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站在新的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纪念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大”上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

新华社记者、董瑞峰、胡伟、白

5月30日,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迎来了自己的节日——第一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年前的今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科技创新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强化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今年,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践,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中国一定要强大,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好,一定要有强大的技术。”从“田燕”勘探空到“蛟龙”海洋勘探,从页岩气勘探到量子计算机研发,中国在深海空、深海、深陆、深蓝等各个方向都出现了科技突破,一批“众所周知、数不胜数”的科技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从“走向科学”到“迎接科学的春天”,从“占领一席之地”到“成为对科学技术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的创新之声越来越振奋人心,昂扬向上,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之门已经打开。

中国的突破:分秒必争,科技发展站在新的飞跃起点上

创新一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让大型飞机尽快翱翔蓝天,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经过十年的努力,2017年5月,C919首飞成功,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的“零突破”,让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鹰”。

《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重现历史辉煌,“重返世界之巅”。

历史的转折点只有回头看才能看得更清楚。

2016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不能观望,不能跟风。当我们有动力抓住白天和黑夜的时候。”

次年,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这一年,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并投入使用,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空,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学量子计算机成功建成,“海洋六号”科研船创下极地和深海科研新纪录……科技基础巩固,战略导向加强,“国家重型武器”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涌现。

今年,5G主导势头逐渐形成,UHV输变电关键技术引领世界,led照明产品产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科技创新“三运行并存”中平行运行和领先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北京的中关村到上海的张江,从深圳的南山到武汉的光谷,“创新之花”绽放,中国人的信心和梦想不断被点燃。

这一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新动能加速增长,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主体结构基本确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资金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工作者的获取感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不断优化。

没有创新,就没有缓慢的创新。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高——中国抓住了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并加以利用。

——中国这样的突破,根植于多年的默默积累。

长征五号有几枚中国运载火箭的“极品”,而中国的这种快速源于无数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劳动。首届国家创新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董力说:“磨一个‘箭’都十几年了。初步论证和研究必须追溯到30年前。”

——中国这样的突破,是创新的果实。

当代科技工作者只有放下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奉献自己,努力攀登,才能取得突破。

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这类疫苗的研发成为当时医学研究界努力争取的“皇冠”,我国疫苗研发水平迅速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曾奋战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第一线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回忆说,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外国同事半开玩笑地说:“告诉我你最近在学什么,我们就不学了。”。

——中国这样的突破,在科技工作者的“奔跑”中汹涌澎湃。

已故的杰出科学家黄大年似乎没有时间停下来喘口气,将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前沿,直到58岁的高龄。有人说他是“疯子”,但他并不在意:“中国需要一群‘科研狂人’才能从大国变强国。其中,我可以拥有我,更多的愿望就足够了!”

中国优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专心做大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一大契机,就是在新球场建设之初就加入新球场。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新的举措或几个新的举措,那么我们将缺乏机会。

无论是环境恶劣的大亚湾反应堆,还是经过40年艰苦努力的高温超导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现在都是国际领先...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大量突破,正是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大投入,瞄准前沿,紧跟需求,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精力做大事,这是我们实现事业的重要法宝。

今年,越来越多的人的因素被激活,多党合作和聚集力量在解决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的例子比比皆是。

“新旧互推,日不滞。”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潜力巨大。“科技三会”召开的那一年,国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72小时内快速鉴定出300种传染性病原体,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正在加速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贵的都可以用。”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竞争力。目前全国共有156个国家高新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推动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成为“大众创业创新”的主阵地。

“我胸怀大志,真心为国服务。”黄大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爱国之心,火热沸腾。是8100万中国科技人员的同理心。

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引下,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进一步转化为科学研究的动力。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是首届创新竞赛奖的奖牌获得者之一。他早上7点进入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他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薛其坤说:在金平总书记实习期间,要追求为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从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被送到台空到现在,空站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无数中国航天员抱着科技报国的信念,集中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旗帜下,不改初衷,创造了无数业绩。

以“开发普通人负担得起的优质生物制药”为使命,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余德超研发出新型单克隆抗体产品,为眼病患者带来光明;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具有国际知识产权的创新抗肿瘤生物制药...“实现‘高端生物制药中国制造’的梦想,是我这辈子追求的一件大事。”余德超说。

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起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整合国家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协同研究,今年已逐步形成开放共享的新运行机制。

“你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即使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也不能放松对科技工作的投入。”这是全社会形成的强烈共识。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研发支出达到15440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其中企业占78%...

“穷而知之,而行之。”科技工作者表示,金平总书记实习要求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知识和真理,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服务。

从青藏高原生态恢复到新疆棉花生产,在人迹罕至的深处,在棉花种植领域,科研工作者以坚持和创新,创造了属于人民、属于土地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就不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而是用信仰创造的巨大椽子笔写在祖国和全体人民的身上。

中国希望在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用“科技梦”来助推“中国梦”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回顾历史,多少感慨,多少抱负。

近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屡屡错过科技革命,从一个世界强国变成了一个被别人欺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现在,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都不是容易实现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有必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虽然有智慧,但还是顺势而为比较好。”科技部负责人表示,中国各领域的重大突破表明,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的方向。

印发实施《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研究提出2030年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规划,经中央审批...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大规划和计划被集中出台,为科技创新供给明确定位新坐标。

你不能坐在路上,但你不能谈论事情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2030年部署的中国重大科技项目和2006年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形成远近结合、循序渐进的系统布局。

——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用他们让更多的快马奔向巅峰。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人才快速增长,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R&D人才总量535万人;110多万人才回国,是此前30年海归人数的3倍。

《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科技人员和社会反映的突出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问题,以及科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和措施,使广大科研人员产生。

——让隐藏在亿万人中的创新智慧得到充分释放,让创新动力充分流动。

“功德已定,业广。”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年前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类进行的。

“要培养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创新和创业团队,我们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很大优势。”中国科协负责人表示,一年来,中国科协推进了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的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带头,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上升趋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3亿多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风帆扬起,强大的创新引擎启动。中国船正在不断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1.《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64957.html