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简嘉禾出战二青会
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8月18日晚在太原落幕,二青会创造了几项国内综合性运动会的新标杆:设项覆盖面最广、赛程最长、参赛人数最多。这项“出生”不久的赛事,将在中国体育改革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如果说设项、赛程、人数依然是一项大赛在物理层面的属性,那么在二青会的舞台上,还有一个更剧烈的“化学反应”,那就是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二青会打破了运动员的注册限制,以各级各类体校和社会俱乐部为单位参赛,只要符合参赛基本条件的运动员,都可以报名参赛。这体现了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着力于打造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通过本次二青会可以看到,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已经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其带来的机遇和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体育界关注和思考。
体校招生难,求变才有出路
8月9日,二青会正式比赛的第一天,场地自行车赛场上竞争激烈。刚刚比赛结束的运动员,因为身体极度疲惫,不少人都要靠教练搀扶才能走下赛场,但是仅仅休息二三十分钟后,他们中又有很多人再次骑上自行车训练装置,汗水又一次浸湿了衣服。
自行车运动对体力耗费巨大,训练过程非常艰苦。也因此,即便自行车运动已经开始进入普通中国家庭,骑行的人群不断壮大,但说到让孩子进行自行车运动训练,持支持态度的家长依然屈指可数。许昌体校自行车队教练李文涛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现在基层青少年自行车训练队伍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能找到的苗子太少,绝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从事又苦又累的自行车运动。
“场地自行车运动对运动员的爆发力有很高要求,我们一般都是去基层的中小学校挑选爆发力特别好的孩子。”李文涛表示,“具有爆发力天赋的孩子其实不少,但说到让孩子练体育,大多数家长都不支持。”李文涛有一次发现了一个爆发力惊人的初中女孩,按照立定跳远的成绩,同龄男生都很难跟这个女孩匹敌,不过,学校老师一番话立即打消了李文涛邀请她参加自行车运动训练的念头,“学校老师告诉我,这个女孩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连她参加学校运动会都要反对,还怎么可能会让孩子练体育?”
按照李文涛这几年在基层选苗子的亲身体会,每看中5个孩子,差不多才能有1个孩子愿意试试练体育,但最终也未必能留下来。李文涛表示,也许是自行车这个项目确实太苦,但其实,做任何事情、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不可能轻松,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能够接受自行车运动,依然需要探索。
8月17日下午,常州体校女篮在二青会女子篮球体校甲组的三四名决赛上胜出,夺得该项目铜牌,对于队中这些十七八岁的女生来说,这个成绩将有助于她们升入理想的大学。常州体校女篮教练李志忠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如果单纯地问家长,能否让孩子走专业体育的道路,家长们往往是不同意的,所以,我们在选苗子的时候,会尽可能地让家长知道,孩子练了体育之后,升学的道路也会拓宽,这样才能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李志忠表示,从常州体校女篮来看,最后真正走专业或职业体育道路的孩子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剩下的孩子都是依靠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大学。如果对照江苏普通高中生的大学升学率,体校女篮队员90%以上的升学率对于家长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志忠认为,体校还要在孩子们的小学阶段就通过举办各式篮球活动给他们创造一个接触篮球、喜欢篮球的机会,这一时期,孩子们的学业压力还不大,更容易获得家长的支持。如果等到孩子上中学之后再去选拔苗子,往往家长们已经确定孩子要走文化课升学的道路,征得家长同意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家长对体育内涵的认知渐趋开阔
如果单纯从升学的角度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练体育会对升学产生不利影响的想法完全是误解。和常州体校女篮一样,北京朝阳区体校男排的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够以体育特长生或高水平运动员身份升入大学。北京朝阳区体校男排教练李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正是考虑到家长对孩子升学的顾虑,北京朝阳区体校男排的学生全部就读于北京的名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大多数队员,不仅有排球特长,学习成绩也不差。多数家长是支持这样的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接受体育成材的观念。
在本次二青会乒乓球比赛上,山西队16岁的小队员王莲锐的比赛成绩不算优异,但是她的家庭依然支持她追求自己的乒乓球梦想。王莲锐从小因为视力不好接触到乒乓球,却在乒乓球运动中展露了天赋,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成长为山西省乒乓球队的一员,而她还有更高的梦想,那就是进入国家队、参加国际大赛。王莲锐的父母支持她去追求梦想。
在自行车赛场上,河南队员刘琦感受到了夺冠的喜悦,他的母亲在一旁更是欣喜不已。他的母亲自豪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相信儿子未来还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取得佳绩,她说:“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当然是一种成功,但在赛场上实现竞技理想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在游泳赛场上,山东队的17岁小将杨浚瑄展现了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面貌,她的运动成绩出色,但不再是那种只会运动、毫无个性的呆板形象。杨浚瑄的绘画和书法造诣让人惊叹,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成绩被她看作是人生奋斗的一种方式。
在举重赛场上,福建队的女大力士李雯雯也是以梦想激励自己。练举重的辛苦可以想象,大多数练举重运动员也不太可能是因为喜欢这种艰辛才从事这项运动,但是正如李雯雯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我的事业就是举重,我为它努力过、拼搏过,我对举重的喜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
在马术赛场上,家境优越的上海小伙王桢,是通过体育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如果从狭隘的教育理念出发,一个孩子的成长也许只能被限定在学习成绩上,但是如果从孩子的人生成长考虑,体育给孩子带来的多维度收获远不是文化课学习可以获得的。
