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翼足球教育创始人蒋沈雄

  稿件来源:肆客足球

  在之前的媒体报道中,我一直被贴着两个标签:“北大毕业生”和“太空翼足球教育创始人”。大概他们觉得中国足球和名校,是有冲突两个的名词。

  我从小就喜欢踢足球,虽然没进入职业队,但一级级校队升上来,对足球的热爱也越发强烈。曾代表北大校队参加过许多比赛,还拿过大学生足球联赛季军。

  我在元培学院主修的是经济学,辅修心理学,毕业之后许多同学都去了投行、保险、咨询行业,而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太空翼足球教育”。

[教练,我们只选“211”的]

  读大学期间我在足球培训机构做兼职,教小朋友们踢球,一直教了快三年。

  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后来就创办了太空翼,教3-18岁的孩子踢球。

  当时我们几个人一起创办这个机构的时候,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许多支持。

  比如我的老师,元培学院的副院长她就做了我们的顾问。苏老师是心理学系的教授,她定期给我们的教练做有关儿童心理学的培训。

  我们目的并不是能培养多么职业的运动员,以后走职业足球的道理,而是希望能通过足球这个运动让孩子们的身心能得以健康发展。

因此,教练的选择和培养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目前中国足协的教练证管理还比较混乱,他们更注重于足球的技战术培养。

  而我们对面普通孩子,家长和我们都认为教孩子们踢球最重要的并不是提高足球水平,而是如何能够给孩子提供完全人格的教育。

  文化背景是我们最看重的。

  我们几个创始人毕业于北大和清华,我们对教练的学历要求一直是至少“211”以上,特别特别优秀的可以放宽到普通一本大学。

  因为青少年培训比较特殊,我们首先做是教育,其次才是做商业。

  教练和孩子接触最多,我们不希望孩子学到骂脏话、打人这些负面的东西。而之前中国足球给家长们的印象不是很好。

  通过名校的背书,至少我们教练的个人基本素养会稍微好一点。

  我们教练员录取比例比足协教练培训班的通过比例低很多。2017年我们培训过接近一百名教练,最后通过考核上岗的不到十个人。

  新教练的培训,我们首先会课堂讲课,然后会给三本书,最后通过理论考试。考完过之后才是实践。

  然后培训完的教练都是助教,他们会有大把的实践机会去学习与孩子接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极端一点说,中超退下来的职业球员反而带不好小孩子。

  越小的孩子越不好教,因为你和他差异太大,不明白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心理学有个实验,你给小孩分饼干,一人一块他觉得是正常的,但如果你随后把自己的饼干掰成两半,孩子就不干了:你怎么有两个?

  水平,他和你越接近,你就越容易教。

  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所以我们才请了顾问来培训儿童心理学。

2015 年太空翼德国足球夏令营合影

  我们平时教授的内容是自己编排的SoDo教育体系。原则以欧洲为主,英国、德国、西班牙他们是类似的。他们普遍的共性,低龄段,多触球,少讲战术,以兴趣培训为主。

  [踢球,让独生子女不“独”]

  我当兼职教练的那段时间,独生子女还是非常多的,毕竟国家最近才放开二胎。独生子女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相对来说比较自我。

  这个其实很自然的,并不是说这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有多么的不好。因为毕竟只有一个孩子,你难以让孩子去理解他人。家长稍微惯着一点,这个也非常正常。

  但是在足球这个团队运动里呢,孩子们通过这个运动,一方面他要逐渐理解他人,理解队友,另一方面要理解胜败。

  这些对于孩子,都是很大的课题。有些孩子输了之后,就是哇哇大哭。

其实输赢不那么重要。

  最主要的是通过教练的引导,通过足球运动本身让孩子逐渐就不那么自我,慢慢地理解到比赛有赢有输,队友失误了,没关系,我们安慰他。

  足球你一个人踢得再好,可能都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你要做的是怎么帮助队友提高,而不是他们踢得太差,不配和你一起踢球。

  这个教育的过程是我们最享受的,非常有成就感。

  孩子们踢球的成绩是副产品。和我们做教育一样,挣钱是第二位的。当然贴钱做也不行。

  在这个年龄,即便是想出成绩,兴趣培养,把他的技能长远的提高放在是第一位,当下的成绩是第二位的。这是我主要提倡的。

  如果把当下的成绩放在首位,你不可避免的要做一些不是这个年龄段该干的事情,那对他长期来讲是不好的。

  再有一个是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这个其实伤害性更大。有些学校觉得能赢10-0,他们就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认识到孩子不能这么教。

人民日报的报道

  [踢到中超又怎样呢?]

