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画像

卢照邻集笺注(增订本)

卢照邻雕像

□何香久

河南禹州具茨山下,“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倾尽囊中积蓄买地为自己修了一座坟墓。很多时候久病不愈的卢照邻就是住在自己的坟墓里过生活的。

具茨山风景壮美,山势险峻,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幽谷中鸟声纵横,古木参天,鸣泉飞瀑,烟云空濛。传说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炼,所以又称始祖山。

初唐诗人卢照邻几乎倾尽囊中所有的积蓄,在这山下买了数十亩地。建了一处住宅,疏凿颍水,环绕左右。在这块地上,他还给自己修了一座坟墓,更多的时候,他住在自己的坟墓里。

那个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了。纠缠了十几年的恶疾,把他摧残成了一个半生半死之身,羸卧不起,只能每天怅然地看着墓穴外的满目青山,喟然长叹:“岁将晏兮欢不再,时以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在这之后不久,他自投颍水,为自己悲惨的一生做了一个令人扼腕的了断。

那年,诗人刚刚四十四岁。

实际上,这位与世界毅然诀别的诗人,他对人生有着多么深远的眷恋啊。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今河北保定涿州人,另一说河北保定定兴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祖上是名门望族。卢照邻曾自述生平:“皇考庆予以弄璋兮,肇锡予以嘉词。名余以照邻兮,字余以升之。余幼服此殊惠兮,遂阅礼而闻诗,于是裹粮寻师,搴裳访古,探旧篆于南越,得遗书于东鲁,意有缺而必刊,简无文而咸补。入陈适卫,百舍不厌其栖遑;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释疾文粤若》)由此可看出他父亲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卢照邻少有才气,十岁就学于曹宪、王义方等名师,博学善文章。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他在梁州做邓王李元裕府上的典签,得以伴随邓王左右。典签这个官职始于宋、齐两朝,最早是皇帝为了便于控制和监视诸王宗室,派心腹帮助诸王批阅公文,甚至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虽然是不入流品的小吏,但位置却十分重要。“典签每年还京数次,王子(刺史)贤否,常出其口,于是权威日重,致有诸州但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之语……后遂无足轻重。”(《南史吕文显传》)到了唐代,诸王亦有典签,仅掌表启书疏,宣行教命而已。邓王李元裕是高祖李渊第十七子,雅好经典,据说府中有书十二车,满腹经纶的青年才俊卢照邻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也。”邓王把卢照邻比做司马相如。高宗麒德二年(665年),邓王病逝,卢照邻不得不离开邓王府。乾封三年(668年),谋得四川益州新都尉的官职,赴任途中与王勃相遇,赋诗以纪之。蜀中秩满后回京,次年又奉使归蜀,从此便滞留蜀中三年。不久,遭横事被拘,经过友人奔走救援,才得以出狱。政治上的失意让卢照邻十分颓丧,自知“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政治抱负已成泡影。咸亨二年(671年),他回到洛阳。两年后染风疾,遂去官,卧病长安,住在太白山中,以服食丹药为事。然而,长期服丹药并没有让他脱离沉疴,病情反而越发沉重,以至于手足俱废。经历了入仕、出仕命运大转折的卢照邻,此时已万念俱灰,不得不借助老庄哲学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他不断反思自己的道路选择,反躬自问:“天之生我兮,胡宁不辰?少克己而复礼,无终日兮违仁。既好之以正直兮,谅无负于神明。何彼天之不吊兮,哀此命之长勤?”(《释疾文命曰》)

从儒家信仰中得到的痛苦,在道家信仰里得不到排遣,晚年的卢照邻归入释家之正教,“更笃信佛法”。(《寄裴舍人诸公遗衣药直书》)在山间自建佛寺以祈福,终日与人讲论佛经,对佛家的转世轮回之说深信不疑。

但佛学没能给他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他最终带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走上不归之路。

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一起被誉为“初唐四杰”,事实上,卢照邻为盛唐文学的繁荣在理论之路上做了先导。

卢照邻工诗,尤擅长七言歌行,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代表作《长安古意》。杨炯赞其“人间才杰”。

在提倡诗风变革方面,卢照邻也显示出他独特的诗学个性,他倡导以适意为宗,雅好清灵俊爽之格,尤重妙谐钟律,思无停趣。

在创作实践上,卢照邻的诗则初步显现了盛唐文学恢弘壮阔的气象。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初唐长篇歌行的扛鼎之作,全诗以清丽的词句、清迥的意境,借历史题材描绘长安的繁盛,展示了当时长安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揭露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互相倾轧,抒发内心深处的不平: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首六十八句的长诗,寄托古意,抒发的却是今情。“七古”中如此规模的鸿篇巨制,为初唐之前所未见。开篇铺叙长安豪门争竞豪奢的享乐生活和繁华长安的紫陌红尘,玉辇纵横,金鞭络绎,流光溢彩,活色生香。“梁家”即指汉代长安贵族梁冀,与他的狭邪艳冶形成对应的,是豪门歌伎舞女的浪漫风情,写得花团锦簇。最后是诗人悲愤情绪的抒发,自比穷愁著书的扬子(扬雄),带有不遇于时者浓重的伤感和怅惘,也有些“自了汉”的小情绪。这也是这首诗的旨趣之所在。胡应麟赞谓:“七言长体,极于此矣!”