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在总结本次青运会时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革和尝试,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探索新经验、打造新路径,从而更广泛地调动全体青少年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中国体育的主流价值观已经从全民健身、为国争光扩展到对青少年的全面教育,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也会看到这一点。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趋势
当更多的家长愿意孩子发展体育特长,也为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提供了巨大空间。
北京先农坛体校网球队教练刘婉婷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近几年网球的青少年培训日渐火爆,各类网球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而体校也开始选择与这类培训机构合作。
网球是一项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运动,一个孩子要想在网球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就必须依照国际化的网球人才培养模式,经常出国参赛。
但是体校的体制约束相对较多,比如运动员出国比赛就面临着出国手续办理的问题;运动员在体校,还有注册管理的问题。
而社会机构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机制要灵活很多。运动员需要出国的时候,可以随时出国,需要更换教练、更换队伍,也没有太多的限制,但这些工作对于体校实施来说就有各种障碍。所以,北京、河南等很多地方的体校,都在网球项目上采取了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的模式。这几年,包括美网青少年女单冠军王曦雨在内的一批中国青少年网球人才都是由社会力量培养,国内一名知名网球教练曾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长此以往,至少在网球项目上,中国的后备人才培养很可能将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体校则很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通过本次二青会可以看到,那些受到家长追捧、社会培训力量较强的运动项目,已经明显表现出社会力量占主导的趋势。
本次二青会的冰球比赛,黑龙江作为国内冰球的传统强省,却无法与北京匹敌。在二青会冰球的全部6个组别比赛上,北京队夺得5个组别冠军,实力远在其他各队之上。北京是国内青少年冰球运动开展最好的地区,这是数千个北京家庭以较高的花费支持孩子参与冰球运动的结果。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马术、击剑等目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形成培训热的运动项目上。本次二青会,上海队在马术项目上一鸣惊人,夺得18枚金牌中的7枚,这与近几年马术培训在上海兴起有很大关系。北京击剑队在本次二青会击剑俱乐部组的比赛上独占鳌头,其背后也是击剑已经成为了过去几年北京青少年体育培训的一大热门项目。
中国社会、中国家长对体育的认知开始出现分化现象。现在,既有很多家长,依然坚定的相信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哪怕孩子有过人的体育天赋,也绝不考虑孩子走体育成材之路;也有很多家长认识到体育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练体育确实需要吃苦,有体力上的苦、更有精神上的苦,但是孩子的受益将会无穷。
依照某教育培训机构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对国内2100余名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64.8%的家长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并认可孩子学习再忙也应当有体育运动时间的说法。同时,在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时,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喜欢是第一位的,而不会把孩子的运动成绩看的太重。
家长这种理念的变化,在国内大城市尤其明显,过去几年,包括冰球、滑雪、马术、高尔夫、网球、击剑等在内的高端运动项目在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在北京,打冰球的青少年在四年时间里增加了一倍以上。
家长为孩子参与这些运动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在北京,冰球少年一年的花费通常都在10万元以上,而在上海,孩子参与马术运动一年可能需要花费上百万元。
不过,升学依然是摆在家长和孩子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如果孩子无法通过出国等方式规避高考压力,支持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家庭也最终会让体育运动向高考让步。在北京,冰球、网球等运动项目的青少年培训,初中阶段的孩子会大幅减少,高中阶段的孩子已经凤毛麟角。如何让孩子学业与运动两不误,反倒是体制内的体校破解得更好,通过体校与知名学校合作的模式,体校的孩子只要走体育特长生或高水平运动员通道,往往既无升学之忧,又可保持较高质量的运动训练,而社会培训机构里的孩子,如果不是运动成绩特别突出,那么在学业、运动兼顾上,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多。
二青会顺应国内青少年体育培训模式的多元化趋势,打破身份和注册限制,给了各类青少年体育人才在赛场上展现自我的机会。可以预料,这种变化趋势才刚刚开始。
但也有基层教练指出,在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背后,也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
比如,一部分家长,仍然是简单的以功利目标看待孩子的成长,练体育被附加了太重的功利色彩。过早的希望孩子出成绩,对孩子的运动前景有着太高的期待,这种拔苗助长的现象已经逐步显现,无论对于孩子本身还是对于整个运动项目来说,这个现象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果。
还有一部分体制内的培养单位,把孩子看成是本单位的资产,哪怕本单位已经无法给孩子提供适宜的培养条件,依然以注册等手段拒绝孩子离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扼杀了体育人才。
随着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体制内培养单位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是一个共赢局面,但是恶性争夺人才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一些有天赋的孩子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相互抬高价格,直接导致一部分家长走入了把孩子当成商品的歧途,反倒影响了孩子的培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协会以更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去防范和解决。
本报太原8月19日电
1.《孩子上体校有出路吗 体校招生难求变才有出路 人才培养模式呈多元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孩子上体校有出路吗 体校招生难求变才有出路 人才培养模式呈多元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