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位女德专家的言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吐槽,她打着国学的招牌大谈过时的三从四德言论,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那就是儒学的精髓。其实,孔子的形象自从宋明之后就被严重歪曲成“女要守贞男要戒色”的刻板夫子形象,以至于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下面就通过《诗经》来还原一下孔子。

《诗经》里面有一类奇特的诗歌,引起了不少学者专家的注意。这类诗歌,被命名为野合诗。然而,我们都知道,孔子是诗经的编撰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讲究礼仪的孔子竟然没有删掉这类诗歌,反而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个现象是有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类诗歌。周民族的史诗《大雅·生民》中:“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首诗讲述的是周人的始祖母姜嫄的故事。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姜嫄祷告神灵祭天帝,感动上天,于是才踩着天帝的脚印生下周的始祖后稷。然而,根据闻一多先生在《姜嫄履大人迹考》中的考证:“当时实情,只是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巨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闻一多先生最早借鉴佛洛依德的性文化理论研究《诗经》,在上个世纪初引起了不小轰动,也被扔了不少烂番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首比较直白大胆的是《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这首诗基本上写实性地描绘出了野合的场景,非常有既视感。按照余冠英先生的翻译,这首诗译为:死獐子撂在荒郊,白茅草把它来包。姑娘啊心儿动了,小伙子把她来撩。森林里砍倒小树,野地里躺着死鹿,茅草索一起捆住。姑娘啊像块美玉。“慢慢儿来啊,悄悄儿地来啊!我的裙边可别动!别惹得狗儿叫起来啊!”除此之外,还有《郑风·野有蔓草》《鄘风·桑中》《召南·草虫》等也是比较含蓄描写野合的诗歌。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类诗歌的出现呢?要搞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追溯到在远古的生殖崇拜了。在上古时期,有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叫做“高禖”。人类学家认为,高禖仪式祭祀的是“媒神”女娲,因为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教会人类婚姻生殖之道。由于祭祀的神圣性,所以用富有神圣意味“禖”代替了“媒”。《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以太牢祀于郊。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也就是说,连皇帝都要带领嫔妃亲自去郊外的女娲庙举行隆重的祭祀,还要象征性地御女,由此可见其神圣了。《大雅·生民》就讲述了周的始祖姜嫄最初没有生育,后在高禖之礼中有了身孕,才有了周的人民。后来,高禖之礼在民间逐渐演变成野合之风,正如《周礼》所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在《诗经》中,桑林是经常被提及的地方。如《小雅·隰桑》在桑园中表达相思之情,《小雅·白华》、《魏风·十亩之间》中也含蓄地涉及到了桑园与情爱。从“天人感应”的原始思维角度来讲,春天在桑林中野合与春天在田地里播种是一个道理,都有接通天地、生发万物之意。所以,桑林欢会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习俗,在传说中商朝的大臣伊尹就诞生于空桑。四川省博物院里陈列的“野合”画像砖,出土于新都高堆子,生动细腻地演绎了一个发生在桑林的高禖故事。图画中间是一颗大树,树上有猿猴攀援、鸟雀踏枝,树下有三男一女合欢图。在1977年画像砖被发现时,一度被认定为地主阶级荒淫生活的写照,很长时间都秘不示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重见天日,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关注。

东汉王孝渊画像石碑(四川省博物院藏)

有学者统计,《诗经》中有首涉及到“鱼”的意象的诗歌一共有24首,绝大部分都或明或暗地带有性的隐喻。以鱼为性偶,表现先民的生殖崇拜,这一点可以从半坡彩陶抽象鱼纹图和姜寨鱼蛙纹彩陶盆内壁的双鱼形纹可见一斑。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上,也有大量的鱼鸟图,以鱼鸟相戏暗喻男女之事,反映了汉代贵族对生命延续的永恒渴望。在汉画像砖里,具有神圣意味的合欢图是伏羲女娲交尾图,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两尾缠绕相交,甚至还有伏羲女娲交吻的图像。更有趣的是,四川省博物院所藏的东汉王孝渊画像石碑的背后,在交尾的伏羲女娲中间还有一个小孩图像,我想,这可以看作中国的创世纪故事吧。

鱼鸟合欢画像石(泸州市博物馆藏)

人类学家发现,无论是苏美尔、巴比伦文明,还是古希腊、罗马、埃及文明都存在过类似高禖的仪式——“圣婚”,人们相信这种性结合的形式能够感应天地的灵力,确保生殖力的旺盛,并促进万物生长。因为对于人类的延续来说,种族繁衍是首要任务,生命力是第一要素,生殖崇拜可以说是所有文明的源头。小说《达芬奇密码》里就写到索菲在无意中撞见祖父参与的圣婚仪式,结果误认为祖父是坏人。

想起我以前读书时,老师不好意思讲孔子是他父亲和颜氏女野合而生的,觉得这种说法有辱圣人。殊不知,现在的我们戴着用宋明礼学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有色眼镜来看待孔子,所看到的根本就不是孔子的真实面目。孔子正是诞生于古代富于神圣意味的合欢仪式,这或许恰恰喻示了他的神圣性。这样一来,孔子不仅没有删去那些野合诗,反而评价说“思无邪”,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1.《(介止什么意思)寸止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介止什么意思)寸止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