义感与基线条件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什么在影响人们的意义感体验。
最常用的意义感测量工具简单直接,问被试:“你觉得你的存在有多大意义?”“你知道什么让你的生活有意义吗?”,虽然有点尴尬,但一般人还是可以回答的。
心理学作为一种经验主义取向,让其他有禅修传统的学者很不舒服。他们期望心理学研究能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如果不是故弄玄虚,至少不要这么肤浅直白。虽然心理学也有冥想的传统,但如今,由于其更科学的取向,心理学研究自愿放弃了它的复杂性和将其视为精神支持所必需的神秘性。毕竟,在一个实验中,可以操纵的自变量是有限的,心理学家往往不相信包容的复杂模型。给人类学家讲课的时候,我觉得我完全让他们失望了:我花了半个小时完成了我们实验室做的三个关于生命意义的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可以说一目了然。如此深刻的主题被我们如此简单粗暴的对待,显然出乎他们的意料。我猜他们可能还是对心理学研究能做到这一点感到震惊。
无论如何,人的心理是有基本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的。只要不要对心理学研究期望太高,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的。特别是,如果实证研究能够推动理论创新,或者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投入到实证探索中,那就非常有价值了。最好的心理学家往往既是理论大师,又是实验专家,达到了思想与技术完美统一的奇妙境界。
在确立了可以对生命意义感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念之后,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对概念本身的理解。我接受这样的观点,生命的意义本身有三层含义:连贯、目的和意义。一致性是指生活对一个人来说是否可以理解,是否存在一些超出理解范围的情况,使个体在生活面前感到困惑。这个维度接近于我们讨论过的普遍意义(比如一个词的意义是什么),但针对的是生活本身。人需要了解自己的生活,这种认知需求有时甚至超越了其他同样根深蒂固的需求,比如安全感和良好的自我感觉。可理解性与人脑是不相容的,所以人们必须创造一些联想来解释生活。很容易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一套不言自明的理论,这些理论来自于自己的经历和理解。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通过一定的意义框架把自己的生活组织成一个一致的系统,无论是宗教、其他信仰甚至金钱。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季节展示这些照片,这极大地影响了个人对生活的意义。日常生活中,重大的、不可控的负面事件往往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旧的意义框架无法解释这样的事件。为了整合这些新的体验,个体往往需要打破原有的意义框架,建立新的意义框架,从而恢复生命意义感。
来自(Martela & ampSteger,2016年)
人生意义感的第二层意义在于目标。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或者别人,“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关注一个动作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个人目标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人们普遍认为,个人的大多数行为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即使个体没有在意识层面积极追求目标,其行为也往往受到隐性目标的影响。人生意义意义上的目标接近于“活着是为了什么”,代表着个人生活中更远大的目标和方向感。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活着的意义》(The Living Life of Living Living)一书相当震撼心灵,作者通过观察集中营里囚犯的行为,有力地论证了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如何成为人们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动力。事实上,人不需要仔细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有一定的判断。当我们的行动符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时,我们往往能体验到充实、满足和意义感。当一个人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或者感到自己的行为偏离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状态时,他可能会有一种绝望和无意义的感觉。
人生意义感的第三个意义在于重要性或价值,即个体需要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自己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过有意义的生活”就包含了这种价值判断的成分。但说到有意义的生活,人们往往会觉得一定是和一些超越自己的崇高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社会有益(这一点我后面讲意义感的来源时会详细阐述)。但实际上,人们往往觉得自己的价值并不来源于此。比如对很多人来说,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其实是个人价值的重要来源。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孩子是他们个人价值观的核心。同时,一个人的信念和目标也会给他一种自我价值感。无论如何,人总是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一定价值的。感觉人生没有价值是一种极其消极的状态,相当于认为人生没有价值,存在没有意义。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个人会自杀来应对存在价值的缺失。
