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郑重提示:

这篇文章适合先分享藏品,有时间慢慢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庞大,非常有精华,是羽毛球大神的举宪,希望球友们不要错过好的。

一、条件&成本

摘要导读:

想是一回事儿,做又是一回事儿,长期坚持下去更是另一回事儿,您得付出代价。

二 、教练&训练

1、关于教练

摘要导读:

对于成人业余学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教学办法、沟通能力。

2、关于训练

摘要导读:

无论何种技术动作,其是否能稳定掌握和实战对抗是否能正常运用,都是需要训练来实现的

三、教学视频&比赛视频

1、教学视频

摘要导读:

无法让你真正的体会到动作的正确感受是什么?教学视频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2、比赛视频

摘要导读:

看门道时,精力放在步伐合理上、技术运用上、球路变化上,甚至阴谋诡计上。

四、器材&装备

摘要导读:

拍鞋衣包球线胶,烧来烧去真热闹。

1、鞋

摘要导读:

买你能买的起和舍得买的最贵的档次,不要纠结于什么性价比。

2、拍

摘要导读:

不能做“钱多、人傻、速来”的事情。

3、衣

摘要导读:

那都是品牌引导消费。

4、包

摘要导读:

属于穿衣打扮的范畴。

5、球

摘要导读:

不同时期打不同的球,和不同人打不同的球。

6、线

摘要导读:

用什么线根据个人断线的频率和经济状况定。

7、胶

摘要导读:

再好的也耐不住磨损、汗浸、脏污。

一、条件&成本

当在这儿开始看这长篇大论的絮叨之前,您得确定自个儿的羽毛球打法不是站街男站街女或者偶尔退路进厅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您是娱乐型的,祝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玩啥啥乐、吃嘛嘛香,您走好~

然后,您想想自己是不是打球(或者即将开始打球)喜欢要好儿的、要面儿的、要乐儿的,外加自虐的~

什么是“要好”?

就是打这个球得认真,得对自己多少有点儿要求,不能打成啥样都无所谓~

什么是“要面”?

就是得有虚荣心,动作得正规吧、得有模有样吧、得拿得出门来吧~

什么是“要乐”?

就是得打的有点内容吧,就是“拍鞋衣包球线胶,烧来烧去真热闹”

那,什么是“自虐”呢?很简单,人家球星那是挣钱加出名,专业球员那也是为了出成绩谋出路,咱业余的下大力、流大汗外加出大钱的,干啥呢这是?

就是因为一个真喜欢!

可以看到这里还期待着继续往下看的,我想,您基本就是真心喜欢羽球并期待在球场上获得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未来业余高手一名。

不过您先别激动,想是一回事儿,做又是一回事儿,长期坚持下去更是另一回事儿,您得付出代价。

想打好羽球,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娱乐项目或者败钱玩儿的深坑,确实是需要一些成本的。

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财力成本、身体成本,如果三者缺一,您就可以继续按自己的喜好徜徉在论坛的海洋中去吧……

时间成本

不要期望平均一周打上一次半次的,就可以较短时间内从菜鸟或者纯入门达到什么较高水平,如果您的大部分时间无论是为工作还是为生活都忙的一塌糊涂,建议您还是重和谐、保发展吧先。

财力成本

装备、场地、耗材、交通、教练……都需要人民币的支持,倒不是说必须巨资,想玩的好,每月少则百八十、多则三五百甚至千八百,直至上不封顶,想玩的好,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长期总预算弄个万把块的准备金是要有的。

觉得应该勤俭持家,不认同我这般“奢侈”的就可以回帖拍我一砖然后继续到别处当您的热血青年去吧……

身体成本:

虽然娱乐羽球的门槛低,但想玩竞技类的,至少您得体质正常,体弱多病的、营养不足的、肥硕无比的,包括四肢不协调的,您还是在其他领域另辟战场吧……

另外,已经不是年轻小伙的伙计们,长时间高频率的打球,总会消耗很多体能,工作生活还需要很多体力和精力支撑的,就别对自己有太高要求了。

二 、教练&训练

想让自己长时间打球甚至把羽球作为终身爱好而不弄得一身伤病,想让自己的动作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正规美观,那就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先乱打一气爽了再说,也不能打着“以赛代练”的旗号满足于东征西战。

1、关于教练

很多朋友说没有时间没有财力没有条件去找教练,相信这是事实,在如今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能有心境抽出时间来打打球已实属不易,这些值得尊敬的球友已不是这一讨论的话题。

但也有一部分嘴里说着没时间没财力的坛友(对!是坛友不一定是真心爱球的球友),却可以在器材版看到他们孜孜不倦在纠结、在探讨、在展现、在高烧、在折腾,我想,对他们来说,大概泡论坛烧器材需要的时间和金钱跟学球练球的来源不一样吧,嘿嘿……还有很多人说跟着教学视频学习也差不多,如果你相信这个说法,可以直接跳到本文第三章“视频教学的关键问题”部分阅读后再回来。

我跟过的教练有业体出身的驻馆教练、半专业状态的年轻球手、国青背景的省队专退,还专门观察过几乎本地所有有名气的教练授课训练和部分业余高手兼职教球的表现。

得出的结论就是,对于成人业余学员来说,教练的水平并不能完全靠是国字号的还是省字号的来界定,甚至不能用其作为球员时的个人能力和成绩来衡量,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教学办法、沟通能力。

