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每逢中秋佳节,家家团聚赏月,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品着香茶或是喝着美酒,领略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氛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满足的感觉。每年到了中秋前夕,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周边国家的人们,无论是乘飞机、坐高铁还是搭汽车,或是自己开车往家里赶,力争在中秋节的夜晚同父母及亲朋、好友团圆相聚,一起赏月,体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意境,心中别有一番错综复杂、喜忧交织的感受。从离别到重聚再到欣喜,转而又要离别而天各一方又无限惆怅和感慨的滋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理体验呢

可以说,身在远方的儿女们回家过中秋主要是为了与父母团圆,让父母欣慰高兴,和父母分享半年多来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尤其是互诉思念之情。这本是人之常情,大家都能理解,我在此就不赘述了。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过中秋的另一种独特心理感受,这就是“家园情怀”。家园情怀实际上是说人们对于故乡的向往之情,是一种爱恋故乡山山水水、城桓草木的特殊情感,是发自内心潜意识的心灵表达,是一种“月是故乡明”的独特心理情感。一旦说到家园情怀,就必须要提到中秋节以“月亮”为意象为主题的诗歌。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的《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晏殊的《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苏轼的《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彭邦桢的《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以上诗歌大都是诗人们在中秋节或月圆时节所作。月圆既有团圆之意,更能象征家乡的安好、和平、圆满,有一种寄托对生命之根饱含挚爱的深意。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诗人们身处他乡异地,无论是思乡还思念亲朋、情人,大都以月亮为意象,反映了诗人们期盼团圆的心愿,表达了他们骨子里浓浓的家园情怀,很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从小接触诗歌,朗诵诗歌,欣赏诗歌,每一个中国人都能顺口吟诵几首诗歌。诗歌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按照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观点来解释,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趋向诗歌的基因,只是有些人沉淀在潜意识中。古人说诗歌可以言心智,所谓唐诗言志,宋词结缘。诗歌也是对自我心灵的观照,而以“月亮”为意象,正是把人的心灵比作月亮,无论走到哪里,热爱故土的家园情怀不会变,月亮一定能代表游子的心,永远可以照亮家乡的一山一水。这不仅是中秋“以月亮为意象”的诗歌有独到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的功能,更是强调“中秋之月”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作用,因为它离心灵最近,可以直达人的心怀。

诗歌是心灵深处的梦,而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以月亮为意象的诗歌”所体现的“家园情怀”,它的实质正是“爱国之情”。这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正因为家园情怀与爱国之情一脉相通,我们的祖国大家庭会更加和谐、繁荣。因此,在中秋节和其他任何时候,多咏诵“以月亮为意象”的诗歌,不仅可以熏陶我们的家园情怀,强化我们的爱国之情,还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使整个心灵的价值建构在精神历程中释然升华。

请问你们有什么感受?

作者 白新明

1.《[晏殊为什么写中秋月]晏殊为什么要写中秋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晏殊为什么写中秋月]晏殊为什么要写中秋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3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