一致性、目标、重要性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交融的。首先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然后才能谈建立和追求人生目标。而我们对价值的感知往往体现在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我们所珍视的目标的追求上。
虽然生活中的意义感似乎复杂而难以捉摸。但是相信我,人类足够强大,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关于意义感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人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在毫无意义的漩涡中拼命挣扎。我还记得前段时间在北大做的一个大一新生调查,结论是40%的受访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打算放弃。这个结论看似骇人听闻,其实完全正常。北大60%的新生认为生活是有意义的,这与从其他地区的其他样本中获得的结果,以及对其他积极心理状态(如幸福)的调查结果相似。我们知道很多心理变量呈现正态分布,一个好的量表应该能捕捉到这种分布。如果测得的平均值位于量表的中值,则意味着约有50%的人低于中值。平均值明显高于中值,足以说明人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迷茫、迷失或者被重视,远没有放弃那么可怕。当然,学校教育和亲子关系有各种各样的弊端,但即使在比这些新生更恶劣的环境下,人们仍然可以很好地适应。人的心理免疫力和身体免疫力是一样的。虽然有懈怠,但大多数情况下足以让我们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袭。
我们来看看其他的研究证据。许多有代表性的大规模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例如,在2007年的一项盖洛普调查中,覆盖了13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13万多人,91%的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意义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即使在生活意义感较低的中国香港,这个数字也达到了60%以上。下图显示了对8000多个美国样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即使在意义感最低的年龄组(25-44岁),意义感的平均值也超过了中位数(这里的中位数是20,相当于7分制上的4分)。我没有统计过国内其他实验室的调查结果,但是近几年我们实验室有几个关于意义感的调查涉及到近4000人,平均分数一般在4.5-5.5之间。实际上,超过90%的研究使用了生活测试中的目的(PIL)和生活问题中的意义(MLQ),这两个在实验室中最流行的意义测量工具高于中值(每个研究的总平均值在PIL为5.12,在mlq为4.56)。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因为生命的意义感在个体生命中很重要,所以一定不稀罕。难怪在这一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劳拉·金博士将她和同事们2014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上的论文命名为“人生相当有意义”!
来自(Steger等人,2009年)
因此,毫无疑问,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至少部分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值得活下去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在为幸福而奋斗!在接下来的推动中,我将试图探索心理学家眼中的幸福以及意义感和幸福之间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海因策尔曼公司。洛杉矶金(2014)。生活很有意义。美国心理学家,69(6),561-574。
海因策尔曼,S. J .,特伦特,j .,& amp洛杉矶金(2013)。客观连贯的遭遇和人生意义的体验。心理科学,24,991-998。
兰伯特,北卡罗来纳州,斯蒂尔曼,佛罗里达州,希克斯,新泽西州,坎布尔,南卡罗来纳州,鲍梅斯特,佛罗里达州,和;Fincham,F. D. (2013年)。归属就是物质:归属感增强了生活的意义。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通报,39,1418–1427。
玛蒂拉,f .,& ampSteger,M. F. (2016年)。人生意义的三层含义:区分连贯性、目的性和重要性。《积极心理学杂志》,11,531-545。
Oishi,s .,& ampDiener,E. (2014年)。贫穷国家的居民比富裕国家的居民更有生活意义。心理科学,25,422-430。
Steger,M. F .,Frazier,p .,Oishi,s .,& amp卡勒,M. (2006年)。生活中的意义问卷:评估生活中意义的存在和寻找。咨询心理学杂志,53,80-93。
Steger,M. F .,Oishi,s .,& amp卡什丹,T. B. (2009年)。跨越一生的人生意义:从成年到老年的人生意义的层次和相互关系。积极心理学杂志,4,43-52。
Park,C. L. (2010)。意义制造文献:意义制造及其对适应压力生活事件的影响的综合评论。心理通报,136,257-301。
张、何、桑、陈、丁国胜、滕、方、刘、米、俞、s、等(2016)。中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来源。《幸福研究杂志》,17,1473-1492。
张、何、桑、赵、陈、朱、j . & amp;邓,W. (2018)。对意义的需求、意义混淆、意义焦虑和意义回避:生命意义的额外维度。快乐研究杂志,19,191-212。
1.《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感受生命的意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感受生命的意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61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