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最近一次合体是在“相信未来”义演。5月4日第一场音乐会上,两人压阵出场,对琴而坐,以一曲《黄河颂》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这段音乐选自《黄河钢琴协奏曲》,两人稍微做了一些改编,第一次四手联弹。
“每次听《黄河》,感觉我就要流眼泪,太感动了。”从小成长于德国这样一个古典音乐大国,吉娜却从《黄河》里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灵魂和传统,在中国居住时间长了,她也更切身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魅力,“我是中国媳妇儿,我就认为中国是我家,我特别热爱中国。”
自从和郎朗宣布婚讯,这位接地气的德韩混血便凭芭比娃娃一般的美貌,邻家女孩的亲和力,以及让人上头的东北话,圈了一大波粉,成了“热搜体质”。
真实的吉娜到底什么样?五一假期,我们走近了她。
吉娜接受澎湃新闻专访1
吉娜出生于德国威斯巴登,成长于法兰克福。
公开资料显示,吉娜4岁开始学钢琴,其实时间线可以再往前拨。两三岁时,她每天一大早就会主动找钢琴,自己动手弹一弹。父母常被她的琴声弄醒,发现她对钢琴感兴趣后,开始有意识地培养。
幼时的吉娜8岁,吉娜开始在公共场合表演钢琴独奏;10岁,她相继在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和慕尼黑青年钢琴大赛中获奖;15岁,她凭借个人首场钢琴独奏音乐会赢得关注。
小时候练琴,吉娜的偶像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尤其喜欢他弹的德彪西和意大利曲子,声音特别透、特别细。她还崇拜俄罗斯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喜欢他用音乐讲故事的想象力,没有限制的弹法。
幼时的吉娜吉娜如今的偶像,毫无疑问是郎朗。
“全世界只有一个郎朗。”从专业角度,同样是钢琴家的吉娜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了郎朗的魅力,“他是最全面的钢琴家。他对不同风格音乐的理解、他对音乐的感觉、他的技巧都特别强。那些特别难的曲子,他都能深入浅出,弹得大家都能理解,这很难得,他有这样的能力。”
在综艺节目《幸福三重奏》里,郎朗追溯过二人的缘分。
1994年8月,郎朗在德国比赛,拿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奖项。比完赛那天,他从法兰克福坐飞机回北京,比他小12岁的吉娜出生了,“那天天气特别好,我记得特别清楚,而且特别高兴我那天,获奖了嘛。特别神奇。”
吉娜长大后,郎朗已经是很多人的偶像。她第一次注意到郎朗是10岁左右。郎朗刚出了一张唱片,演门德尔松的钢琴协奏曲,吉娜的父母买来唱片,要求女儿多听一听,因为过一段时间,她就要开始弹这首曲子。
吉娜的父母对钢琴情有独钟,在德国那样的古典环境里,早练就了挑剔的耳朵,但那时候,他们就发现了郎朗在钢琴才能上的灿烂和全面。
18岁,吉娜迎来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演出。在柏林爱乐大厅,她与柏林交响乐团同台,献演了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前,她意外收到了郎朗手写的祝福语“Good luck”,那份开心和雀跃,至今记忆犹新。
祝福原来是吉娜爸爸牵的线。作为德国国家电视台的制作人,吉娜爸爸当时和郎朗有个秀,他问郎朗能不能给女儿写个“Good luck”,郎朗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如今,祝福语还存在吉娜在法兰克福的家里。
4年前的柏林,在郎朗一次演出的后台,吉娜第一次见到了郎朗。她是专程去感谢的,感谢他给自己打气,她在台上更自信了,演出也成功了。
在后台见到郎朗,会想到未来的自己和他有交集吗?
