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雪龙号最新消息 雪龙号撞冰山后发了个抖音,这句话亮了!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期间,由于大雾影响,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10时47分,“雪龙”号船正在阿蒙森海的密冰区航行。它在南纬69° 59.9 '和西经94° 04.2 '与冰山相撞。碰撞时船速为3节(约5.56 km/h)。

事态发生后,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立即研究部署并开展应对工作,把人员安全放在首位,及时监控船舶安全状况,精心组织受损部位维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后续科研作业计划。

目前“雪龙”船运行正常。

事故发生后,博主@中国南极北极科学研究第一时间向平安视频发来报道:

没有人员伤亡

请祖国人民放心!

网友刷屏赞:安全就好!

军队和空军队也开始互动:

有人质疑:船员的安全意识低吗?

据《科技日报》报道,事件发生地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的太平洋部分。从地图上看,大致在美国加州半岛的南面。这是南极周围水域最显著的变暖区域,也是南极冰架周围最显著的区域之一。认为有可能成为继罗斯海之后全球南极科学研究的又一新兴热点目标区域。

历史上,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夏季对该海域进行过研究,但人类对该海域的了解比月球少。

但是在评论区,很多网友质疑:这次事故和剧组懈怠有关吗?

据此,被认证为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第24、28次南极考察中国昆仑站成员的博主@雪中叹了口气,答道:

南极洲虽然不再是一个探险的年代,但仍然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

历次南极考察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几乎是顽固不化的,保证了35年来中国南极考察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这一次“雪龙”号船撞上冰山,有惊无险,除了艏桅杆和艏壁受损,无人受伤,一定与探险队的谨慎和安全意识有关。

微博网友@雪龙的一个动态,探索“雪龙”号船二副邢浩的朋友圈极点并转发:

最新消息

事态发生后,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立即研究部署并开展应对工作,把人员安全放在首位,及时监控船舶安全状况,精心组织受损部位维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后续科研作业计划。

目前“雪龙”船运行正常。

抗击风雪,抗击恶浪!

向科学考官致敬!

愿一切顺利平安!

“雪龙”号的碰撞,让很多网友对这艘远离南极的科研船和船上的科研团队感到担心和好奇。我们来回顾一下五年前的一篇专题文章,带你去遥远而神秘的“雪龙”。

“雪龙”极地救援全过程:冒险理由

当地时间2014年1月2日,卫星照片显示,中国南极破冰船龙雪号前往营救俄罗斯科研船肖卡尔斯基院士号。(CFP/地图)

一百年前,南极探险的先驱斯科特在极地去世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关于这次探险,我能告诉你什么?比舒舒服服坐在家里强多了!”

如果你能理解斯科特的无畏,你也能理解雪龙的冒险救援。雪龙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的船,破冰能力最低。“雪龙”为了尽快营救俄罗斯科研船,选择了一条陌生的海上航线,进入了一个更加陌生的海域,并展开了一项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的任务。

“你必须去,现在不是考虑你有没有经验的时候”——这是第一次涉及雪龙的极地救援。斯科特、梅森、沙克尔顿……在雪龙周围,冰川和海洋以这些伟大的英雄命名。现在,他们就像墓碑一样,在万里冰原上看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无私的合作;他们还将见证先驱者们所建立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这种极地探险精神仍然激励着后来者。

五一!2013年12月25日5时,俄罗斯极地科研船“肖卡尔斯基院士号”在南极东部海域南纬66度52分、东经144度19分发出最高级别遇险信号。此时,该船位于以冰层厚、天气恶劣著称的联邦湾南磁极附近。

Shokalski院士建于1982年,最初用于海洋研究,1988年改造后开始极地研究。当船被困时,船上有74人。除了22名船员,船上还有一个澳大利亚科研小组和一群来自许多国家的游客。

这次南极之行是肖卡尔斯基院士建院22年来的首次。该船于11月27日开始其南极之旅,并计划重走100年前澳大利亚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的南极考察路线。