无论你是从入门开始学握拍挥拍高远,还是野球打了一阵子想纠正动作,教练的职业道德是首要的。

一大部分常年教业余 “爱好者”的谋生教练,或本性所致或早已被一批批不停的来入门的成人们弄得没啥责任心,教学过程也就是讲讲动作示范几下,扔扔球调侃几句、挥挥拍陪打几下,就算完成任务。

选教练之前,一定要了解一下其在以往学员里的真实口碑,最好是能花时间偷偷看其一两次教学训练课。

看看其是不是很耐心的纠正学员的动作,是不是很用心的分析学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不是有丰富且有效的小办法来帮助学员掌握动作和纠正错误,是不是能准确易懂的可以表达出以上这些内容。

符合这些,才是一个值得你付出的教练,才是一个可以带你走上正确、快乐、持久的羽球之路的教练,哪怕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各类成本。

关于学球是大班还是小班还是单独的问题。

对于成人(之所以强调是成人,是因为少儿系统训练的方式方法还有所不同,这是另一个话题)我认为大班只适用于扫盲和单位组织活动,一个教练带最多4人的小班是基本条件,一对一教学其实对于体力、能力和对球的理解力都不是极佳的初级爱好者来说有些浪费,一对二或者是二对四应该是最合理的配置。

为什么呢?

相信找过教练的球友都比较容易理解。

学球,除了学更重要的是练习,如果是一对多,讲完了练得很少根本白搭,即便是两个小时一次课,如果人多了导致平均练得少,就会这次仿佛是学会了,再加上自己私下不用功(自己用功是一个大话题,后面会详说),下次基本就又还给教练了。

如果是一对一,一个非体质体能俱佳的成人,是不可能一个小时内持续高效率的学和练的,二线城市以上的一对一价格,至少要100+,很多时候还不包括场地费,浪费几分钟那都是哗哗的银子啊。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对二,教动作的时候方便有效,练的时候一个人多球或喂球打,另一个略作休整或自行揣摩动作查找问题。

其实更高效的方式是一个优秀教练加一个高水平助教(陪练)组合,因为耗费优秀教练的精力体力甚至口舌去扔多球和喂球陪打是一种浪费。

一个教练一个助教带4个学员,有教有练有纠正,甚是完美。

当然了,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属于可遇不可求,能找到这种方式的球友,且行且珍惜吧。

关于学球频率。我认为基本确保质量的底限是每周两次,每次至少一小时。但要自己课下多用功,反复挥拍找感觉,自己跑步伐(不一定要在场地上,也不一定大步幅,主要是把节奏搞熟)。

每周三次为较好;

时间金钱能支撑,隔天更佳;

体力、时间、金钱都能支撑,天天是王道,呵呵~如果个人时间忙到确保不了一定频率,那就是当前没有时间去学什么球了,还是先放放,日后再图大计吧。

确保不了质量和效率,就等于一定程度的浪费。

对于入门或者需要纠正错误动作的人来说,这期间尽可能的不要去随意打球,尤其是打对抗甚至比赛的话更是反对。

因为在正确动作没定型之前,打起来很容易就用上一些自己习惯和适应的动作,影响标准动作的成型。

实战对打的话,对方的来球是以让你不舒服为目的,而在基本动作未定型之前,应该在舒服起码在有充分飞行时间的前提下去体会正确动作的击球。

如果自行打,可以有水平较高的人陪你对练而不是对抗,打的时候能做到强制自己体会动作,不去碍于面子纠结于能不能打好球甚至打到球。

2、关于训练

无论何种技术动作,其是否能稳定掌握和实战对抗是否能正常运用,都是需要训练来实现的。

训练包括学习新动作后适时的动作模仿和体会用以基本掌握,包括后续的专项多球及单球练习,也包括自行进行的一些辅助练习。

作为初期学动作后的适时训练,效果和效率主要就是看教练水平和个人领悟力及协调性了,这个在关于教练的篇幅中已做叙述。

后续的专项多球和单球练习,同样也要看教练或陪练的水平和自己的刻苦认真程度。

拿发多球或扔多球来讲,在初期并不是你找一个球友给你帮一下就可以完全替代的,出球距离、高度、位置等方面的掌控和拿捏,都是有讲究的,除了出球稳定性的需求,再是根据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来调整的。

到了中期,出多球或者单球回合式的训练,就要讲求线路的设计和连贯,以及为了提高练习者的速度、反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落点、球速和弧度的调整。

自行进行辅助练习,办法网上谈及的很多,练球感的、练反应的、练发力的、练素质的各方面都有。关键在于你肯不肯用心和用功。

举几个小例子,你在走廊里的时候,看看四周无人,会不会跑两下上网步伐或者来两下后退蹬转?

看电视的时候,你会不会手里握个拍子来回转一转体会一下不同握拍方式的手感?

从餐桌起身到不远处的冰箱去拿个东西的时候,你会不会用小并步或者小垫步过去?