“没想到。我想过我们在专业方面有可能还会碰到,比如大师课或音乐会,但谁能想到,我完全想不到。”吉娜连连摇头。
吉娜和郎朗是郎朗先表白的。两人第一次约会是在布鲁塞尔,郎朗还记得自己买了当地的巧克力。吉娜眼中的郎朗像个小动物,而郎朗眼中的吉娜,“特别小女孩。”
因为左手练琴受伤,郎朗曾经暂别舞台一年多时间。在这个艰难的过渡期,吉娜始终陪伴左右,给了郎朗很大鼓励,两人的感情也因此升温。
“我也是弹钢琴的,所以我就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会需要什么,我就尽量帮助什么。”吉娜说,有什么困难,两个人就一起共担,“把不好的事变成好事,肯定需要一些耐心,但是不要害怕,什么都会好的。”
“对我来说,爱情是很简单的,我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小事儿就能让我非常开心。”在《天天向上》,吉娜回忆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在纽约,郎朗默不吱声,出门就把她最爱吃的汉堡买了回来,这样一个意外的小惊喜,让她乐了一天。
而说到郎朗为自己做过的最浪漫的事,自称中文不够丰富的吉娜语出惊人,“最浪漫的事情是把我们两个人的未来放到一起。”
今年3月,郎朗在德国莱茵河音乐节首演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的一首变奏曲,宛若一匹人人均想驾驭的战马,是鉴别钢琴家演出实力的“试金石”。
这部作品对郎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钢琴家的技术能力和深度思考。有意思的是,首演地竟然就在吉娜的家乡威斯巴登,从这里走到吉娜降生的家里,只要三分钟。
人们都以为这是郎朗献给吉娜的礼物,是他特意挑选的首演地。吉娜对澎湃新闻记者澄清,这是主办方安排的,演出地点定了几个星期后他们才知道,“那天我们还在城里散步,去了我出生的家,特别有缘。”
作为国际上脚程最忙碌的钢琴家,郎朗一年要演大约120场音乐会,9个月在国外,3个月在国内,平均每两天一场音乐会,每两天坐一趟飞机。
“他一天怎么能控制那么多事情,还那么有能量,那么有热情?”跟着郎朗东奔西走,吉娜刚开始很不习惯,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时差、温度、环境,如今已经完全习惯了,尤其是时差,她安慰自己不要想太多,到哪就是哪,千万不要提醒自己刚从哪来的。
吉娜上热搜和郎朗在一起后,吉娜的关注度和曝光度陡然增高,从56厘米的腰围,到呆萌的性格、一口喜感的东北话,她一次又一次冲上热搜榜,俨然“热搜体质”。
最让吉娜哭笑不得的一次热搜,是《幸福三重奏》里的她穿上德国传统裙子和郎朗散步,郎朗怕着凉要给她披外套,一向乖巧的吉娜突然叛逆起来,坚拒了好意,挥挥手说,“好看比什么都强。我不冷,我要好看。”
“我没想到就这一句,就能上热搜。”吉娜笑说,德国对热搜没有这么关注,不像在亚洲。如今经常上热搜,会不会更注意言行举止?吉娜坦言,自己不会受影响,“我不会因为热搜故意不做什么,一定要真实,做好自己就行。”
2
“我不能想象我的生活没有音乐,音乐就像我的空气一样。”
小时候的吉娜不用父母逼就会主动练琴,刚开始是一个小时,渐渐五六个小时后,周末有时要练到七八个小时。如今她没法天天在家,哪有钢琴就扑过去,会完全忘掉练了几个小时,全是享受。
吉娜喜欢拉赫马尼诺夫、肖邦、舒伯特,25岁的她如今也更喜欢浪漫一点的作曲家。不久,她就要通过DG唱片发行拉赫马尼诺夫、肖邦等人的古典单曲。
而如果要开音乐会,吉娜首选《黄河钢琴协奏曲》,并期待早日和中国乐团演凑完整版。在此之前,她演绎过《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极富中国特色的钢琴曲,还曾牵手郎朗,以及琵琶演奏家方锦龙,用中西乐器跨界演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老版电视剧里的经典旋律。
“现在的我更能理解中国音乐的音色、韵律,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和中国传统乐曲合作。”小时候,吉娜常弹德彪西、拉威尔等法国印象派作曲家的经典,在音乐里突出东方色彩时,他们会采用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就像水墨画一样细腻,也因此,她从小就对中国音乐亲切。
吉娜录音除了弹钢琴,吉娜还喜欢打开想象力写歌,旋律自己跑出来,她就抓笔写下来,自弹自唱。前不久,她便通过环球唱片发行了唱作单曲《不灭的烟火》。她把自己和姥姥的回忆写进音乐,就像不灭的烟火,永远藏在心里。
吉娜还热衷设计。婚礼上很多东西是她设计的,她还经常穿自己设计的演出服登台。在《幸福三重奏》里,观众眼见她画了一件粉色高领旗袍,找服装设计师做了出来。
如果没有学琴,会不会当设计师?