这首乐府歌辞刚一传出,便洛阳纸贵,与当时骆宾王的《帝京篇》齐名,文采却更胜一筹。

卢照邻早期的诗作虽感时伤世,微有忧悒,仍有“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如“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等诗句,足以令人击节。

卢照邻的诗题材广泛,他的赠别诗突破前人窠臼,将政治抱负与身世际遇的感慨融入惜别的感情中,少了缠绵悱恻却增加了情感容量。如“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送二兄入蜀》);“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还京赠别》)。他的边塞诗抒写塞外风云、征夫之思,记战事惨烈、叙出使经历,开有唐以来边塞诗之先河。如“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陇头水》);“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雨雪曲》)“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紫骝马》)

卢照邻还有一些作品自述襟抱,表达了他不流于时俗、不同品格低下的人同流合污的情操。如他在新都尉任上所作的《赠益府群官》: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正是这种正直磊落、刚直不阿的性格,才使他与当世官场格格不入,难免会受到一连串的排斥、打击。也因为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慷慨昂扬的精神风貌,卢照邻被认为是唐代第一个自觉地、有意识地用“骚怨”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

长期以来,后人对“初唐四杰”褒贬不一,而闻一多充分肯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推崇卢照邻。

《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照邻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著录为10卷,今存《卢升之集》和明人张燮辑注《幽忧子集》,均为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

卢照邻的悲苦多是来自于其得风疾之后。所谓风疾,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小儿麻痹症或麻风病。传统中医认为,风疾是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或麻木,患此病者,不仅身体枯瘦,而且伴有奇痛,咳嗽不止,头发掉落。严重的话,还可能四肢麻木,五官歪斜,肌肉痉挛萎缩,半身不遂。

后来,卢照邻为治病食大量丹药,不仅没有治好病痛,还越来越重,手脚萎缩,只能爬行。虽然曾求治于当时的药王孙思邈,但也没能医治好。面对病弱的躯体,卢照邻思绪难平。他曾在《结客少年场行》中感叹:“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诗中还说:“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卢照邻的理想和抱负离他越来越远,其诗中处处隐藏着悲苦和心力交瘁。

卢照邻后期作品,既有对命运抗争的激愤、对遭逢不测的控诉,又有惨罹恶疾的无奈与凄绝。卢照邻一生命运多舛,《新唐书卢照邻传》记载:“照邻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张燮说:“古今文人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卢照邻这个病才子,一辈子总为“贫”字所困,而病魔又无时不在纠缠着他,可以说,人生的种种不幸,他都已经历过了。恶疾数年而不愈,患病之初,卢照邻曾到长安问医,但他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于是隐居太白山,结交道士,服用丹药以自治。据《唐才子传》记载,卢照邻当时服用一种名为“玄明膏”的丹药,治疗过程中,父亲病逝噩耗传来,卢照邻悲痛欲绝,号恸不止,竟然将服下的丹药又吐了出来。于是他的身体更加虚弱。他曾向洛阳名流乞求医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发严重。在这个时期,家道中落,父亲病亡后不久,弟弟也英年早逝,卢照邻忍受着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内心十分苦闷。他不得不离开太白山,到龙门山隐居,“以蕙兰为九族,以风烟为四邻。朝朝独坐,惟见群峰合沓;年年孤卧,常对古树轮囷。”(《悲今日》)这个时候的卢照邻,差不多已完全残疾,自喟“一臂连蜷”“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这对一个志存高远的诗人该是多么不堪忍受的打击。

被命运撞得鼻青脸肿的卢照邻却没有被命运击倒,他仍然同命运做着顽强的抗争,《五悲文》《释疾文》等名作,就是在他经受着政治上的挫折和顽疾折磨的双重厄运作弄下写出来的。

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长期以来后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四杰”的创作不过是齐梁余风的继续,所谓“犹沿六朝遗派”。陆时雍《诗镜总论》即谓:“古雄而浑,律精而微,四杰律诗,多以古脉行之,故才气虽高,风华未烂。六朝一语百媚,汉魏一语百情,唐人未能辨此。”并指出四杰之作“时带六朝锦色”(《诗镜总论》)。杜甫则赋诗力挺,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认为“初唐四杰”虽未完全摆脱六朝浮艳诗风的影响,但从内容上已经突破了宫体窠臼而别开新面,吐露出一种刚劲、清新的气息。

《竹林答问》则高度评价了卢照邻的成就:“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现当代评论家也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刘开扬认为“四杰的诗内容是丰富的,继承齐梁诗而把齐梁诗加以改造,不仅给沈(佺期)、宋(之问),而且更给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得以把唐诗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闻一多认为,“初唐四杰”的贡献在于使宫体诗“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他认为,“若没有卢(照邻)、骆(宾王),哪曾有刘(希夷)、张(若虚),哪会有《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和《秦妇吟》,甚至李、杜、高、岑呢?”闻一多先生特别推崇卢照邻,他说,“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虫吟听不见了,这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这首诗在当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宫体诗的自赎》)窃以为,这是对卢照邻的诗最贴切的褒奖了!

1.《赠益府群官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赠益府群官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