这还不算你自己在高度和空间和场合允许的时候在家在单位反复的挥拍练习,再有空间有条件的如颠球和抽墙。

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而可以自行进行的各项简单锻炼方法那就更是比比皆是,比如随便找个楼梯垫脚练小腿和跟腱,做做静蹲和半蹲起练腿部力量,跳跳绳提高协调、速率、体能什么的,全靠自己是不是想和坚持了。

而且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从我自身和建议他人进行此类自行辅助练习的效果来看,绝对有效而且快速见效。

再说一下不同水平时期的训练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这些就是在教学视频里自学和让高手指导甚至一些低水平教练都无法告诉你的。

其实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就拿吊球这一个技术来做例子讲吧,很多人一开始就去找什么包切的感觉就是一个误区,除了可以让本来就无法确保正拍面击球的你更加不稳定之外没任何益处,你要知道,高杀时确保正拍面击球(就是拍面和来球飞行方向的垂直)是很多人努力追求击球声音和出球效果的根本原因!

作为初期接触吊球,就应该从熟练掌握正拍面的高球动作后,开始练习同样挥拍动作下的减力减速进行的正拍面吊球,方向只是靠挥拍指向来调整;

等可以能基本确保动作一致性的前提下比较稳定的做到距离和方向的掌控之后,再去接触侧拍面劈吊乃至滑板吊,以提高吊球速度、贴网度和高吊杀的高度一致性;

等转体吊基本稳定之后,再去接触不转体的侧体吊,以提高出球隐蔽性和丰富球路。

这些只是个大概,其中还牵扯到何时是靠挥臂的发力、何时是靠压腕的发力、何时是靠手指的发力,等等。

技术和综合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先把高吊杀放挑抽这几个大项动作基本定型了,把前后步伐搞正确熟练了,然后串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和适当的对抗。

然后再回来根据自己的问题搞一遍,中间夹杂接触一些更细的动作,比如勾推扑撩等。

然后周而复始。其实专业的也不过是这些东西,只是他们的能力更强、技术更细、标准更高、经验更多,战术球路是另外的层面这里不多说。

各单项动作没有什么所谓瓶颈,只有理解力和掌握程度的快慢问题和稳定程度。

技术瓶颈就在于某个轮回的时候只螺旋不上升。

总之,正确的学习动作,只是一个开始;

能不能稳定的掌握动作,才是根本;

能不能在对抗时合理的使用动作,仅是及格;能不能在实战中正常且连贯的发挥动作,才是王道!

如果你真想系统完善的打好羽球,什么窍门、捷径都是空中楼阁,科学合理的、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才是王道!

三、教学视频&比赛视频

羽球视频主要包括教学视频和比赛视频。

另外还有些集锦啊、纪录片啊、专题片啊、球星特辑啊,等等,就暂时不在讨论范围内了。

四、器材&装备

拍鞋衣包球线胶,烧来烧去真热闹。

打球的必备器材的重要性排序,已经有无数人说过无数次了,无非就是鞋最重要,拍子其次,衣服球包丰俭由己。

其实,烧拍烧鞋等大件也好,烧球烧线等耗材也好,都是一种乐子,这种乐子,是跟打球之乐不同的两条相互平行的娱乐之道。

器材对球技水平的影响,不能说没有,但是很有限,甚至可以说只有你的水平达到某个程度之后,才会有些许的影响。

就好比所谓的摄影爱好者领域,分为烧片子和烧器材。

当年在胶片时代我玩过一段时间的摄影,那时候常混的某摄影相关论坛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关键不在于机身前面那个头,而在于机身后面那个头”。

现在进入数码时代,随着单反机的大量普及和智能化提升,加上购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甚至成了只要买个单反就可以说搞摄影,买上一堆镜头就可以说爱好摄影。

大家都热衷于拼硬件,反而忽略了光影、构图、题材、内涵这些摄影中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东西。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烧器材可以给爱好者们带来不少的乐趣和满足感,更何况烧装备之乐,只要银子扔到了就可以获得,远比技术上能力上水平上的提升要容易获得和满足的多。

摄影如此,羽球也是如此。

扯远了,回头简单说说对羽球装备的个人理解吧,不同意的谢绝拍砖,毕竟这个话题太见仁见智:

1、鞋

a/买你能买的起和舍得买的最贵的档次,关键在于选对适合自己的设计类型,不要纠结于什么性价比。

b/鞋的设计取向分为偏向于启动灵活的、偏向于减震舒适的、偏向于全面保护的。

身体素质好的轻盈有力的,选第一种,可以提高你在场上的移动能力;

身体重量较大或者腰膝有伤的,选第二种,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冲击;

腿踝力量一般的下盘不稳的,选第三种,可以相对减少你受伤的可能性。

c/没必要在品牌和型号之间反复的尝试,当你确定适应了某品牌某类型,坚持用即可。

在不同的脚感和特性的鞋子之间换来换去会因为习惯问题增加受伤的几率。

鞋子的根本功能在于帮助你更有效安全的打球,而不是美观和炫耀。

2、拍

a/各厂商不停的推出各种型号各种涂装,主要目的是挣钱,不是给爱好者们提供更适合的兵器。

各枪手写出美轮美奂的评测,主要目的是引导消费,不是帮爱好者们给一双慧眼。

当然了,你有财力支持,买拍玩也是乐趣,我是不否认乐趣所在的,因为我也烧,但是,烧要烧的明白,不能做“钱多、人傻、速来”的事情。

b/拍子的设计取向,大致分为(只是说大致哈)整体轻或重的、拍头轻或重的、中杆软或硬的。

这三个因素互相排列组合,就可以出来N种类型(具体多少中学数学知识没有还给老师的可以算一下,反正公式我是忘了)。

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的,这方面有诸多帖子,记得有几个写的很全面很到位的,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