“这个倒不会。音乐和我的心特别近,我听音乐经常流眼泪,但我看电影不会。我不能想象我的生活没有音乐,音乐就像我的空气一样。”
吉娜穿旗袍如今,人们也常能在大师课上见到吉娜的身影,她本人也喜欢教小朋友弹琴。
“好老师很重要,一定要找个好老师。”怎么才能叫好老师?“孩子必须喜欢 这个老师,这个老师也必须有耐心。他要打开孩子的想象力,还要教他们有计划、有思考地练琴。”
在吉娜看来,练琴就像转动一把钥匙,练得好,就能打开一个新世界。教学过程中,老师讲故事的能力也很重要,而这正是郎朗最擅长,也是吉娜最想学习的地方,“有些曲子挺难的,很难向小朋友解释怎么弹,郎朗就像变魔术,三言两语,点出几个问题,马上就能听到孩子的变化。”
要走专业道路成为钢琴家,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有多重要?
“天赋占30%,努力占70%,你必须要有天赋、要有对音乐的热爱,还要很坚持、很刻苦地练琴。另外,不要光闷在自己的房里练琴,音乐是弹给别人听的,要多和朋友们一起享受音乐、交流音乐。”
吉娜在后台吉娜很忙,不久,她还有新的综艺节目上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古典音乐是阳春白雪,很难走近大众,吉娜和郎朗一样,是主动出击的那一个。
“古典音乐成天在自己小圈子里自娱自乐,我不认同这种,所以我也不会在家等着。古典音乐家不意味着要低调。”郎朗很早就发现了世界性范围的古典音乐危机感,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他希望向不同的群体推广艺术,而不是只蜷缩于音乐圈里制造声音。在他眼里,真正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也绝不会局限在小圈子里。
吉娜同样认为,音乐家应该打开自己,更主动地走出去,“如果年轻人都不知道古典钢琴家在做什么,是不是很可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机会,把古典音乐传递给下一个时代。”
欧洲音乐厅里常见白发观众,在向年轻人推广古典音乐上,吉娜认为,欧洲应该多向中国学习,“中国有这么多小朋友学钢琴,郎朗也会主动找年轻人交流,让他们看到美丽的古典音乐,这很重要。”
3
爸爸是德国人,妈妈是韩国人,从小在德国长大,偶尔才去韩国探亲,在吉娜身上,你能看到欧亚两种文化的有趣交织。
吉娜爸爸有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和中规中矩,但也热情浪漫,开车高兴了就喜欢放披头士,吉娜感觉自己这一点随了爸爸。吉娜妈妈非常顾家,细腻、稳重、靠谱,不乏温柔和幽默,吉娜感觉这些方面她也很像妈妈。
“我从小在这两种文化里长大,所以我能更快地在亚洲生活,能迅速融入。”
一般跨国婚姻里面,夫妻双方都要磨合和适应对方的文化,但吉娜肯定地说,她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困扰,“第一次来中国,我就觉得我和中国文化特别近,中国人特别热情,人情味儿特别浓、特别重,特别容易交流。”
一起游长城时,郎朗随口说过一句“外国人好多。”吉娜忙说,“我不是外国人,我是中国媳妇。”一起打乒乓球时,郎朗调侃“德国队不想回家,咋整。”不服输的吉娜脱口而出,“我太喜欢中国了,回什么家。”吉娜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同,自然流露在字里行间。
吉娜日常在很多场合里,她毫不掩饰地表达过对中国美食的喜爱。若要打比方,她说,德国美食吃三天差不到就到头了,但中国美食总是源源不断给她惊喜。
在德国的家里,他们几乎不吃德国饭,妈妈主要做亚洲菜系,偶尔也做中国菜。受妈妈影响,吉娜对辣爱不释手。也因此,如果硬要从中国菜系里选,湖南菜是她的最爱,川菜其次,粤菜也不错,仿佛有个“中国胃”。
来中国后,吉娜迷上了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一切和抹茶有关的东西。这是她在德国就很喜欢的食物,但因为吃的机会少见,她蒙上了“阴影”,开始在中国狂补,慢慢才回到正常状态。
当然,吉娜始终牢记,郎朗最爱吃什么,东北的白菜炖豆腐,还有饺子和韭菜盒子,早已和婆婆学得十成十。