  许多家长送孩子来踢球,就是想让孩子锻炼身体。毕竟在小区里,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机构,现在的小孩连跑跑进行球类运动的机会都没有了。

  只有报个班,才能凑起差不多年纪的小朋友们一起踢踢球、玩一玩。

  美国有一个数据支撑,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受伤概率相对于其他团队运动是比较低的。

  平均一千小时训练,受伤0.2-0.4次,而成人是1.6-1.8次。

  家长是主动参与足球运动,他对于受伤他是有一定预期,我们全员都有保险,当我们的服务到位了,家长们送孩子来踢球便没有后顾之忧。

  这里面真正有踢球天赋的凤毛麟角,可能一百个孩子里都很难有一个。至少在我们这里很少。

  即便有,很多家长也不考虑。因为真正想走职业道路,是一个长远的问题,我们都建议家长直接把孩子送出国,在那里连上学和踢球都一起解决。毕竟国内现在这么练,如果梯队踢不出来,问题还是很大。

  为什么呢?孩子在中国,如果想往职业走,孩子在学业方面能够兼顾的可能性就比较低,走不出的风险比较大。我们看到的都是走出来的成功者。其实,所有的行业大家受关注的就是那一小拨人。

  当然每个人价值观不一样。在我们看来,踢到中超又能怎么样呢?无非是在市场有一定泡沫的情况下,工资比较高。孩子他能不能享受踢球这个过程,都是要打上问号的。

  [初三,六年级孩子不来踢球了]

  我们如今在北京、上海和浙江都开办有培训基地,比如北京就有10个点同时开课。在北京市区一次课两个小时,收费200块。我们一个班,2个教练带12个孩子。

  在郊区,比如回龙观,价格大概是市区一半。如今进行足球培训的机构很多,特别是郊区更多,他们更便宜,家长们对价格敏感度更高。

  家长对教练教得好不好,用不用心,还是判断得出来。可是家长的辨识度也不是特别高。比如别的机构低20块,家长还能接受,可如果低五十块呢?

  我们在市里做还好,家长们看过50块钱一小时的,就实在看不下去。

  但有一次在回龙观,3个孩子一起来试听,但最后只有一个留下来了。我就问他,另两个为什么没来啊?家长就说,另一个机构更便宜,虽然他们一个教练要带三十多个孩子,就跑跑步。

  这也没有办法。

  现在我们北京四百多个孩子。这些年来一直呈线性的增长。

  但孩子越大,越不好招。

  在我们这里培训的初一初二每个年级的人数是初三的两倍。

  许多孩子想来,但家长有家长的考虑。毕竟他们也不靠足球升学,许多家长还是放弃了。

  包括小学五年级之后,许多孩子也不来踢球了。

  另外,如果有学校愿意在足球上给孩子们额外的培训,只要不赔钱,我们都愿意做。但我们现在没有资源。想进入学校找教委、找校长直接敲门是进不去的,如果需要一些其他方式,这方面我们还是不擅长。

[结语]

  其实,我们目的很简单。

  只要家里给的压力不大,孩子们享受踢球,家长觉得能够锻炼身体,性格、人交流的能力也提高了。就够了。

  但是现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做这个有价值。

  至于商业变现,以后能够做起来,自然可以赚钱。

1.《太空翼 太空翼足球教育创始人:踢球让孩子的交流能力提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太空翼 太空翼足球教育创始人:踢球让孩子的交流能力提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4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