其实很多球友因为拍子不合适去上下而求索,首先是因为技术动作不对导致,然后是类型没选对路所致,不是低端换高端或者换个品牌、换个型号就可以解决的。

c/买高端的还是买中端的,买Y家的还是V家的,真的于水平能力帮助不大。

不可否认是SZ的杂牌的拍子确实是性能质量不稳定不过关,但对于几个一线大牌来说,在自己不同水平时期,结合适合自己类型,在符合的型号里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配色,坚持打就行。

那些打了几天甚至几下就忙着说不是自己菜的坛友们,实在是对自己花的银子不负责任。

3、衣

在满足基本的快干排汗的要求外,其余主要是满足show的心理。

啥狗屁羽球专用,那都是品牌引导消费。财力丰盛的,个人喜爱的,您就使劲买就是了,咱也得追求个范儿。

不热衷的,穿个打折的耐克阿迪或者不是挂着羽毛球系列标着天价的综训系列的李宁,也挺好了。

您要是连什么361安踏之类的折扣衣都不舍得买,那您还是别进室内球馆打鸭毛鹅毛做的球了。

4、包

只需根据平时去球馆所需携带的装备数量选择合适的容量即可。

对于品牌、品质和外观,属于穿衣打扮的范畴,丰俭由己。

反正我挺烧包的,有超大的、大的、中的还有横的竖的,自责一下。

5、球

a/简言而之,你只要想把羽球当做长期爱好,球不能打低端的,更不能打LJ的,也没必要打高端的。

低端的影响手感不说,最要命的是飞行规律有问题,会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

高端的是打起来爽,但不是非大款所能承受,您如果轻松常年买高端球,请您还是去玩高尔夫吧,观澜湖更符合您的身份。

b/市面上大部分常见的品牌和型号,我几乎都打过试过,没有什么性价比高的球,再直白的讲,就是没有价值大于购买价格的球,只有价值等于和小于价格的球。

短时期或许会有,那也是厂商的销售策略,这里不多说,明白的自然明白。

球自然是档次越高的越好打,但我的建议是,按照你所在的打球的大圈子和小圈子来选择球的品牌和档次,和别人实战时打的球是你熟悉的,有百利而无一害,能理解不?

c/不同时期打不同的球,和不同人打不同的球。

你是初学的时候,还经常打毛的时候,用飞行控制尚可的左右手毛小方甚至拉直都行,打中方和全园实在是浪费。

中方和全园那是技术动作成型之后用的,起码要不怎么打毛了,那时候球包里最好装两种球,一种跟水平相当或更高的人对打时用,一种跟打毛的人用或者应付来“借”球的,不多说,你懂得。

6、线

Yonex的线在国内有销售的,都反复打过若干遍,还有gosen常见的也都用过,外加胜利的三款高端、李宁的一款高端。

论坛里谈线的内容比比皆是,我就不多说了。

打到最后返璞归真的建议就是,用什么线根据个人断线的频率和经济状况定。

不容易断线的,用细线,容易断线的,用粗线;舍得花钱的用高端,不舍得花的用低端。

也不要去费劲找和试那些本地不便找到的型号,打常见的就行,便于延续手感。

虽然总说“三分拍、七分线”,但还是技术水平是大头,只要动作正确技术过关,线的表现区别没有想象中的作用那么大。

您在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尝试各种线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不如去规范一下动作。

穿线尽量能找本地可以找得到的技术最好的,尽量是找通过CRSA的CS用空拍上机,不伤拍、不伤线、确保手感统一稳定。

7、胶

常见中端品牌的所有型号用过一个遍,阿尔法、泰昂、华腾、沸腾、guide,还有几个低端的品牌忘了,高端品牌用过神胶JWL、YY和胜利。

对于手胶我的原则是常换常新,高端的至少十几块一个,中端的最多不过三五块一个,再好的再耐用的也耐不住磨损、汗浸、脏污。

我最纳闷的是,很多的人打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去更换那个脏兮兮的手胶,几块钱而已,实体店也不过十几块而已,还不如你打一场球消耗的球的费用高。

反正我忍受不了因为缠了贵的手胶而一两个月不换,也不肯为了看起来耐脏一直用深色甚至黑色。

手胶我倒是建议大家可以反复在几个常见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牌子里反复试试,找出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因为每个人的手感和偏好不同,没有绝对。

加一个小建议,手汗多的最好用磨砂,因为粘性的沾了过多的汗水会变滑。

五、技术&战术

1、手法vs步法

【A】所谓手法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实就是指上肢动作。

具体的各种技术动作请去问教练或者看视频,在这里我只是说一些理念性的东西。

就拿握拍说起吧。很多人都说高远球是羽球的基础,我认为握拍才是基础中的基础。

或许一开始初中级的技术动作对握拍的需求还不那么高,但到了一定层面的技术,就是检验你是否拥有高层次握拍的时候了。

自从21分制实施以来,能力流就逐渐的全面战胜技术流,于是,自然而然的,那些被我们称道的花花动作就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在单打上尤其明显,甚至在一流的专业球员里面,绝对的能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掩盖由于握拍的不完美导致的高级技术动作的缺憾。

业余对抗里面也不例外,一个能力突出的人总是可以让某些只追求所谓技控的人无可奈何。

在双打领域,那些拥有完美手感的球员,便无一例外都具备完美的握拍。

说到这里,肯定就有不少人按捺不住的想要骂娘了:“你TMD总是说这些没鸟用的,到底怎么握拍?”

