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焚香的习俗,或燃香洁室,或熏衣染被。“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是汉晋六朝文人对熏炉和香所作的隐喻吟咏。在焚香器物中,汉代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堪称最为精湛的博山炉之一,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羽人博山炉”,1988年出土于当时庐江县裴岗乡罗岗村,是汉代香炉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国家一级文物。该炉炉盖因山势镂孔,炉座饰卷云纹,上为一羽人托炉。炉盖可以打开,并与炉身相连。此炉构思新颖独特,是汉代博山炉中的上乘之作。

羽人,顾名思义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也称羽民。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爱居的乐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因此,用羽人捧炉,代表了制作者和使用者希望增加此炉的“仙气”,借此增加自身“仙气”的美好愿望。

据史料记载,汉代的王室贵族使用的博山炉常有错金错银材质,平民百姓虽然只能使用陶瓷制品,但有条件的也会在造型上追求精致。汉羽人博山炉虽然只是铜质,但其别致的羽人造型,则体现了另一种追求“高贵”的途径。

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2000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出土文物“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蟠龙纹铜壶”一套4枚邮票(2000-21,面额80分,2000年10月20发行)。

1.《文物介绍——博山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物介绍——博山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33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