在发出求救信号之前,肖卡尔斯基院士已经被困在浮冰中将近一天一夜了。它就像一只掉进浆糊里的蚂蚁,在南极浮冰里前进,后退,前进,后退,努力摆脱困境。但作为“冰航班”船,“肖卡尔斯基院士”基本不具备破冰能力。此时风向已转向西南风,并逐渐加强。暴风雪使浮冰慢慢聚集结冰,发动机已经停止工作。

肖卡尔斯基院士船长伊戈尔·基塞利夫(Igor kiselev)告诉《南方周末》(Southern Weekend)记者,当“五一”信号发出时,由于浮冰的挤压,肖卡尔斯基院士外壳的吃水线附近开始出现裂缝,他的船员已经用焊枪填充了船舱的漏洞。澳大利亚搜救中心卫星云图显示,12月26日暴雪将再次来袭。

信号首先发送到英国搜救中心,然后迅速转移到最近海域的澳大利亚搜救中心。2013年12月25日下午5时50分,澳大利亚搜救中心向南极海域仅有的3艘具备冰作业能力的极地科研船——中国的“雪龙”、澳大利亚的“南极光”、法国的“星盘”发出了最高级别的救援信号。

“五一”信号是指遇险船只有沉没的危险,收到信号的船必须停止一切工作,立即去救援。最近的一艘是600海里外的中国极地科研船“雪龙”。

零体验救援

“现在不是考虑是否有过往经验的时候。”

收到求救信号时,载有101人的雪龙正从南极中山站驶向南极大陆附近的罗斯海。这是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出发。雪龙号将首次绕南极航行,并计划于2014年4月10日返回中国。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坦洲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雪龙号在接到消息后,立即调整计划向东南方向的航线,以最高15节的速度前往俄罗斯客船遇难现场。

这是雪龙第一次参与救援行动,中国参与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南极救援行动是2003年在韩国世宗基地对科研团队失踪人员的搜救行动。

“我们必须去,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现在不是考虑我们是否有过去经验的时候。”瞿坦洲说。

“雪龙”是乌克兰在1993年建造的,同年进口到中国。目前是国内唯一一艘可以在极地破冰的船。“雪龙”最高时速17.9节,是B1级破冰船。它能以1.5节的速度连续破冰1.2米(含0.2米雪)。

距离600海里,全速航行至少需要2天。“雪龙”为了偷工减料,冒着最大风力11级的中心穿越西风带气旋中心,冲向“肖卡尔斯基院士”的位置。“雪龙”号上的记者张在他的博客中记录了“雪龙”号穿越气旋中心的详细情况:海面上大雾弥漫,大雪纷飞,白浪滔天,能见度很低。在风浪的作用下,船体剧烈摇晃,许多探险队员都重温了晕船的痛苦。

担任雪龙号船长10年的袁说,正常情况下,遇到恶劣天气,雪龙号会到浮冰上躲避冰山的撞击。“我们对这个海域很陌生,我们走的路线也是第一次。”瞿坦洲说。

肖卡尔斯基院士的情况继续恶化。救援船没有来,但冰山慢慢漂走了。起初,冰山只在望远镜里。到26日,机长伊戈尔·基塞列夫已经能够在驾驶舱用肉眼看到冰山。基舍列夫回忆说,由于缺乏检测设备,无法判断其具体规模,“但我们真的很危险”。

道格拉斯·麦卡耶(Douglas McAyer)是一位冰川学家,他在南极麦克默多站(McMurdo Station)研究冰山运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告诉《南方周末》(Southern Weekend),即使是在南极洲海面上看起来像船的冰山,其水下体积也可能比山大。“碰撞意味着泰坦尼克号事件再现”。

虽然壳体吃水线处的裂纹焊接很快,但很有可能在反复冲击下裂纹会进一步开裂。“因为情况不容乐观,机上乘客开始互相指责,被困的原因被归结为冰盖上的长时间延误。”澳大利亚游客珍妮特·赖斯说。

25日,龙雪收到肖卡尔斯基院士的“五一”信号后,中国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极地研究所立即动员。最新最快的综合情报已经从北京发到了雪龙。根据研究中心的冰图,“雪龙”途中的浮冰最大厚度为3-4米,并且在高速流动。清澈的水通道刚刚被破冰打开,通常会很快关闭。