那好,我举一个例子讲一讲。

从物理角度来说,完美的握拍就是手指的位置和运动如何让杠杆的力量和旋转的力量在确保一定方向性的前提下的完美实现。

现在,请你拿出一根筷子或者一只完整长度的长铅笔或者手边类似的细长棍状物,先按照正手握拍的标准握好,这时候,食指是高于拇指位置的,并要和中指有一定距离,后三指相对相近些。

由于筷子或铅笔要远细于拍柄,所以可以让你自然的实现空出掌内的松握拍状态。

把手举高,慢慢做击打上手球时的最后手指手腕发力动作,如果你有基本的中学物理知识,请确保拇指接触处为支点,然后用后三指依次叠加握紧发力,同时用食指第二节内压发力。

感受到了么,就仿佛4WD车辆的有推力有拉力,这种小小的手指力量,只要你的动作足够协调,支点的另一头,也就是拍头,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这是说杠杆的力量,再说旋转的力量。在手指进行杠杆运动的同时,想象一下根据来球方向和出球方向的需求,协调的转动手腕并辅以捻动手指,加以小臂发力,让拍框的击球网面产生旋转,最后以出球方式需要的角度击中球头。这就是旋转的力量。

当杠杆的力量和旋转的力量完美的叠加在一起,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再简单说一下反手握拍,参照以上所说正手动作,按照反手握拍的标准握好,这时候,拇指位置是高于食指的,食指成了杠杆的支点,发力时,拇指的压力成了前驱力,仍然后三指依次叠加握紧发力作为后驱力。其他等同于正手。

现在明白了么?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必须有足够的球感来确保击球点和击球时机的正确,还要有足够的肢体协调性来顺畅的完成这些微小的动作组合。

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发力对握拍的需求,还有根据各种击球技术动作的各种手指的位置和运动,远无法用几段文字说清。

我打了这么多字,如果仍然看不懂体会不到,那我只能很无奈的表示,限于我的表达能力有限和部分人的理解能力有限,实在无法用文字来具体说明如何才是完美的握拍。

更何况,完美的握拍是一种动态的状态,而不是教条般的一板一眼。

常说的握拍要“松”是一种状态,发力瞬间要“紧”也是一种状态;

松紧之间的转换是一种状态,不同击球动作时的各手指的位置和间距也是一种状态;

大发力时手指和手臂的协调是一种状态,小发力时手指和手腕的配合也是一种状态。

大家一直在追求的动作一致性,无论是上手球的高吊杀,还是网前球的搓推勾,无一例外都要依靠完美的握拍来实现。请注意,我再强调一次,我指的握拍不是你抓个拍柄让人看看的那种静态握拍,而是指的各种击球动作所需的最合理握拍的动态转换。

【B】所谓步法就是指下肢动作。

我认为步法的精髓所在,是启动的时机把握、行进方式的合理以及衔接和连贯。

启动问题,就是论坛里常年谈到的启动小跳的问题。

我认为启动小跳是切实存在的,那些否认派系,也不过是启动小跳的另一些表现形式而已。

只不过是这所谓的小跳存在明显跳和不明显跳的区别以及不同幅度和角度的区别而已。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启动不是纯粹的机械运动,它和某一个技术动作的相对固定是不同的,它是结合着对对方击球时机节奏的判断和出球后方向、距离、高度的判断的一个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结合体。

启动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明显提高的。首先你可以通过拉斯姆森、李在福等有关详细讲过启动小跳的视频来掌握方式方法。

李在福的后期视频里有过几个练习方法,可以参照。

在实战中,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启动的,只是有可能节奏没有卡到正确的时机,要么因为怕跑不到赶不上提前乱动,要么球出来以后都过网了才后动,要么动的方向与球的方向不一致,要么原地动。

想要提高,除了专项训练外,在实战中要加强集中注意力体会那一动的时机,再就是可以多看比赛视频,把高清视频放到大屏幕上看,在常规全景镜头时盯着远方场地的选手出球,每一次出球都卡着节奏用意淫的方式在心理模拟启动,当然你能站着做自然更好,不需要多少空间,因为后面的步子不需要昨晚,只要有个方向和节奏就足够了。

行进方式的合理性,就是那些并步、跨步、交叉步的问题。

(第三次重复,具体的各种技术动作请去问教练或者看视频。)

合理与否并不是绝对的,根据不同来球的方向、位置、速度、高度,并根据不同人的性别、身高、柔韧性、协调性等等的不同,形成了无数种组合。

所谓最合理的的方式,就是根据不同的来球在瞬间使用了最适合你的行进方式。

如果你身边没有可以因材施教的经验丰富的专业教练,请不要盲目的相信那种千篇一律的所谓高手的指导,你可以在可以找到丰富视频资源的专业球员里面比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打法偏好,认真的找几场比赛视频看,找出在应对各种类型来球时的合理步伐使用,牢牢的记在脑子里,多在场地上练练,熟了之后实战中逼着自己用。

