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新闻7月20日上午8时31分,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淮河王家坝闸开启并发布。
一瞬间,肥沃的土地变成了河流。
这是蒙洼蓄滞洪区建成以来的第16次蓄滞洪,13年后再次开放。
颤音上和朋友圈里,蓄滞洪区的人们把简单的财物绑在三轮车上,驱赶牛羊鸡鸭有序撤离。蓄滞洪只是一句话,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努力。
每当淮河洪水进入最关键的时刻,梦洼蓄滞洪区的人们就会用蓄滞洪的壮举诠释“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
在蓄滞洪区长大的网友感受更真实。一位网友说:我是在蒙洼地区出生长大的宝宝,至今经历了多次蓄洪。家人朋友损失惨重,让大坝外的人安居乐业。
20世纪5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对淮河必须修复的号召,在阜南县王家坝村修建了控制闸。此门位于皖豫交界,由国防主席调度运营,被称为“淮河千里第一门”,是淮河防洪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利用蓄滞洪区分蓄滞洪是牺牲局部、保障全球安全的重要举措。蒙洼蓄滞洪区位于安徽省阜南县,是淮河中游第一个蓄滞洪区,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4万亩,设计蓄滞洪水位27.8米,设计蓄滞洪能力7.5亿立方米,常住人口19.5万人。
孟洼蓄洪区自1954年、1956年、1960年、1968年、1969年、1971年、1975年、1982年、1983年、1991年、2003年和2007年建立以来,已蓄洪15次。
1951年,新中国掀起了治理淮河的第一次高潮。按照治淮方针,王家坝闸于1953年1月10日开工,工程在汛期前完成。
1954年发生大洪水,王家坝水闸在修建的第一年就开闸蓄水,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作用。
2003年,王家坝闸两次开闸蓄水,库容5.6亿立方米,安全转移19142人。当年完成开闸任务后,因闸体老化,历经50年风雨的老闸被拆除,2600万元的新闸扩建工程于当年11月开工,2004年12月竣工。
2007年7月10日12时28分,淮河王家坝水位29.48米,蒙洼奉命开闸蓄水,这是王家坝水闸建成55年来第12年第15次蓄水。
近日,由于持续暴雨,淮河干流水位全面上涨,20日凌晨2点王家坝断面超过保证水位,并持续上涨。王家坝至正阳关全线已超警,淮河洪水形势进入严峻局面。时隔13年,王家坝第16次打开了闸门。
1954年至2020年,王家坝闸16次开闸蓄水,为减少淮河洪峰,保障淮北能源基地、京九、京沪交通大动脉、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防洪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收了淮河湾,发财了半边天”。
不像视频中洪水肆虐,平日的王家坝,土壤肥沃,民风纯朴,景色宜人,堪比江南渔米之乡。每次泄洪闸打开,洪水就被引向他们的家园,肥沃的土地变成了广阔的海洋。其实村民是心疼的,更舍不得的。当地人说,洪水来了,不仅地里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被淹,生活也不方便。“可是为了上下游的安全,这点苦都舍得吃!”
防洪救灾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放弃小家庭,为大家顾全大局;不畏艰难困苦的自强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团结的精神;尊重法律,全面驾驭治水的科学精神。”正是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几代人的奉献、执着、不屈、乐观凝聚成了史诗般的“王家坝精神”。
在坚实的基础上,是洪峰通过的标志。其中,蒙洼人民的牺牲和奉献很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最频繁、贫困程度最深的淮河蓄滞洪区,当地人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打开了蓄滞洪的闸门,完成了确保淮河安澜的“国家使命”。
滚滚洪流中,王家坝门威武雄壮。和王家坝一样感人的是蓄滞洪区人民的“精神大坝”。
7月20日。向“王家坝”精神致敬!
1.《王家坝精神 致敬,王家坝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家坝精神 致敬,王家坝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9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