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稿件

文化恒久远。我们应该撕掉过去强行给传统文化贴上的一些标签,深入思考,读懂原本,结合实践,阐发新意。

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第一,“君臣义”,也就是“忠君”,我们知道的就是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无论君主多么平庸昏乱、荒淫无道,臣子都要执行他的命令,因此岳武穆都被叹作愚忠。

也许是后世儒生对“君为臣纲”有所误解,忠君是原则,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是忠君不是愚忠。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可以让臣子“忠”的“君”?《孟子·梁惠王下》里记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矣,未闻弑君也。’意思是说,对于不仁不义的君王,人民可以起来推翻他,在政治伦理上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放在今天,对于不称职的公务人员,人民可以弹劾、可以用选票让他下台,甚至可以将其绳之以法,比如陈水扁。

其次,如何忠君,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放在今天,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历史上有不少因“逆龙鳞”而遭杀戮的大臣,因为在那个专制的时代,大臣没有选择君主的权利,也就是没有选择领导的自由,他只能接受这一个无论英明抑或昏庸的最高领导。然而,孔子提倡忠君,但没有提倡愚忠。《论语·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由此可见,忠君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若君主不拿臣子当人看,臣子也就不必认昏君为君主了。孔子还说过,“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道理,不必吊死在一棵树上。

在今天的社会里,部分领导,尤其是某些私营单位的领导,对待员工下属,采取的是“以人为手段”的态度,管理粗放,不尊重人,也就是“君使臣不以礼”,因此,员工对单位没有认同感,劳资矛盾尖锐。这样的单位,人员流动率高,易发生生产事故或公关危机。20**年6月,某市某学校发生了高考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其起因在于该单位管理层的落后思维:对员工苛刻,对于投入到员工身上的成本,想尽一切办法来节省。期末时节,单位无故扣发了食堂员工们应得的几万元奖金,结果导致了食堂某些员工的报复——在饭菜中做手脚,使得高考前夕该校高考考生集体食物中毒入院,考生们被迫在医院的病床上打着点滴做试卷。学生家长们怒不可遏,让该单位付出了上百万元的补偿款和声誉扫地的沉重代价。现在该单位已经不复存在,其管理层宁愿花大心思大价钱去处理公关危机,却不愿费点小钱给员工一点人性关怀,活脱脱一出“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嘴脸的再现,而《大学》里早就有“财聚民散、财散民聚”的管理名言。日本人倒是对儒家经典活学活用,比如近代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很早就写了一本《论语加算盘》,被日本人奉为“商务圣经”。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第二,“夫妇顺”,关于夫妻关系的问题请已婚人士来各抒己见。

第三,“父子亲”,可以归结到一个字,“孝”。什么是“孝”,“孝”是否只局限于听父母的话,敬爱父母,在生活上照顾父母。当然这是“孝”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孝”还包括对待父母的错误的处理方面。《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爱而敬。父母之道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孔子批评曾参过于顺从其父,乃至听任其父亲施暴、一味委曲求全的态度,“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见《韩诗外传》卷八)在孔子看来,使父亲身陷不义之地,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儒家又有“小杖受,大杖走”之说。至于如何谏,《礼记·曲礼》云:“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弟子规》则更形象,“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一谏不入,而待日后气氛缓和时再谏。由此看来,除了听父母教导,敬爱父母,在生活上照顾和在精神上安慰父母之外,“孝”还包括不盲从父母,若父母言行有误,当帮助父母改正错误,不至于让他们有失德之举,从而维护父母的形象。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孝。

如此看来,这些出于名教的古训倒也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大家以为呢?

1.《(君臣义的义是什么意思)义者君臣上下之事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君臣义的义是什么意思)义者君臣上下之事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3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