衔接和连贯,这是重中之重。那些明明各项技术动作都搞得有模有样,实战起来就完蛋的,大都是衔接和连贯出了问题。

高手与庸手的区别,老手和新手的区别,很多时候就在于此。

甚至可以说,连贯和衔接做得好,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弥补技术动作的粗糙。

请不要问我具体如何做,还是那句话,如果文字可以说清楚,那做高手就实在太容易了。

【C】手法是步法的最终体现,步法是手法的实现基础。

手上活好,跑不到就都是花架子;

手上没活,只会跑那是下苦力。

所以说,手法和步法,就犹如两根筷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一个人的水平,就取决于木桶原理的那个最短板。

2、头顶vs反手

反手好像是永远的话题,我也不免俗的要说一说。

但我的观点和理念绝对不俗,请耐心看。

一直以来有两种理论,一是说专业的都要求多用头顶,专业的身体和能力也可以保证尽量用头顶;

二是说业余的身体和能力确保不了头顶,应该学好反手。

但实际情况却是,要求尽量打头顶的专业球员的反手都不弱,都具备完全被动时起码过渡三个点的能力,即网前两点外加直线后场,最多就是动作舒展与否与漂亮与否的区别。

至强者如陶菲克,可以在动作舒展漂亮的同时出任何一点,还可以反杀。

而头顶能力都一般的业余人士,反手大多只能过渡网前,少数可以顶后场,还不能确保弧度和深度完全到位。

我个人的意见是,反手要学要练,但万万不能着急。

如果你有机会和耐心训练,请先好好的练好头顶,从头顶步伐开始,到头顶的顶高远、吊网前,甚至头顶突击。

不要动辄就轻易说业余的身体条件不行,打不了头顶。

以我个人为例,我绝对属于身体素质很一般的人,爆发力不好,肌肉耐力不好,柔韧性不好,最多就是比一部分人协调性好些、头脑意识好些,接触羽毛球时的年龄也超过了很多人认为已经无法有所成果的30岁。

但我经过训练,完全具备较为流畅和一定质量的头顶高远、劈直滑斜的能力,还外加当来球弧度和深度不足够好时的头顶突击能力。

所以,对于大多数身体正常的业余爱好者来讲,完全可以通过练习具备完善的打头顶能力,就看你想不想做、肯不肯练。

对于纯反手的出球,首先我想纠正一个概念。

很多人但凡一提打反手,就下意识的认为反手指的是对付后场左区接近底角的来球。

其实,中半场甚至中前场的反手发力出球,需求量更大、更务实。

对于业余单打来说,从中前场到后场底角整个这一条反手线如果不具备,是完全可以打的;

但对于双打尤其是混双,不具备中前场及中半场的反手发力能力,就犹如没了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的残障人士,威力减半。

各位可以找几场不是一线球员的女双比赛看一下,很少具备有反手中半场发力下压能力的女球员,男双专业选手能做的很好的也不是多数,最典型的就是马亨,如果你喜欢看他们的比赛,你就会发现他俩中半场反手抽压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其他人。

大概这时候还会有不少人跳出来说,业余的不具备这个能力,力量没这么大、爆发力没这么好。还是以我为例,再次重复,我在尚有一定运动细胞的男性人群里面绝对属于身体素质很一般的人,爆发力不好,肌肉耐力不好,柔韧性不好。

而我在没有得到教练针对反手进行过专门的讲授和练习的情况下,只是凭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自我练习,就做到了比身边几乎所有球友明显好的反手发力抽压能力甚至中半场反杀能力。

请设想一下,当对方出的反手位球弧度不够过你头顶的时候,你具备反手抽压的能力和顶后场的能力来应对,当来球弧度够高够深时,球的飞行时间就足够你做出头顶步伐用头顶方式出高吊杀,这样以来,还有多少机会用得到完全被动的反手底角的纯粹反手处理球呢?

如果你仍然执着的追求陶菲克般优雅处理纯粹被动底角反手的技术,那好吧,我也有三点建议给出:

首先,反手之所以难,除了违反了正常生理结构外,很大比例的因素是因为不习惯。

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但只要你想,并不是不能改变。

举个例子,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泡网,鼠标用多了,手腕自然就累,当我累到觉得再继续下去就很可能得腱鞘炎或鼠标手等疾病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强迫自己用左手鼠标。

你也可以试一试,一开始肯定觉得相当不习惯不舒服不顺畅,甚至脑子里还要想着左键和右键的转换。

但是,为了保住我的右手又可以同时开发我的右脑,我成功的掌握了左手鼠标。

熟练程度达到了大概除了玩CS这类要求绝对速度和绝对精度的第一视角游戏之外,其他日常应用左右手几乎无区别。

让我们回到羽毛球,如果从你开始打球,就要求你所有球都必须用反手打,打到现在,你还会不会觉得反手很难?所以,多练、多打,这是打好反手的唯一途径。

但我建议一定要在你具备了相当的头顶能力之后再去对反手下功夫,不然,你反手再好,也永远是被动过渡,一旦先养成了反手区全用反手的习惯,你就永远打不了头顶了。

其次,还是说,不要着急练反手。

虽然有习惯问题存在,但反手毕竟是有悖于正常顺畅生理结构的动作,还是不如正手更容易掌握。

如何克服?

