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云贵高原,天高云淡,绿潮涌动。无论是在乌蒙山腹地,还是在云贵桂交界的石漠化地区,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贫困县在贵州经济增长10强县中占9席。五颜六色的工业带,焕然一新的村庄,穷人的笑脸,让人看到脱贫的信心和希望。

打牢基础

以工业扶贫为“引擎”

沙峪村平均海拔2081米,曾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区典型的贫困村。

以前村里道路泥泞坑坑洼洼,房屋破旧简陋,村落凌乱,严重缺水。沙峪村村民吕桂菊说,四年前同祖路还是一条泥泞的路,因为没有水利设施,经常发生旱灾。

沙峪村第一书记冯英表示,自2013年以来,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沙峪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复了村内660多栋房屋。同时,按照“工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种植元宝枫、茶叶、中草药、花卉8000余亩,建设2个大型养殖场和1个茶叶加工厂。

曾经让人们望而却步的荒芜之地,渐渐变成了向往的美丽花园。据统计,沙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6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1440元,全村整体绿化率提高到80%以上。

如今的沙峪村,已经从“一瓢水半斤沙,满脚黄泥,妻儿难进家门”的贫困村,变成了“电进家门,水进户,柏油路出户”的小康村。

脱贫的方法有上千种,工业扶贫是核心。根据计划,贵州今年将实施2万多个工业扶贫项目。目前,已规划8382个,实施4328个,覆盖57.6万户贫困家庭。

激活资源

“三改”改革释放活力

“沙峪村的蝶变,除了上级的支持,比‘三变’改革释放的活力更重要。”冯英说,所谓“三变”,就是“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份,农民变成股东”。

六盘水市盘州普谷乡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三个转变”改革的发源地,方圆方圆几十平方公里郁郁葱葱,已成为依托山区吃山、发展高效特色山区农业的典范。

2012年,“三改”领导人、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连村村党委书记陶带领村民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贡献多少,合作社无息借款多少”的股份制模式,动员465名村民集资2000万元入股。

"现在公园里的农民有三份收入."郑涛说,首先是在合作社工作,平均月薪1500元到4000元;第二种是把地租转给合作社,平均每亩每年500元钱;第三,投资入股的农民将根据其股份获得返利,并可以参与分红。

据统计,2012年以来,园区带动了8个村1117户3962人脱贫,核心区舍棚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4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46万元。

今年以来,贵州省推广了“三改”改革实践,推动各种资源、资产和人力资本要素向贫困群体倾斜,促进资产收入扶贫成果最大化。

目前,仅六盘水市通过“三改”改革,13.97万户成为股东,40.16万贫困人口受益。

准确有效

实施大减贫战略

近年来,贵州把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定、准确、有效地实施扶贫战略行动,不断“啃硬骨头”和攻击村庄,扶贫攻势层出不穷的效果逐渐显现。

今年春节过后,贵州组织开展了全省脱贫“春运攻势”。据统计,仅两个“无届”级别的领导到基层调查一万多次,29万干部对贫困户进行了大回访。

在贵州省第三次扶贫战略推进会议上,贵州再次发布动员令,将围绕“责任”、“路径法”、“干部作风”、“精神状态”、“人民的收获感”展开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根据部署,贵州要求各市、县、镇、村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赶上。如今,贫困人口众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贵州正在悄然转型,“工业繁荣、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景象正在慢慢展现。

刘煜辉·杨洪涛

1.《产业渐兴 百姓变富 生态更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产业渐兴 百姓变富 生态更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5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