“雪龙”副队长徐婷说,为了确保安全,船上有两个人值班,很多人彻夜未眠。

“为了确保安全,加强联系,路上的三艘救援船和澳大利亚搜救中心将每隔6小时互相交换信息。”澳大利亚海上安全局局长约翰·杨告诉《南方周末》。

脱离危险后,基塞列夫上尉、珍妮特·赖斯等人回忆起这次与《南方周末》的冒险,都提到了12月26日,这是被困在肖卡尔斯基院士号上的人们最恐慌的一天。这一天,预报中的暴风雪来袭,Shokalski院士上的视频显示视距几乎为零,风力高达11-12级。

暴风雪的再次到来使得肖卡尔斯基院士号上的气氛紧张起来,即使物资储备充足,人们也忍不住担心最坏的情况。

“我们只能继续互相聊天,这样大家才不会空想太多。”探险队队长克里斯·坦尼告诉《南方周末》。但是当他独自回到房间时,坦尼不禁回忆起南极探险家遇险的故事。"我开始想象沙克尔顿面临的情况。"

克里斯·坦尼在100年前的1914年讲述了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悲惨故事。100年前,在肖卡尔斯基院士被困的海域,与南极大陆另一端的威德尔海相隔,几乎和肖卡尔斯基院士一样靠近南极大陆,沙克尔顿带领的“建一”号被困冰中11个月后被浮冰撞毁。

12月底,南极一片漆黑,但一场暴风雪的到来,把肖卡尔斯基院士所在的海域变成了一片漆黑的夜晚。在这样的“极夜”里,“肖卡尔斯基院士”只能听到呼啸的风和咆哮的浮冰。

北京时间12月27日16时,雪龙号抵达距遇难船只不到10海里的海域。“肖卡尔斯基院士”可以用大功率望远镜看到。27日晚些时候,法国星盘也抵达了救援区。

“我们想回家”

2014年的元旦,在南极互相观望的人类船只在风暴中度过了焦虑和沮丧的一天。

当五星红旗出现在肖卡尔斯基院士的大功率望远镜里时,遇难船上的每个人都开始欢呼。一个小小的庆祝会甚至自发形成。游客开始唱自己国家的歌,释放这几天的紧张和压抑。很快,鲜红色的中国直升机来了,绕着肖卡尔斯基院士飞了回来。

张在12月27日的日志中记录了“雪龙”抵达救援区域后的详细情况。他们在望远镜里看到了肖卡尔斯基院士。坚硬的大块浮冰覆盖着大海,几乎没有清水,浮冰上有厚厚的雪。

但是救援并不顺利。龙雪最初的救援计划是破冰,接近肖卡尔斯基院士,然后带后者穿过浮冰逃生。但肖卡尔斯基院士被困海域靠近东南极冰盖,气候多变,冰层较厚,易堆积浮冰。受南极大陆冰盖的katabatic风影响,该海域风速极快,年平均风速达每小时70公里,该海域也保持着地球最高风速每秒100米的记录,使得救援行动异常困难。

12月28日,暴雪继续,雪龙上的雪鹰12直升机无法起飞。救援行动于28日上午9时开始。在八个小时内,雪龙只能以1.5节的速度在破冰前接近俄罗斯船只。

到28日下午15时,雪龙号向距离肖卡尔斯基院士6.5海里的地方推进。冰冷的手完全挡住了雪龙。此时根据船上的冰监测仪器显示,冰层的厚度至少有3-4米,远超雪龙的破冰能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梦潭博士在谈到“雪龙”时告诉《南方周末》,在海冰下快速水流和强风的影响下,大浮冰不断移动,随之而来的是降雪和白化病。为了避免被困住,雪龙掉头返回清水区。

12月28日对肖卡尔斯基院士号上的人们来说是漫长的一天。克里斯·坦尼告诉《南方周末》,当雪龙破冰时,每个人都不敢相信它出现在地平线上,并试图靠近。“我们都很感激。”。

"这一天,我们满怀希望地开始,以失望告终。"澳大利亚游客布兰登说。《卫报》制片人劳伦斯·洛佩姆(Lawrence Lopem)在房间里对着镜头悲伤地说:“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要崩溃了,真的很想回家。”