需要你有足够好的球感和协调性。

球感包括距离感、速度感、空间感等等各种感的综合,协调性包括眼、脚、手等等各个身体部位流畅的联合行动。

对于运动神经良好的人来讲,尚且需要相当一定时间对羽毛球的各种熟悉后,才可以做到用合理正确的反手步法做出合理正确的反手动作,在合理正确的击球点打出合理正确的反手球。

所以,在你想下功夫练反手之前,认真的问一下自己,其他所有的一切羽毛球技术,你都做的很好了么?

最后,说一下反手的学习练习方法。如果你达到了我建议的以上两点,你就等于做到了欲练神功的引刀自宫,下面就是辟邪剑法的真传了,我说一说循序渐进的过程:

a、必须把本文手法部分的完美握拍掌握,这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握拍和手指发力,反手就是空中楼阁;

b、认真反复的看李再福和熊国宝的反手教学,之所以看他俩的,并不是因为他俩就全对全好,只是因为他俩专门就反手讲的最多最细。

c、根据反手击球的动作要求和发力要求,挥空拍,反复的挥、拼命地挥、长期的挥,期间不要带球打反手。

d、加上反手步伐,模拟网前一个击球后接被动反手,做到从脚腿到腰胯到肩肘到腕指的发力正确和流畅。

e、开始接触带球打,先从来球不过肩的不完全被动的点比较高的开始打,打好了打顺了再逐渐增加难度。

f、根据带球打的感觉,继续挥拍,反复的挥、拼命地挥,挥拍和带球打交叉进行。

g、重复e到f,难度逐步增加,先稳定打网前直线,再练网前斜线,都稳定了再练后场直线。

h、都做到了?那你拿哑铃等物去练小臂和手指手腕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去吧,反手后场大斜线需要它们。反正我目前是不行,据说中羽的不少键盘高手可以轻松做到。

那些做不到反手部分中“首先”和“其次”前两点就想直接做最后的反手练习的急功近利者,我只想说:“引刀自宫,未必成功”。

如果有根据辟邪神功所指能够有所小成的球友,请小成后记得来帖子里说一声,给他人以鼓励,谢谢。

3、进攻vs防守

无论是纵观论坛的讨论帖子,还是眼见实际球场上的各路业余人马,研究起技战术来,几乎全是进攻形态的。

谈起羽毛球技术来,无外乎高吊杀搓推勾扑放外加抽挡,其实,很多人研究讨论这些技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假设在主动条件下的,甚至主流的教学视频中的各种技术讲述,也是如此。

然而实际对抗中,除非对手是整体水平明显低于你的,否则,你遇到的来球相当大的比例是处于被动或者不主动的情况下的。

一系列羽球技术动作中,很多都是犹如双子座圣斗士般,存在着进攻形态和防守或相持形态两张面孔。

如后场技术,有主动状态下的快速平高和劈吊,有被动状态下的高远和过渡吊,被动高远又分正手底角被动侧体跨步抽高远和头顶区被动收腰腹顶高远;

如网前技术,有主动状态下的高点一致性出勾搓推,有被动状态下的低点勾放挑;

如中场技术,有相对主动时的上手球抽压,有相对被动时的下手顶挡。

另外,还有纯粹防守技术中的接杀接吊,就极少见论坛中热议过,而这又却是重中之重。

如单打中常用的接杀放网前和勾小对角,以及接吊时动作一致性的放或挑。

又如双打中常见的接杀顶后场和抽大对角,以及对方杀吊质量不高时的反抽。

当然,不要忘了防守最基础的东西——能力!

你得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让你能够支撑多拍回合的奔波或者杀接;

你更得有正确的前后场步伐,确保你能快速准确的赶到球飞去的方向和位置,还可以帮你节省体力。

我有两个师弟,都是足球运动员出身,虽然手上动作不够细腻,但拥有了正确的步伐基础之后,凭借绝对的跑动能力和相对过硬的拉吊能力,就可以横扫相当一片。

我也见过不少各种技术都不差的球友,一局球前十几分遥遥领先,后面体力不支导致人跑不到球打不着,最终被反超的悲惨世界。

人的本性都是愿意控制别人而非被人控制,所以琢磨技术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只去想主动技术。

但可惜残酷的事实往往不遂人意,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防守的重要性,不厌其烦的进行防守的练习和训练。

据说更高层次的高手更喜欢用变态的防守使对手崩溃而以此为乐,就像中国北方盛行的六人扑克游戏“够级”中的高手,这类骨灰级人群早已厌倦了争“头科”(即一局中的第一名),而是以掩护让“联邦”(即己方同伙)先走一步,自己留下“擒拉”(即把对方余下的成员打成最后)作为最愉悦的满足。

好吧,你不想那么没人性,你只想像纯爷们般打死对手,那也要牢牢记住,只有你具备了能防得住的前提,你才能有机会攻得赢。

六、定位&态度

1、关于定位

定位,其实可以回到本文上篇第一部分《条件&成本》中提到的内容,只是一年过去了,又经过成长和沉淀的我,反思自己,那时候确实是有些执拗和不够包容。

从最基本的娱乐型到所谓业余高手,期间可以粗分或细分为多种定位的类型。作为不是靠打球来谋生或者寻求社会位置的纯业余群体来讲,定位和满意度是成反比的。

当你对自己的要求越低,你就越容易从这项对于纯业余群体来讲本质就是娱乐的运动中获得愉悦;当你对自己的定位越高,你就越容易认为自己的付出应该得到更大的收获从而对自己不满;

