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奥矩研究所(微信号:Sikuiwanisi)

说到ThinkPad,大家第一个脑子里闪现的可能是联想这个品牌。实际上,联想就是让ThinkPad这个笔记本品牌为更多人所熟悉。(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hinkPad,Lenovo可以被认为是“继母”,“亲生母亲”是美国一家老牌电脑公司——IBM。

联想ThinkPad E480

ThinkPad最初是IBM于1992年推出的笔记本电脑系列,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正式宣布在北京以总计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开始。包括ThinkPad在内的IBM PC业务全部归联想旗下。

在被联想收购之前,应该知道IBM PC当时占据了全球PC市长/市场份额前五的电脑品牌,为什么作为“亲妈”的IBM能够忍心抛弃已经盛行的PC业务呢?或者IBM PC经历了什么?

接下来的五力矩研究公司将带你在计算机历史的长河中探索属于IBM PC的24年波澜壮阔的“人生”。

从无到有,一脚踏进PC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世界进入了微时代,1971年,随着英特尔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重新定义了原来庞大的计算机。

当然,这一变化没有逃过IBM的眼睛。当时,IBM在第二代领导人小沃森的领导下,已经在将计算机从军队带入社会、成功完成商业化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但是,在微计算机逐渐升温的迹象下,IBM的后续继任者没有冲动进入,而是采取保守看待的态度。

直到弗兰克卡里姆内,1975年IBM小试牛刀推出了型号为5100的便携式电脑,以8000美元开始的费用没有受到市场的追捧。

博物馆5100(维基百科)

IBM第一次微机尝试失败的第二年,一名21岁的年轻人在美国加州不起眼的车库里安静地注册了公司,同年制作了电脑。这个年轻人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的第一代产品一步也没有红,但在1977年4月举行的美国第一次电脑展览会上,乔布斯展示了苹果II号原型。当时不为人知的这家公司带来的这个销售额为1298美元的电脑引人注目。(莎士比亚)(美国)在《计算机科学》(Northern Exposure)中。

苹果(维基百科)

苹果在大会上成为黑马的成功引起了当时IBM总裁John Opel的注意,IBM决定启动一个名为“国际象棋项目”的项目,并破例设置一个可以无视公司规则的团队,快速开发IBM PC。

为了快速开发对抗Apple II的PC,IBM决定放弃以前内外直接熟悉的传统,选择快捷方式——,使用现成的、其他设备制造商的组件组装自己的PC集。(莎士比亚)(美国)在《计算机科学》(Northern Exposure)中。

在CUP,IBM看中了发明微处理器的英特尔,准备采用英特尔8088芯片。下一个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系统。

本来,IBM首先想到的是8088兼容CP/M系统,但由于Opel和比尔盖茨的母亲都是美国联合募捐机构(United Way)的成员,IBM决定将系统交给微软。

在IBM与微软接触期间,比尔盖茨转向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SCP),比尔盖茨以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SCP程序员蒂姆帕特森开发的一套名为86-DOS的CP。

此后,微软在该系统中添加了自己公司的代表字符MS-DOS,重新命名,并将其移交给IBM作为新系统,从而转变为IBM的PC-DOS系统。

解决了两个棘手的问题,IBM于1981年8月12日成功推出了IBM PC。

1825&index=4" width="640" height="481"/>

IBM PC model 5150(维基百科)

IBM PC改变了之前计算机臃肿笨重的形象,而且运算速度与之前大型机比起来也不逊色,再加上不足1600美元使其在上市第一年就卖出了10万台,占领了当时四分之三PC市场。

然而就在IBM PC开始赚钱的时候,当初依靠IBM逐渐崛起的英特尔和微软却反咬IBM一口,在IBM PC全盛时期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戏码。

全盛时期,上演农夫与蛇

早在IBM找上微软之日起,精明的比尔·盖茨便展现了商人本质,一面对IBM左右逢源一面又暗自里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当初美其名曰为IBM独家设计的系统事实上是比尔·盖茨临时买下的别人家公司仅用四个月研发出用来内部测试的系统,而且在出售给IBM时,比尔·盖茨还在合同上留了心眼。