但是坏消息接踵而来。法国星盘的主要引擎之一,几乎与雪龙同时到达,到达后未能破冰。必须呆在浮冰边缘的清水区。一天后,发动机损坏、物资储备不足的星盘在卫星电话上告诉院士和雪龙,不得不放弃救援回国。“非常抱歉,希望大家好运。”

唯一的好消息是,威胁船只安全的冰山在暴风雪中呈5度倾斜,并逐渐远离。

12月29日,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带来大雪,救援工作被推迟。也许“雪龙”的存在是对“院士”上的人最大的安慰。“我们非常高兴在那里看到‘雪龙’。”伊戈尔队长说。

12月29日晚,破冰能力比“雪龙”更强的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抵达海域,于12月30日凌晨开始破冰作业,试图进入围困俄罗斯船只的浮冰。然而,“南极光”号在距离被困船只11海里时被浮冰阻挡,不得不撤退到袖手旁观边缘的清水区。“就像开车撞砖墙一样。”道尔上尉说。

第二次救援也失败了。

被困时间的不确定性仍然加剧了紧张局势。“我开始想起沉没的‘坚韧’。”克里斯·坦尼说。

100年前开辟院士路线的道格拉斯·莫森极地之旅并不顺利。1911年至1914年三年南极探险期间,三名船员中有两名遇难,莫森本人被困近一年才获救。克里斯·坦尼(Chris Tenny)还写过一本名为《1912:世界发现了南极》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使南极在1912年举世闻名的“极点竞赛”。正是在那一年的南极比赛中,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他的两个队友因天气恶劣、补给不足而在南极遇难。

斯科特,梅森,沙克尔顿...冰川和海洋是以这些过去的英雄命名的。现在,他们就像墓碑一样,盯着冰原上的四艘船。

肖卡尔斯基院士破冰营救,历时4天。2014年的元旦,在南极互相观望的人类船只在风暴中度过了焦虑和沮丧的一天。

根据澳大利亚海事局的数据,12月30日,肖卡尔斯基院士被困区风速达到30节(约56 km/h),伴随着大量降雪,此时浮冰开始越来越厚。“原院士要求帮忙破冰,我们做不到,建议把乘客转到院士上。”约翰·杨对《南方周末》说。

新年,新的一天

"我们完成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救援工作。"

12月31日,院士队长致信雪龙,请求直升机救援。同时,澳大利亚搜救中心也提出使用直升机转移人员进行救援。

瞿坦洲介绍说,“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在直升机考察情况时发现,“院士”号右舷冰面非常坚固,可以考虑作为直升机的应急救援地点。

同日,“雪龙”全面启动救援准备工作。刘梦潭告诉《南方周末》,当时探险队员积极参与运送救灾物资、协助直升机进出仓库、直升机加油、探冰、翻译等工作。

“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在出发前一天刚刚进入列车。“雪鹰12”直升机是俄罗斯制造的Ka -32直升机,最大载客量14人,最大舱载3.7吨,抗风能力强。

然而,直升机救援存在很大的风险,如天气多变,浮冰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旋翼吹雪是否会影响视线,这些都威胁着直升机的安全。此外,曲坦洲告诉《南方周末》,“雪鹰12”主要用于吊装和运输,没有专业的救援设备。最后一架极地科研直升机“雪鹰11”于2011年12月9日在南极海冰区失控坠毁。

时间不能耽误,更大的暴风雪随时可能再次来临。为了确保直升机着陆点的安全,龙雪通知院士将船右舷的地面找平,并压实雪面着陆。

元旦那天,院士号上的乘客终于看到了获救的希望。克里斯·坦尼和其他51名乘客来到右舷的浮冰上,手挽手唱着歌在雪地上行走。那天晚上,他们还在冰上搭起帐篷,唱着根据被困经历改编的自嘲歌曲庆祝新年:

我们是澳大利亚南极探险队,为了做科研,走了很长一段路。更多的雪,更多的冰,更多的企鹅,还有好的食物伙伴。不幸的是,我们仍然被困在这里。中国人来自空,飞来飞去,离开。澳大利亚人来自大海,冰层太厚,无法靠近。

