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一首名诗。春,就是春天。望,指看见的景象。望,也有盼望和希望的含义。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诗人肉眼可见的第一层“春望”。身陷沦陷区的杜甫,目力所及,满目疮痍。长安城沦陷,但是旧日的山河还在。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因为战争已经荒草丛生。

以天下兴衰为已任的诗人,见到触目惊心的此情此景,心情复杂。于公,作为大唐的公务员,诗人为大唐的时局感到感伤,见到花儿开都会流泪。于私,杜甫是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因为被俘虏,诗人和家人失去了联系,故而听闻鸟鸣声也感到心惊。这里的“花”、“鸟”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勃勃、富贵祥和之态。而昔日的长安城里有多美好,就提醒着诗人被战争摧残的长安城是如何衰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谓悲剧就是如此。


第二层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诗人在苦难之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家人的盼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诗人内心的第二层“春望”。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三个月,指至德二年(757)的正月、二月、三月。在不曾停息的战火中,收到家人的一封信,比黄金万两更加珍贵。家人平安,就是战争期间最好的消息。当然,战争期间,生产力遭到破坏,即使黄金万两,也可能买不到多少大米,面临物资短缺。


第三层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第三层的“春望”。字面上看,这句话实在是太丧了,丧到让人感受不到一丝丝希望,根本谈不上“春望”。诗人感到愁闷心烦,却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人因担心国家的命运,而愁闷至极,以致早生华发。头发白了,头发散了,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披头散发的落魄诗人,更能深刻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

这种痛苦是源于什么?颠肺流离的乱世,诗人固然担心自己家人的命运,但诗人更牵挂着整个大唐的命运,无数和诗人一样的大唐老百姓们的命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的是乱世之中渺小个体的命运。

诗人相信战争必定会终止,和平必将到来,所有的黎民百姓终将重回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美好的心愿,贯穿着诗人的一生。

只可惜,历史是没有重来的。安史之乱虽然在郭子仪等人努力下被平定,但大唐国体受到重创,再难回到昔日的繁华强大。


1.《春望中的烽火指什么、春望指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春望中的烽火指什么、春望指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4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