吉娜对中国旗袍也饱含热情,衣橱里挂了五六件。在她眼里,这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传统服饰,有时候设计演出服,她也会借用一些旗袍的元素,“有些旗袍图案就像水墨画,它的型也美,特别凸显身材,尤其是高领,有一种高贵、含蓄的美。”
穿上旗袍,你会惊叹吉娜那一把蜂腰。凭借56厘米的腰围,吉娜迅速上了热搜,在《天天向上》她又量了一次,真实尺寸是53厘米,比主持人钱枫60厘米的头围还要小一圈,她还能轻而易举反手摸肚脐。
吉娜在《天天向上》练琴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腹部很容易堆积脂肪,上班族也有这个问题,吉娜建议,“练琴或坐着的时候,千万不要窝着腰,一定要挺起来,让腹部核心发力。”
问及身材管理的办法,她强调,健康第一,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饿了就吃,不饿也不要勉强狂吃,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节奏。
平时,她会练瑜伽,最近迷上了快走,每次都会拖着郎朗一道。大家都调侃郎朗瘦了,她笑说,快走可能有一些功劳。
刚来中国时,吉娜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全靠大家的手势和热情连蒙带猜。过了差不多两年,她的中文就很溜了。
整个过程里,吉娜没报过班,全靠生活和自学。从象形文字出发,郎朗活学活用,发明了不少拆解中文的花式教法,常把吉娜听得一愣一愣,也把旁观者看乐了。
婆婆的方法更直接,就是说,“刚开始我也不敢说,怕说不好、说不准,婆婆就说随便说,不要想太多,然后就越来越顺了。”
欧了,绝了,咋整,硬菜,贼开心,一丢丢,吹风呜呜滴,说话嗷嗷滴,质量杠杠滴,忙得叽里咕噜滴……不知不觉,吉娜就被带歪了。和人聊天时,她的东北话一句接一句往外蹦,比郎朗还要地道。混血美女说东北话,这种接地气和反差萌,把网友乐翻了。
会意识到自己飙了东北口音吗?“有时候会知道,但有时候我自以为标准,就不太知道了。”吉娜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学中文前,吉娜已经会说德语、英语、法语、韩语。在她看来,语言是每个国家、每个文化的灵魂,只有掌握语言,才能真正深入灵魂。
“不要害怕说不好,不要总跟别的语言比,就像打开一个新的大脑,你要进入这个语系,寻找练习的环境,敢说,敢问。”她这样谈语言心得。
除了郎朗,吉娜言谈间提及最多的就是婆婆,婆婆教她学中餐、学中文,还教她学儿歌。
“婆婆比较直接,想什么就说什么。和婆婆在一起不会无聊,她会让人特别快乐。有时候,她会用幽默的语言鼓励我,让我特别有动力学习。”比较起来,吉娜觉得婆婆更热闹、更活泼,妈妈比较温柔,一个外向,一个内向。
吉娜看展如今,吉娜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她也入乡随俗,玩起了小红书,和网友分享美食、护肤、化妆、健身里有用的小贴士,盘个丸子头也说得津津有味。最近,她还教起了德语,网友们的点赞动辄上万。
“也不能光美,用这个平台教大家学一点语言也不错。”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感兴趣的是真实的形象,没有掩饰,越真实,大家越喜欢。”
会看网友评论吗?“我会看,但有时候也看不太懂。”追《幸福三重奏》时,吉娜学会了看弹幕,但她承认,离真正看懂还有些距离。
“我肯定还要继续学中文。”采访最后,吉娜感慨,“我一辈子都学不完中国文化。别的国家去几次差不多就能了解,中国太大了,每个地方的语言都不太一样,文化也不太一样,实在太丰富了。”
采访开始前,见记者进门,吉娜很快就站起来打招呼,并说自己中文不够丰富,可能会夹杂英文,请谅解。采访结束后,吉娜已经准备离开了,见记者手里没拿口罩,又连忙下车给大家送口罩。
私下里的吉娜和镜头前的吉娜没什么两样,坦荡,真诚,有礼,用郎朗的话说,她就是一个小女孩。
1.《中国媳妇 专访|吉娜·爱丽丝:我是中国媳妇,我爱中国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媳妇 专访|吉娜·爱丽丝:我是中国媳妇,我爱中国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48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