“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很放松,大家都异常活跃。”坦尼对《南方周末》说。

2014年1月2日,天气终于放晴,52名被困院士乘客聚集在右舷甲板,等待直升机的到来。Bladen记得“雪鹰12”最先带了一批工人用木板搭建临时直升机平台。张在飞机上看到,直升机的左轮手枪刚刚落下,然后就往下沉了一大半。司机迅速举起直升机,保持平衡,在冰上盘旋。飞机停了,院士的船舷传来欢呼声。

15点左右,第一架承担救援任务的直升机开始降落。Bladen介绍,52人根据客舱位置决定登机顺序。"随后的疏散迅速而有序。"登上飞机后,坦尼低头一看,眼前是无边无际的海冰,其中三艘科研船像孤岛一样矗立着。“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参与了一个多么大的事件。”。

鲜红的直升机飞过雪龙上空,把乘客送到远处等待的南极光旁边的浮冰上。然后救生艇载着乘客登上了南极光号。

有一个花絮是,澳洲游客回到中国后,在肖卡尔斯基院士号上开始在网上互相抱怨,指责对方因为游览时间长而被困在南极。他们甚至抱怨领队坦尼。“都是他们那帮人呆的太久了。船长着急也没用。”

20时30分左右,经过6次飞行,救援成功完成。张在日志中写道:在“雪龙”桥的VHF中,首先是“肖卡尔斯基院士”和“南极光”的感谢,然后才是。他们都说:“多亏了‘雪龙’,我们完成了一项不可思议的救援工作。”

神奇的水道

王建忠上尉冲回自己的房间,放声大哭。

但是一夜之间,雪龙被困在浮冰中,更大的冰山漂浮进来。

1月2日晚,“雪龙”号船所在海域的冰情突然发生变化,三四米厚的浮冰在东风和东南风的作用下将“雪龙”号船团团围住。远处,一座1公里大小的冰山正在逼近。

但由于持续强劲的东南风,“雪龙”所在海域的海冰不断聚集堆积,船已经被1.1%的密集海冰包围,破冰难度很大。

这不是雪龙第一次被困在冰里了。2008年12月,在第25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因破冰困难被困冰区20多天。在第26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在从凯西站到中山站的途中也被海冰困住。

虽然被困在冰里,但“雪龙”号上的物质储备足够维持到4月份。刘梦潭告诉南方周末,雪龙在被困期间举办了一场新年晚会,内容包括唱歌、小品、三句半、游戏等,之后探险队组织了一场乒乓球比赛。根据龙雪副领导人徐婷的说法,虽然在脱离困境之前船上有足够的食物,但淡水储备只有一个月。我们呼吁每个人节约淡水,并列出节水计划。

更紧张的是应急指挥部,远远落后于北京。

根据5日凌晨的卫星遥感数据,“雪龙”号船周围当时有两座冰山,较大的一座是900米乘500米,从东北方向2.9公里漂流到北方5公里。1月5日,“雪龙”号船与东侧清水区最近距离约为14.8公里,受风向和洋流影响,与前一天相比减少了3.2公里。

同一天,中美俄三国的天气预报都认为,7日凌晨至8日中午,雪龙受气旋影响的海域会出现西风,有利于吹走浮冰,脱离困境。9号海冰转向东南风后会加速堆积。脱离困境的窗口只有7天8天。

船只突围最大的困难是船头方向密集的浮冰中有一个小冰山,它的位置已经好几天没变了。

参与应急指挥部预案制定的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程潇教授介绍,雪龙在讨论中的突围方向包括正东、东北、东南、正北。为了最终决定向哪个方向突破,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月6日23: 00,海域风向转为西风,凌晨风力达到每秒5.3米。与此同时,浮冰开始迅速向东移动。7日4时45分,随着浮冰开始移动融化,应急指挥部决定向最近的东南方向突围,“雪龙”号主机开始向船头右侧转弯突围。但在被浮冰覆盖的海面上,“雪龙”只能反复倒车,尽量避开冰山,转向船头右侧。

