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③,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④!”

[原文通释]

子游问“怎样算孝”。孔子说:“现在说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扩大到对狗对马,都能养活;没有恭敬,用什么区别这二者呢!”

[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吴国人(一说是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史记说他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②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在说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养,养活。这里是指提供吃喝,提供生活处所。“养”后省略了指代父母的宾语“之”。

③至于犬马:扩大到对狗对马。至于,到了,说到,扩大到。

④何以别乎:用什么区别这二者呢,怎样区别这二者呢。“何以”是文言常用格式,是“以何”的倒装,意思“用(凭)什么”,“怎样来”。“别”后省略了“之”,这二者。  

[解读与点评]

这里有必要介绍子游。 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被孔子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阳货》第3章)。子游重视仁义的教育,认为它是做人的根本(《子张》第12章);子游强调做事要有原则尺度,事君交友要把握好尺度,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第26章);他还认为“丧致乎哀而止”(本篇第14章)。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唐玄宗时,子游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后又称“吴公”。今江苏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遗迹。

与回答孟懿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对弟子的问题回答得很明确,强调了“为孝必敬”。没有孝心,仅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孝父母不仅仅是“赡养”,重要的是有恭敬的态度——问候起居,陪侍父母。孔子用养犬马来比较对父母的态度,分析是否做到了孝,说得很尖锐。

如今,高节奏社会加上独生子女社会和老龄化社会,赡养父母的问题非常严峻地摆在人们的面前。现在赡养父母是个挺难的事,尽管如此,供吃、供穿、供住还不算是尽到了孝,要关心问候,多从心理上给老人慰藉,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身心都得到关注。

1.《(原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的原文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原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的原文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4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