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凌晨5点,“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曾经的“温州第一能人”、首富叶文贵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
叶文贵
职业:温州第一代民营企业家 世界第一代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者
出生年月:1950年4月
祖籍:浙江温州苍南
家住苍南金乡的叶文贵,有着“温州第一能人”的美誉。1986年,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曾在媒体上发表题为《希望涌现更多的叶文贵式人物》的评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中央级媒体上,叶文贵的消息也频频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已坐拥了千万元资产。"
叶文贵的传奇人生
浙商博物馆前后收到过吉利、众泰、万丰奥特等多家知名浙商企业捐赠的汽车,但是露天摆放的一个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壳子,却是人们最爱拿手机对着拍照的物品。这辆“破车”被拍得很多,却很少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跌倒在造车路上的叶文贵捐出了他造的一个车壳子。 杨晓轩 摄
这件藏品的捐赠者名叫叶文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代名词时,他已坐拥千万资产。当年被誉为“温州第一能人”的叶文贵,在1988年开始研发电动轿车,这比李书福、吴建中等“造车牛人”都早很多年。在投入1500多万元后,这位当时被媒体称为“造车狂想者”的能人,始终没能实现商品化,最后跌倒在电动汽车的研发路上。
“温州第一经营大户"
温州苍南金乡人,1969年10月,19岁的他到黑龙江七台河市插队,发现关内和关外土特产差价很大。国家号召致富时,就顺便做起了生意,和几名老乡办起了锹柄厂。到1978年回乡时,他已经是万元户了。
回乡后,进入文成县民政局所属的五金厂工作。此时的金乡,以铝制徽章、标牌为主的家庭工厂已悄然兴起,一面面招牌在召唤吸引着各地来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叶文贵发现交通落后的金乡,人们搞家庭工业的原材料———铝板,全靠船载肩挑从外地输入。运输不便、增加成本不说,材料还很紧缺,常常影响生产。富有商业头脑的叶文贵想,自己在工厂里干完全没有优势,亲戚们又面临就业难题,不如将这些亲戚组织起来,开一间轧铝厂,产品销路肯定没有问题,一定可以赚钱。
▲叶文贵企业的股票
1979年春节,他将亲戚们召集起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说干就干,每人出资400元,盖起了厂房,买来了机器,年底正式投产。此前,那些铭牌生产厂均需要在外地将铝板轧成半成品,再运回金乡。现在金乡当地有了轧铝机,厂家自然欢迎。一时间,所有的徽章厂都来下订单,积了厚厚一摞,只愁生产速度跟不上。仅4个月,全部投资便已收回,到了1982年净赚20多万元。众股东欣喜若狂,当初只不过投资400元,3年时间便增长了25倍多,实在太可观了。
▲连锁经营
叶文贵骨子里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大器,他一心想将企业做大,实在没办法说服合伙人时他便产生了想法:与目光短浅的人共创事业,迟早会被他们拖累的。于是,他在工厂最为红火的时候退出了自己的股份,拿走属于自己的7万多元钱,开始从事另一项生意。而当时金乡铭牌生产兴旺之时又带动了另一个生意,那就是饭菜票的生产。小小的金乡垄断了全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大量的资金流向这里。
叶文贵还了解到,金乡人生产塑料证件外套、资料夹所用的都是小功率的高频热合机。这种机器主要是用高频电子将塑料压合在一起,因为机器功率小,压合不了大尺寸产品。他想生产一种较大型的热合机,并将自己所有本钱拿出来,投资了一间高频热合机厂,自主研制大功率的高频热合机。
当第一台机器生产出来后,叶文贵没有立即出售,而是承接来料加工。他在金乡镇开了四间加工店。当这四间店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时,他便出售热合机,每台售价4800元,净利高达2800元。
▲1987年3月, 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史德安专程到温州苍南县金乡镇采访叶文贵
当这间工厂为他赚大钱的时候,叶文贵又动起了脑筋。金乡生产饭菜票所用的原料是PVC薄膜,这种原料必须从外地购入。自己现在有了资金实力,完全可以创办一间生产PVC的塑料薄膜厂。一旦投产,可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节省了各厂家的生产成本,定会大受欢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金乡压延薄膜厂投产了。叶文贵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从本地回收的边角料,利润额极高。薄膜厂投产两年,产值达400万元,缴税达18万元。