白,中国第一位横渡北冰洋的女飞行员,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如果她被困在海冰中,她通常会通过船本身的振动来前进和后退。

1月7日17时,西风开始逐渐减弱,能见度开始变差,但浮冰仍无变化。桥上没人说话,只有“雪龙”号船长王建忠指挥船向右破冰。

据张的记载,此时在桥边,厨房已经准备好了皮蛋粥、红枣桂圆等夜宵,大家都在等待着一个破冰无眠的夜晚。

17: 20左右,“雪龙”的船头刚好转到100度左右。在破冰力的冲击下,横跨前方的一大片浮冰突然裂开。一条清澈的水道出现在船身前,像闪电一样向前蜿蜒。

半小时后,雪龙渡过水路,进入清水区,破冰成功。

刘梦潭告诉南方周末,船上的紧张气氛在那一刻被一扫而空空。然后酒吧开了,桥上的人喊着“卡拉OK”,王建忠队长冲回房间哭了。

同一天,肖卡尔斯基院士突出重围,与雪龙一同驶进清水区。

100年前,斯科特在南极去世前的最后一封信中对妻子说:“关于这次探险,我能告诉你什么?比舒舒服服坐在家里强多了!”

2014年1月8日,雪龙号驶向东方的罗斯海,他们将经过道格拉斯·莫森、罗伯特·猎鹰·斯科特和欧内斯特·沙克尔顿曾经航行过的海域。前方是天涯海角的星辰大海。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邵世伟

综合来源中国之声、中国青年报、自然资源部网站、南方周末等。

1.《雪龙号最新消息 雪龙号撞冰山后发了个抖音,这句话亮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雪龙号最新消息 雪龙号撞冰山后发了个抖音,这句话亮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17584.html

上一篇

钢笔f尖和m尖的区别

下一篇

银耳汤是冷水下锅还是开水下锅

南极雪变色 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

南极雪变色 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

南极雪变色  据外媒消息,近日,一组南极雪变色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南极的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  南极雪变色  据专家分析,变色可能是微型藻类繁殖的结果,比如使其呈现红色的就是“雪衣藻”中的类胡萝卜素。研究人员表示,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该现象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为什么会这样

  •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为什么会这样
  •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为什么会这样
  •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为什么会这样
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 网友直呼:贵族企鹅

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 网友直呼:贵族企鹅

据报道,日前,一位比利时摄影师在南极发现了全球首只黄金企鹅。对此,专家表示:黄金企鹅应是白化病所致,或因金色更受异性欢迎。  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  报道称,比利时摄影师Adams在网上分享了一组金色企鹅的照片,该照片是他在2019年科考时意外拍摄到。据悉,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首只金...

南极雪变色 事情经过真相揭秘!

南极雪变色 事情经过真相揭秘!

关于到目前南极雪变色登录到热搜上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家现在都想要知道南极雪变色的具体来龙去脉,那么小编今天也是抽空到网上去整理了一些与南极雪变色相关的信息,那么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哦。(以下内容来自于:深港在线)  南极雪变色  据外媒消息,近日,一组南极雪变色的照片引发...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这是什么东西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这是什么东西

警惕!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变色或因微型藻类繁殖,而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生长提供条件。网友纷纷直呼这一点儿也不浪漫。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日前,消息称,2月21日最新消息报道,继南极乌克兰科考站去年发现“西瓜雪”后,南极雪变成红色和绿色的照片再次引发关注。  分析显示,...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原因!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原因!

关于到目前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登录到热搜上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家现在都想要知道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的具体来龙去脉,那么小编今天也是抽空到网上去整理了一些与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相关的信息,那么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哦。(以下内容来自于:深港在线)  警惕!警...

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关于到目前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登录到热搜上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家现在都想要知道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的具体来龙去脉,那么小编今天也是抽空到网上去整理了一些与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相关的信息,那么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哦。(以下内容来自于:深港在线)  据报道,日前,...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真相!

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真相!

关于到目前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登录到热搜上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家现在都想要知道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的具体来龙去脉,那么小编今天也是抽空到网上去整理了一些与警惕!南极又出现"西瓜雪"相关的信息,那么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哦。(以下内容来自于:深港在线)  警惕!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