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世纪,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终于回到了故乡,可谓“离家的小老头”。
2018年4月14日,由中国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厅、宜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成功举行,500条中华鲟放流至长江。此次活动是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的第60次中华鲟放生活动。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法国电力公司(EDF)、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通用电气公司(GE)等单位和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以及宜昌市民和学生代表,共有近1000人参加。
中华鲟,曾经是恐龙的邻居,在地球上繁衍了1.4亿年,也被称为“水中活化石”。它生在长江中上游,长在海里,成熟后可以追溯千里,回到它出生的长江生儿育女。20世纪80年代,葛洲坝的修建阻断了中华鲟的迁徙和繁殖通道,对这种古老鱼类的生存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中华鲟的保护从在河流中捕捉野生亲鱼到建立人工繁殖群体,经历了30多年。
中华鲟放流群包括5个年龄梯队,是我国中华鲟放流史上最丰富的年龄梯队,对中华鲟野生资源具有系统的补充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华鲟研究所已经向长江投放了500多万条中华鲟。
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有53.7%的中华鲟被投放到河口水域,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鲟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9-12岁。这次放生量最大的中华鲟9岁,以后会逐渐达到性成熟。
除中华鲟保护外,三峡集团还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流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鱼类保护和生态调控工作。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先后掌握了圆口通鱼、长鳍吻、裂腹鱼等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并实施增殖放流,已放流鲟、胭脂鱼等近150万种珍稀特有鱼类。自三峡工程蓄水至正常高水位175米以来,连续7年对4种主要鱼类的自然繁殖进行生态调控。监测结果表明,生态整治实施后,宜昌-监利河段4种主要鱼类的自然繁殖规模大幅增加,2017年产卵(尾)超过30亿枚,是生态整治第一年的近50倍,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也在同时进行。
负责编辑:陆玲
设计排版:安迪
1.《中华鲟 中华鲟 回家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华鲟 中华鲟 回家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8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