DOS系统界面(维基百科)

微软在把MS-DOS交给IBM时既没有让IBM买断DOS系统也没有规定微软以后不能把DOS系统出售给别人。就这样IBM自以为的独家系统竟变成了自己花专利费租来的,之后还被微软转手出售给多家计算机公司。

在系统上一时大意被微软算计的IBM当然心中不满,可却也无可奈何。之后随着DOS系统在PC上的巨大成功,以及GUI图形化界面的潮流影响下,IBM又一次选择与微软合作开发新系统OS/2。

起初微软是答应IBM一起研发的,但后来随着微软通过电脑软件获利逐渐越做越大,比尔·盖茨又萌生了自己的想法。一边和IBM一起搞研发另一边又大力开发基于DOS系统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Windows 3.x界面(维基百科)

自1985年微软发行Microsoft Window开始到1990年第三代Windows,Windows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认可,逐渐取代了之前系统成为PC主流操作系统。

面对抛弃同伴自己吃独食的微软,1993年IBM决定与微软分道扬镳,开始独立开发OS/2。不过事实证明在与Windows的竞争中,OS/2最终失败了,2005年12月23日,IBM宣布不再销售和支持OS/2系统。

这并不是微软第一次背弃,早在苹果电脑刚刚兴起的时候,IBM PC出世之前,面对已有Mac OS系统配对苹果电脑让微软无下口之地,为求生存当时还弱小的微软找到了英特尔组成了“文泰来”联盟(“Wintel”联盟)。

之后正好又赶上了IBM研发PC的快车,“文泰来”联盟的两大成员借机迅速壮大。借着Windows系统独霸市场时机,微软推出了占用较大内存的程序,促使人们不得不购买配备拥有大内存但价格较贵的英特尔处理器个人电脑。

就这样依靠着绑定销售,“文泰来”联盟实际占据个人电脑市场90%以上的份额,造就了一个制定个人电脑标配的时代。

为应对势头强劲的“文泰来”联盟,上世纪90年代初,IBM联合苹果与摩托罗拉也结成一个联盟, 利用苹果操作系统软件的长处,和摩托罗拉结合IBM在处理器方面的优势,共同推出PowerPC微处理器。

IBM的PowerPC联盟也遭到了来自“文泰来”联盟的疯狂反击,英特尔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奔腾芯片系列,微软则对应推出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在英特尔和微软的默契进攻下,还展开了对PowerPC联盟逐个击破的战术。最后,PowerPC联盟无疾而终。

算起来IBM在微软和英特尔还弱小的时候曾帮助其迅速成长起来,谁料却被长大后的“文泰来”反将一军,不禁让人唏嘘。

IBM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危机,为度过危机,郭士纳对公司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整合分割业务,其中就包括2005年出售给中国联想公司的IBM PC事业部。

古稀之年的IBM从无到有进入PC界,24年后又经历了一次从有到无,虽然24年光阴对于这个已经传承百年的企业来说只能算是弹指一挥间,对于整个PC行业来说这段时间恰好也是沙里淘金重新洗牌的关键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蓝色巨人IBM的PC业务半路折戟的呢?

从有到无,无奈时代变化快

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IBM所处的大环境并不适合PC的孕育,这为后期PC业务“英年早逝”埋下了种子。

IBM早期依附于政府制表机的需求迅速实现了成功,并且一早看中计算机的潜力,又一次独揽了计算机所有的市场。可以说当时的IBM绝对是市场上唯一的王者,但正所谓“树大招风”,IBM孤独求败的地位也给它带了一系列麻烦——反垄断诉讼。

IBM历史上曾经遭到多次反垄断诉讼,如1932年美国司法部对其控诉强迫制表机客户只能购买自己公司生产的穿孔卡片;还有1952年针对IBM只租不卖制表机的商业模式的诉讼等等。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诉讼还要数1969年IBM的竞争对CDC以垄断为由对IBM提起的法律诉讼。

