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咖啡故事]磨练中国非遗产品牌,帮助非遗传继承发展。

光明网申(记者赵艳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结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众多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密切关注的话题。近日,光明网采访撂石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就如何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力度、让非遗拥抱现代生活、守护“非遗的魂”等问题,沈少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撂石锁项目的唯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过九旬的沈少三多年来一直在身体力行、传承传统体育项目。提及相关经历,沈少三仍然唏嘘不已。

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大的石锁重60至100斤,小的二三十斤。”沈少三告诉记者,石锁表演的花样很多,表演翻花、拳接、头接、肘接等时,要让石锁来回翻飞旋转,还要能准确抓到。表演时内外偏腿、朝背后和头上部扔、钻裆腰穿等,串起来组成套路非常好看。三五十斤重的石锁在空中飘,让人看着很轻,需借助石锁的惯性和下落角度,还要能抓住再抛出去,使其具有连贯性,这就需要巧和稳。

“撂石锁在咱们国家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最开始人们是用它来强身健体,清朝时期人们考武状元,其中有一项比试就是撂石锁。”沈少三说。然而,这么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在建国初期乃至之后的三四十年间,练得人却越来越少。

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沈少三作为河南代表参加,全场只有他一个人会撂石锁;1986年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撂石锁的仍然只有沈少三一个人;“到了1991年,在广西南宁,还是只有我一个人撂石锁。人们特别热情,我上了那个红毯一边撂石锁一边走,人们都在欢呼,一定要我表演。”沈少三说。当时的沈少三已经年过六旬,在表演了一段时间之后体力不支,无奈抱歉下场。“当时我实在是扔不动了,要不然大家爱看,我肯定还要再继续给大家表演的。”

经此一事,河南方面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老头子都六十多的人了,还这样练哪儿行?为撂石锁培养接班人开始正式提上了日程。“(河南方面)在开封找了几个年轻人,让他们跟着我撂石锁。我跟着他们,他们练,我给他们指挥。”从最开始的被迫寻找接班人,到传承人发现其中趣味爱上撂石锁,沈少三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

“现在听说有好几个省也都有撂石锁了,像北京的日坛庙会、天坛北门都有人撂石锁。”师傅教了徒弟,徒弟再教徒弟,撂石锁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现在,可能大部分人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或者练的石锁也没有那么重,人们更多的是把撂石锁当做一项强身健体的项目在练,但现在,撂石锁的终于不再是我一个人了。”

在一所河南当地中学的操场,沈少三常年免费教授撂石锁及中国摔跤技艺。当地的很多父母,都把本要送去学钢琴、奥数的孩子们送到了沈少三的武术班。“我觉得,教孩子们撂石锁,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沈少三说,“这些孩子,就是撂石锁的未来。”

记者:赵艳艳

后期:张恒

1.《南宁哪里有报武术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南宁哪里有报武术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2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