叶文贵回乡之后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6个厂,而且办一个火一个。“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是他给那个年代的温州留下的创业名言。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参观了叶文贵的厂子后,连连称他是“新型的企业家”。加拿大教授鲍勃惠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地方政府也注意上了他。县里领导几次登门,告诉他为家乡作贡献不光光是办好自己的厂子,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消息说,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被县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个体私营业主竟当上了正经八百的堂堂父母官,这的确是破格,是只有温州人才做得出的中国改革“第一”。
叶文贵更忙了。除了管厂子、跑业务,还得不停地开会、开会。光荣感和兴奋劲过后,他有些厌倦了。这官当得太累。时任《浙江日报》驻温州记者张和平对叶文贵的处境深表同情,他写了一篇内参报道,题目为“叶文贵当副区长的烦恼”。
后来,领导有了批示。再后来,叶文贵被悄悄免职。
为圆“造车梦”前后砸了1500万
▲“yf-1100”电动车(与6-2叠)
1988年,已成为千万富翁的叶文贵,顺理成章地开始实践自己多年前“好玩”的梦想。于是,他交托手中全部的生意,闭门谢客,一心一意做起了“轿车梦”。叶文贵并非想生产传统意义上的汽车,而是要搞发明创造,生产既环保又节能的电动轿车。
1989年秋,叶文贵提供了第一台玻璃钢车身四轮四座的电动车,这台车试车时获得了空前成功,一次充电需要一夜时间,一次可跑100多公里,这台样品车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这个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
▲1990年10月,叶文贵研制的电动车荣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
叶文贵给电动轿车取了一个类似于自家孩子的名字——叶丰牌,自己担任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第一批造了2辆叶丰电动轿车,第二批也造了2辆,第三批造了7辆,第四批造了1辆。当时,一辆车的定价是5万元。只是,当时没有充电站,也不能商品化。
▲叶文贵的电动车实验
为了自己的梦想,叶文贵前后投入了1500余万元,终因财力所限不得不终止了该项目。叶文贵也曾试图转让技术,或者向国家申请资金支持,最终也都没有成功。
▲车模在展示电动车,车内为叶文贵。
“
“我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因为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于造车耗尽财富,叶文贵看得比较淡。
”
▲1993年,美国加州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roy kaylor)慕名前来温州苍南金乡镇与叶文贵洽谈合作。
叶文贵的经历也许有点令人扼腕,但看到叶文贵的那台废旧车壳,我就会想起当年媒体的评说:在金乡点燃的,是“中国农民的电动轿车梦”。
本土经济学家马津龙与叶文贵有过几面之缘。他说,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叶文贵是温州民营化、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是“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不管后来成功不成功,他这种创新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而电动车之后的大发展也证明他只是意识超前了一点,少了一点政策支持。
相关链接:“温州模式”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
2015年5月12日,澎湃新闻在封面头条刊出《什么是“温州不死”的中国价值?》一文,作为《温州模式30年》系列报道的开篇评论,并上线《“温州模式”是怎么横空出世的?》《温州创业创新的30个记忆》两文,提出了“‘温州不死’的中国价值”新观点,将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至“温州模式”。
我要爆料 →微信号:bigwenzhou
来源:浙里温州、温州商报、澎湃新闻、钱江晚报、苍南人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1.《曾经的温州首富叶文贵辞世,传奇人生令人震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曾经的温州首富叶文贵辞世,传奇人生令人震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