起因是IBM通过推出System 360大型计算机从而取得了独霸的地位,对此眼红的竞争对手向美国司法部控告IBM向客户提前销售尚未达到研制完成阶段的“不存在的产品”,目的在于阻止客户订购其他公司产品。

在之后的几年,IBM收到了包括美国司法部在内发起的大大小小共22起反垄断诉讼。面对这些诉讼,IBM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去应对,除和美国司法部的官司之外,其他诉讼均以IBM胜诉或和解告终。

IBM与美国司法部的诉讼持续了13年,在这期间美国历经五届美国政府、IBM换了四任CEO,传唤了近千名证人,直到1982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时任反托拉斯局领导人威廉·巴斯特重新审查后,以“没有价值”为由撤销了这一诉讼。

表面上在众多诉讼中IBM看似都取得了胜诉,但IBM并没有从中捞到丝毫的好处,相反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碍于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诉讼,IBM不得不一步一步放开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为市场上小玩家让出一条求生之路。

如果只是这种小打小闹根本撼动不了深扎于计算机的IBM这棵大树。真正让IBM伤筋动骨的是1982年IBM公开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

随着IBM的技术开源,更多的生产商纷纷入局,并很快开发出自己的拷贝品。例如1982年6月哥伦比亚数据产品公司推出了第一台IBM PC兼容机;1982年11月康柏计算机宣布发展出第一台IBM PC兼容的便携式计算机Compaq Portable。

一时之间大量的PC兼容机涌入市场,原来兴风作浪的IBM PC也只能沦为在PC浪潮中随波逐流的一员丧失了话语权。

不过如果IBM安心与其他PC兼容机一起共存还是可以在快速发展的PC浪潮中淘到金子的,而最终让IB割断PC业务的本因还在于隐藏在IBM最深处的蓝色基因。

IBM标志(图片来自网络)

IBM之所以被外界称为蓝色巨人,不仅因为徽标是蓝色的,也绝不只是源于1997年由IBM深蓝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后刮起的蓝色旋风,更多还是在于IBM本体。

IBM拥有庞大的业务,覆盖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还有在材料、化学、物理领域中取得的8000多件专利。巨大的躯干让IBM如巨人一般屹立于IT界。

也正是因为家大业大导致IBM养成了保守的作风。回顾之前说到是否进入PC时,IBM初次尝试失败之后并没有一头扎进死胡同而是选择观望姿态就能看出蓝色巨人稳健保守的处世之道。

除此之外,IBM保守的蓝色基因还体现在其一直经营的领域之中。从发家起源——制表机开始,IBM一直以来服务的对象都是像军方、政府、组织、企业这种TOB客户,由于大型计算机造价高昂,普通人根本不会去购买IBM的产品。

因此养成的TOB传统也是IBM PC无法顺利转变成TOC终端厂商角色的关键所在。

加上当时IBM PC销量虽多,但每台PC低廉的价格让IBM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才能赚到匹配于巨人身躯的利润。反倒是一台大型计算机可以一次性为IBM带来巨大的收入,且售后服务也是IBM一项可观的收入来源。

相比之下,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IBM的蓝色基因都驱使IBM把重心放在大型计算机身上。所以到了PC市场渐渐饱和的二十一世纪初,IBM便果断舍弃了逐年出现亏损的PC业务。

2005年接手IBM PC业务后,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而另一方面IBM甩手PC后,不仅又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得心应手,而且还避免了与昔日的冤家英特尔微软再正面对决。至此百年的蓝色巨人也算可以安心度过晚年生活了。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现在看来IBM PC无论在哪里都已经是计算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IBM PC带着IBM优良的蓝色基因帮助联想越来越好。

【钛媒体作者介绍:欢迎添加五矩研究社主编微信(微信号:sikuaiwanshi)进行交流,添加微信请主动备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1.《【ibm售后怎么样】农夫和蛇的PC发展史:IBM培养系统和芯片的“恶毒”寡头政治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ibm售后怎么样】农夫和蛇的PC发展史:IBM培养系统和芯片的“恶毒”寡头政治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299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