更何况还有一些对自己定位颇高却付出颇少的人们。

定位也要合情合理,是否有运动基础、是否有运动天赋、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定位,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盲目定位,有害身心。

只是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不要去做口是心非的“爱好者”。

嘴里口口声声说“就是出出汗,就是图个乐”之类的阿Q话,心理藏着的却是羡慕嫉妒恨,但从未去努力做些学习或练习。

往难听里说,这就是典型的Biao子牌坊。

总言而之,作为一个羽球爱好者,只要你对自己的定位正确而且准确了,付出或者不付出相匹配的努力和代价,你就会获得相应的乐趣。

在此之外,再多重复一句不是废话的废话:用不正确的动作打不是娱乐型的羽球,你会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关于态度

国人从米卢那里得到普及的“态度决定一切”不知原出处是何方,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延伸来看,却是真理。

看过李在福视频的人,自然也知道这个业余羽球坊间最著名的高丽胖子也总在强调态度,似乎说得更是头头是道。

关于羽球,我个人对态度的理解,便更直接的概括为是否“用心、用功、用脑”。

用心: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如果对自己的羽球定位不仅是娱乐,而是想有某种程度的斩获,那首先是要用心的。

用心,便不能仅仅在去球场打球的时候兴致勃勃痛快淋漓的过把瘾算完,你得一定程度的重视它,程度视定位而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去你必要的工作学习生活之外,拿出多少心思、时间和注意力放在羽球上,你就会获得相应的收获。

比如,你花了时间心思去看教学视频,你就会收获或多或少的基本技术,当然了,除了看你得练;

比如,你花了时间心思在论坛器材版块看来看去,你就会收获或多或少的拍子,当然了,你得付出或多或少的人民币;

比如,你花了时间心思去关注各项赛事,你就会收获专业球员们的技战术和球路,当然了,你得是看门道不是看热闹;

比如,你花了时间心思利用业余零碎时间做一些自我练习,你就会收获提高技术和能力的基础,当然了,你得坚持而不是浅尝辄止;再比如……

用功: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这其实就是对上篇的主题“没有捷径·没有速成·没有窍门”的另一种诠释。

如果你的定位是健康科学、扎实渐进的打好羽球,只靠看和想是不行的,必须得练,即便绝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去长时间高频率的练,要掌握某项技术,适当的练习也是必要的。

对于技术和能力,纸上谈兵式的眼高手低永远无济于事,难耐寂寞的“以赛代练”总会停滞不前。

对于战术和经验,当然便是实战出真知了,这是另一个话题,按下不表。

对于自己羽球水平有要求的人,不要总是强调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多练多进步、少练少进步,付出总会有收获。

试问一下:颠球,最普通不过吧?

握拍绕八字,听说过吧?

跳绳,肯定会吧?

抽墙,也知道吧?

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甚至说滥了的小练习,事实证明却是最有效的练习,你做了多少?

再试问一下:发接发质量和稳定的重要性,四处都经常提到吧?

你也承认吧?那么,你有过多少次抽出一点时间来耐着性子去练几下?

即便舍不得烧教练带着练,即便找不到几个志同道合的球友互相练,诸多的自我练习方法,论坛上也屡见不鲜,如果你有打好球的意愿,你又真正做了多少?

用脑: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我认为,成人学习和孩子学习的区别和优势,就在于成人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孩子绝大多数只会机械的学习。

而孩子优于成人的,就是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更佳。

我经常接触接受长期接受专业训练的小孩,从小学到初中的都有。

专业球员大多数是按照教练的讲解和安排进行技战术的重复训练。

对于他们来说,在对手的球打到某处,相应的运用何种技术进行何种线路的回击,其实每个点每个组合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几种。

平庸的专业球员不需要用脑子去想,把每个选择都去做到做好就OK了;

能做到思考根据不同的对手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情况做哪种回击最合理的,就是优秀的专业球员了;

能临场做到最佳最优的,就是一流的专业球员了。

对于年龄不等的半路出家的成人业余爱好者来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长时间的反复训练。那么,我们就要发挥思考的优势,多用脑去想一下: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才能做好?球路为什么要这么打,怎么才能做对?

我为什么做不到,如何才能弥补?

等等等等……

如果你定位不是娱乐型羽球,那就不要只是挥汗如雨的只是图个简单粗暴的痛快,多少用一点脑子去想一想,无论是场上还是场下,无论是现场还是事后。

带上钢盔说一句: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比动物多了一点智商,能够用脑思考。

冒着被删贴被禁言的危险再说一句:图个肉体满足,那叫性Jiao,追求身心愉悦,才是做Ai。

用心、用功、用脑,此文,有用者如猛回头警世钟,无用者如狗屎一坨。

本文由全球最大的羽毛球微信公众账号提供。

林丹、谌龙、蔡赟、傅海峰……王适娴、汪鑫、王仪涵……国家队,一半球星,都关注了!

加关注:请搜索“羽毛球”,第一个就是我们。或直接搜索微信号:yu-mao-qiu

1.《成人学好羽毛球要多久知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人学好羽毛球要多久知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5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