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朱自清、冰心以文字优美著称。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朱自清不仅文字优美,他还用这些优美的文字搭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我们可以称之为"意境"。"意境"这个词比较常出现在诗词文化中,强调诗词所营造出的氛围与情感。《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令我们难忘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它优美的意境,那么朱自清究竟是如何"造境"呢?

一、造境:"情"为柱石,撑起整个意境世界

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朱自清的文学之路是从新诗创作开始的,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文创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情景结合的佳作,下面我们来跟着朱自清老先生的笔端走进他用"情"撑起来的意境世界。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开篇第一句,作者就定下了抒情的基调。这种淡淡的烦忧便从作者笔端散入了读者心间。为什么烦忧呢?读者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探究原因。但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并不在此,他笔锋一转,读者们便跟着他的脚步走出了房间,踏上了一条曲折幽僻的小道。

这条"小道"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现实中通向"荷塘"的途径,又是文学中通向意境世界的过渡。沿着这条"小道"走近荷塘,作者便与喧闹的现实世界隔离了,他所处的世界开始变得寂寞、静谧。

当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安静的世界后,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还有些陌生,那么就需要亲近感去消解隔膜。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塑造自己的形象的同时,也让这个形象与大众具有共通性。通过他的介绍,读者们便明白这个世界正是像"我"这样有时候喜欢热闹,有时候想要安静的人喜欢去的地方,从而拉近了读者与这个意境世界的距离,让读者感觉到自在和亲切。

在看到荷塘的美景之后,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大家的心情都开始由淡淡的烦忧变成了淡淡的喜悦。这种淡淡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大家的心头,营造出一种飘渺的梦幻感,思绪也跟着向外蔓延。这也使得作者想到了江南的旧俗,想到了采莲的诗歌,甚至不知不觉走进了家门。

朱自清在"造境"时选择了他最擅长的"情"来做柱石,这股淡淡的情也就成了整篇散文的一个中心。好的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作者描写荷塘的文字占用了文章的不少篇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既让读者获得了审美体验,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内涵。

二、造境:图景,工笔画般的意境世界

令人难忘的意境世界只有情是不行的,它还要让读者感觉到美,那么文章中的"景"的好坏便尤为重要。朱自清长于写景,我们通过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绿》都能看出他观察细致、描写精确的特点。读《荷塘月色》时,读者脑海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夏夜月照荷塘"的画面,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使画面跃然眼前的呢?

  • 1、描形、敷色

朱自清的散文被人比作中国画中的工笔画,工笔画与写意画不同,要求巧妙精细。在描绘荷塘图景时,作者先用文字在读者脑海里勾画出了荷塘的轮廓。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曲折,荷叶田田,荷杆高低不同,叶形曲线玲珑。这样一幅画面形成,"画家"就开始敷色,荷叶会让人自然的联想到绿色,他要做的是如何让这绿色画面引人注目。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漫天绿色点点白,绿色和白色都属于让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尤其是在这安静的、自在的环境下。两种颜色与淡淡的情相统一,又通过绿色和白色的对比使得读者印象深刻。可作者似乎还嫌不够,描形、敷色以后,他还要让荷花鲜活起来。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他用美丽、珍贵、纯洁、精巧的事物去比喻荷花,读者不仅看到了它们的形美、色美,连优美的神韵也一起看在了眼里。

  • 2、光和影的巧妙运用

景有了色才好看,但还不够迷人。景色迷人才会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浮想联翩,这便离不开光和影的衬托。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满月的光自然比平时亮,可月光太亮则会让人觉得清冷。"淡淡的云"本身自带了柔软的感觉,它的出现消减了月光的清冷,又强化了飘渺的氛围。这种温柔的月光洒向整个画面,画面中的高高的灌木、弯弯的杨柳、高低不等的荷叶,它们一边接受着月光的洗礼,一边在地面上、水面上、旁边的景物上投下自己的身影。

影是没有实体的,往往让人感觉无法琢磨。在静谧的夜色与温柔的月光的衬托下,影也散发出了柔情蜜意。阴影像极了烟雾,杨柳也开始犯困,蝉和蛙不再害怕斑驳的黑影。淡淡的情与温柔的景更加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

  • 3、动静对比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构建了一个静谧的意境世界,所谓鸟鸣山更幽,能烘托出静的便只有动。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话非常写实的表现了朱自清观察细致的特点,叶子与花的颤动、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水流,这些细微的动静都没有逃开他的双眼。恰恰正是因为这些动静非常的细微,也正好反衬了氛围是多么静谧。

除了景色的动静对比,作者也将自身融进了这对比之中。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和文章开头第一句所抒发的"淡淡的烦忧"情感相一致,在看美景时,作者和读者心头都笼罩着淡淡的喜悦,一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股刚刚还在的淡淡的喜悦又变成了淡淡的烦忧。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烦忧到淡淡喜悦再到淡淡烦忧的波动,正是一种"动静对比"。

结语

图景是意境世界的形,情的意境世界的神,朱自清所图之景和他要抒发的情感相和谐。他通过描形、敷色、光影、动静将我们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色慢慢道来,细细描出。我们读文章时,自然而然的就领略并沉醉于情、理、趣相融为一的意境世界。

朱自清老先生的散文具有浓重的文人气,最动人之处就是他的志诚与写实,没有任何虚饰夸张。正如他的《背影》一般,这些年来感动了几代读者,真挚、淳朴的感情自然流露,这股纯真的情也被称为他散文的灵魂。

《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用古诗点明文中警策之处,造成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这是他笔下的"中国作风",也是当时新一代文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1.《[朱自清诗歌有什么特点]朱自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朱自清诗歌有什么特点]朱自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0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